分享

《悠悠大井情》之村名溯源【一】

 新用户06868399 2020-07-17

〓 第 1245 期 

文|王志成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难忘的大井村,难忘的是曾经养育过我们的那方热土;难忘的大井村,难忘的是那里让我们牵肠挂肚的父老乡亲;难忘的大井村,难忘的是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惊人巨变......

大井村位于察哈尔草原深处的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大井行政村大井(自然)村,四面丘陵怀抱,中间一片缓坡平地,与商都,兴和两县呈三角形布局。距府白音察干约25公里,距商都县城约13公里。这个自然村的村民全部为汉族民族,最多的时候约四、五十户常驻户,二百人左右。周囲的自然村有转达营杜高村郭宝地、三倾地章盖营孔都营,商都县管辖的大东沟、十大倾等,多为蒙汉杂居。这里的蒙汉人民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关系比较和谐协调。

大井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老人们回忆和资料推算,大井村仅汉族人陆续迁入形成村落就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大概在古代清朝晚期,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要说大井村最早的先民应该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他们从事单纯的游牧业,常年逐水草而居,大井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定居点,因此距今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清朝和民国政府在草原牧区放垦政策的推行,山西河北一些毗临蒙古地区的汉人开始进入此地,以租赁的形式,有了自己耕种的土地。土地权属于蒙古老乡,经营权归农户,我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租金的计算方式是:秋收后按地里实收的庄稼个子(梱子)按三七开或二八开给蒙古人交租子。一般是每十个个子农民留七个或八个,交蒙人三个或二个,有的是蒙人自己来地里拉,有的是种地农户给其送上门。现在看来百分之二、三十的租金比例,对租地农民来讲显然是负担不轻。在解放前后几十年中这等于给大井村村民雪上加霜,难怪大井村人富不起来,直到当地农村牧区合作化后,地租自动废除。

还有一部分农民春秋雁行,春季天出口外打工,当长工或短工,秋和冬季工钱结算后返回原籍,过冬过年。大井村人的原籍大部分是山西雁北地区阳高天镇人多,也有是“东路人”,大概就是现在的河北怀安县或张家口坝上地区个别县份的庄稼人。

说大井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据可证。有两件实物很能验证大井村的历史年代: 一是村西北的两个大灰堆。最西边的一个大灰堆距村有一公里,面积范囲有数十亩之大。村里后面有一个山药窖坡,其后有一个小灰堆,面积也很可观。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里实行了合作化,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社,社员们劳动热情高涨,掀起了积肥送肥高潮。社里把目标对准了这两个灰堆,每年春季,动员男女老少连续奋战几年,车拉人担,才把这两灰堆夷为平地。这灰堆,肯定是草原游牧蒙古人来这里定居、或季节性倒场,在这里烧粪做饭后,将粪灰人工堆积而形成的,多为牛、羊、马粪灰。这里也不排除是牲畜歇息的多年粪盘,在大自然的作用下,自燃而变为灰烬,进而辅助灰堆的形成和壮大。这些草原牧人,与现代大井人同饮一井水,同居一方地,理所当然就是大井村的先民了。在挖掘大灰堆时,挖出了不少质地比较细腻的青色石头板。这样的石材,在方圆几十里内,实属罕见。村里的人拿回去做磨刀石,做推莜面窝窝的饭砖子,也有的做小学生写字的小黑板等。这种特殊的石材,其它地方难以看到,唯独在大灰堆下面埋藏着不多的一部分。这可能是蒙古人在日常生活和养殖生产中,曾经使用过的花岗石板材。这样的石板材,当然需要石工的初加工打磨,或牧人们有意在大自然中挑选的薄型石头板,不然的话那有那么的薄妙可观。这样的废弃石材在灰堆深处埋藏多年后,由于内部酸、碱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干予,最后被腐蚀和风土驯化为外观灰黑色,质地细腻而硬度略减的青石板。没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进化过程,是难形成的。

第二件实物是村西的那口老井。大井村人天南地北外出拼博,第一想念的是那口世世代代哺育我们的那口老井。她座落在村边的一片寸草湿地的怀中,周陪伴她的是马莲枳芁河蓖梳草,和成片的地毯般的寸草。井的旁边有两个饮马石槽,其中一个小的有一米见方,五少锅口大的盛水圆洞,用来饮畜,夏天有时妇人们在这里洗衣。2016年冬季,我回去看见这一小的方型石槽还在原地不动。别看这口简单的水井和石槽,它有上百年的历史,与大井村同生同长。它见证了大井村发展的历史,它住了大井村的乡愁,是大井村自己的历史文物,这可是大井村的镇村之宝啊……

这口老井是大井村的先民们人畜饮水的唯一地方,推断其为唯一饮水地方的理由是:经几十年来几代人的观察,周边再没有发现任何一处“枯井”的痕迹。再就是距离大小灰堆牧人居住就近的地方,大部分是干旱的缓坡沙地,地下水位相对较低,不是古人首选凿井之地。选择在现在地方,属天然寸草湿地,地下水位较高,又在天然牧场中心,距牧人居住毡房也比较就近,所以是理想之地。据我几十年的观察,这井的水位常年较高,这井地下水位较高,夏季特别是到了雨季,井水外溢自流,不少的过路人路过歇脚,坐在井沿上,捧一口甘甜井水,吃一口干粮,而后满意地离去。这是全村唯一年代最长的水井,据老前辈们讲,在大井村的汉人刚刚组成村落,决定叫什么村名时,意见纷纷,有的人说:村北面有大灰堆挺出名,就说叫灰堆营子吧,多数人瞅准了这口甘甜自流的水井,因此取名为大井村。大井村的正式命名我分析在中华民国时期,约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距今将近一百年。

