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素味而不寡淡地乐享生活,《贝太厨房》主编任芸丽的素食“心经”

 正午文化 2020-07-17


“我对食物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小时候家里的早餐,它不只是一种味道,是一种3D的感觉,有广播的声音、有气味、油烟味、家里的味道。回忆起这些3D场景,感觉家人就在身边陪伴。”



几年前,国内的素食气氛还比较寡淡,《贝太厨房》出版过一本《幸福素食》。喜欢素食的杂志主编任芸丽,去年5月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素味乐生活”,分享她的拿手菜谱,她的食谱都有很好玩的名字:跨越大半年去喝你(食用酵素)、纯美卧底养成记(素高汤)、来自星星的你(秋葵炒糙米饭)……

“素食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看着轻松、吃后肠胃也舒服。”任芸丽从小就不爱吃肉,擅长做的菜品素食居多,烹饪素食时人会卸下压力,五颜六色的新鲜蔬果有这般魔力。最近几年,她的几位好朋友和同事开始素食,种种原因触动了她,让她开启“素味乐生活”。


“素食的原因有几种,有的人是因怜悯之心,有的人是为了健康环保,有的人是觉得现在素食很时尚。无论是出于哪种缘由,都是一件好事。”

“我喜欢跟着大自然的收获期吃新鲜的蔬果,每个时节不一样。前阵子喜欢秋葵,蒸了蘸酱油。这阵子喜欢刚上市的菌菇,煲汤鲜美。冬天,我爱蒸根茎类的食物,蘸一点白糖吃。”

吃素在全球的领域来讲是一个趋势,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不是一个单独的饮食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它代表一种更轻松的生活状态,在周末的时候吃素,精神放松的同时,让身体减轻对食物的负担。

《贝太厨房》于2002年创刊,十三年来记录着中国美食界的进程,也见证了近年来“吃货文化”的兴起。任芸丽毕业于天津美院环境艺术专业,但她一直对于美食这个领域非常有兴趣,于是在2001年底就已经加入《贝太厨房》的创业团队,见证并参与了杂志的诞生,到现在14年过去了,她从一个新人做到主编,和杂志已经难舍难分,她形容杂志是“自己的孩子”。



对下厨的浓烈兴趣,源于家族基因,在她的幼年记忆中,早餐几乎不重样,任爸爸任妈妈自己磨豆浆、炸油条、包小馄饨、蒸蛋羹……那个时代物质不丰富,但她爸妈会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翻花样做美食。这在任芸丽心中埋下了厨艺的种子,她对食物不会将就,食物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需用心对待,这份用心,显现在《贝太厨房》的食谱中。

把普通的家常菜做出美感,而且是读者很容易感知的美感,这背后有很多不容易。他们有一个专业团队,包括从瑞士请来的美食摄影师、自己逐渐培养出的本土摄影师、专业的影棚,不仅让美食走进了千万家,还建立了中餐的食物造型,培育了不少中餐造型的首批人才。

任芸丽自己也是一名摄影师,相机几乎是她的出行必备,分享美食图片是她的微信朋友圈日常。“最重要的不是机身前面的头而是机器后面的头,你思想的状态,你想表达的情怀才是最主要的。”



杂志在刊登每一道食谱之前,都要由编辑试做,这是从创刊以来保持不变的规矩。“我也是个普通人,我们不会选择那些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普通人很难操作的菜”。

编辑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去买食材、在家做菜、拍摄菜品,并品尝这道菜。贝太的编辑都没有学过厨艺,和读者们在一个起跑线,懂读者的心,试过后再写出的提示,也更能挠到痛处。

贝太曾调查过读者不愿意尝试食谱的原因,从而总结出:

? 拍摄出的菜要让人有食欲,而且不能太复杂

? 多选普通家庭会有的原料
? 不用太难的工具(一般家庭没有的工具)


观之舒适、读之易解、食材遍寻、成品味美,被勾起烹饪欲望后最终做出美味的菜,才是任芸丽想追求的。一道食谱让读者看后想要尝试做,这成功了一半,如果他真的去做了,这就是成功,用她的话说就是“做出生活好味道”。


这样的女强人,会不会是工作狂?恰恰相反,任芸丽说,工作是生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家庭是伴随一生的阶段,家庭肯定更重要。“如果把一生比喻成一棵树,家庭是树的主干、是根,工作是枝叶。家庭和工作间的平衡,要看平时的取舍,工作的时候我很投入,回到家中我会抓住时间陪儿子玩,尽情享受和家人相伴的时间。”她会给儿子手写作业题纸,让他了解很多课外的知识。


“妈妈,我喜欢做你出的作业题,

但是别拍照了行嘛?你们这些女人。”

儿子出生于2007年12月,任芸丽在他四个月大的时候就上了班,到现在为止除了周六日没有工作可以全天陪他,其它时间非常少能他跟在一起。为了有更多时间看孩子长大,她抓紧一切空闲时间陪儿子玩,每天早上半个小时给他读故事书,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散步、做早教、念故事书。

“我很羡慕全职妈妈,他们跟孩子特别好,每天总跟他们腻在一起,见证他们的每一个小的变化成长,而且还能给他们亲手做饭。但是对我来说,只能有时候给他烤点儿饼干,但是不能做到一天给他做三顿饭,让他吃不同食物的味道,起码目前还做不到这些。我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能很好地处理孩子和工作的人。”


任芸丽有先天性心脏病,怀孕后有段时间医生怀疑孩子心脏不好,有10%的患病率,她因此特别紧张,孩子出生后,夫妻俩抱着他去安定医院检查了好多次,直到百天的时候证实他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我的孩子叫童语,我们当时起这个名字希望他能一直像孩子一样用比较简单、真挚的语言去跟他接触的世界沟通。他百天的时候是2008年3月,正好北京6月推行禁