据老前辈们回忆,远古的不说,能回忆起来的最早的居民户有乔福林(乔海发父亲)韩二虎高昌(高俊福父亲)富栓子闫世(闫祯爷爷)王世德(王志成爷爷)也是稍后点由山西天镇县搬来的,大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谢宝元的爷爷谢三迟耀午(池先生)闫五(闫海安父亲)张成奎(后搬商都郝家洼)张福奎李承续(李宝大爷)李承恩乔三()乔二王玉虎(王美连父亲)闫海珠闫玉成(闫占大爷)等也是迁入井村较早的农户。五十年代初共产党领导实行合作化,组织互助组,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撤村并社。史大(史培德父亲)由章盖营东边不远处的许家村搬入大井村,王四(王文成父亲)张禄张祥卫承永等由章盖洼村搬入大井村,郑日许大拐子(官名不详)由北生更营搬入大井村。之后在1960年前后,侯明史德(存柱父亲)熊宏(熊志荣父亲)张守全等陆续由商都兴和山西等地迁入大井村。后来周占祥周占贵等因工作关系由大南沟迁入大井村,这也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前后,出出进进大井村的户数不少,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一群老实厚道的庄户人,顶起了草原深处大井村的一片蓝天……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用这两句诗比喻大井村一点也不过讲。不是吗?大井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其它村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大井村除有那口百年老井外,还有一海一滩两山三圪卜。一海是现名为南旱海子。古代风调雨顺,植被丰满,这里肯定是终年不竭,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她的周囲是成片枳芁草林,马莲林和寸草滩,海子里也芦苇丛生,天空中叼鱼郎也自由飞翔,是古人观光戏水,饮畜休闲的好去处。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的风光不减。

一滩是大东滩。这里是广袤无边的大草原。一年四季骏马奔腾,肥壮的牛羊,象珍珠般地镶嵌在五彩缤纷的美丽大地毯上。

两山是南山和北山。都是绿草如茵百花斗艳的天然优质牧场。

三圪卜是东靠十大倾路边有二喇嘛卜子。再靠西一点是章木苏卜子。山药窖坡后有尔林沁卜子。这三个“卜子”都属于湿地草原,解放后划为蒙古人的私人牧场。特别是章木苏卜子,水草丰美,光芦苇长的就有一房多高,五十年代每逢夏季,跑进去牛马,有时难以找到。

古人很有眼光,把大井村这片风水宝地作为宿营地长期居住,那一定是心旷神怡,人寿年丰,牛羊肥壮,天仙般的人间天堂美好生活了……


直到现在,虽然近代因人口繁衍,牲畜超载过牧,开荒毁草,自然生态趋于破坏和恶化,但近年来,政府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大力种树种草的新措施,大井村的自然生态逐步得到恢复,大井村仍然是全镇,全行政村最美的自然村之一。


我爱大井村,我爱大井村的一草一木,我爱大井村的山山水水,更爱长期在这里守护和建设的父老乡亲……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市长之死

官路

对不起,我没能爱上这个世界

官场博弈

一号首长

官道天骄

职场红颜

天道官路

问鼎官路

仕途无悔

官场争锋



【作者介绍】王志成小名喜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农艺师。一九四六年一月六日出生在察右后旂大井村一个贫苦的衣民家庭。本人是已故先人王世德(又名 王三  )的長孙,王元老先生的长子。本人九岁开始在外读书,一九六三年考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学校,在呼和浩特读书四年后,一九六七年国家分配到巴盟临河县(后改为临河市,现为临河区)工作,从事“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近四十年。先后担任过农业技术推广员,科局股长,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临河市农业局副局长,乡()党委书记等职,2003年提前退休。现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牧局退休干部,享受国家副处级工资待遇。

【投稿须知】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首发文学平台,所以请投稿者一定保证自己的稿件为原创首发,凡是已投其它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切莫再投本平台。本平台是本人为打发病床时间而创建的,没有任何外部力量支持,所以稿件没有稿费,望想换取稿费的亲们莫投稿件于本平台。由于修改编辑文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编者又是一个患病已久的大病人,所以请亲们在投稿时尽力把自己的稿件修改到最佳状态。投向本平台的稿件,一旦收到回复,就意味着准备采用,但由于稿件较多,刊发可能需要一定的时日,请亲们耐心等候,半月内未见刊登的请另投其它地方。希望投稿的亲们一定关注本平台,随时接收本平台刊发的文章。本平台投稿邮箱为737494985@qq.com,或加微信wangchenghai1968,直接通过微信把文章发过来,同时一定附作者个人简单介绍和近照一张。欢迎大家分享转厑,但也请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尊重原创者的辛苦劳动,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或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长按下面二维码免费关注“老事旧人

顺便把右下角的在看二字点一下吧,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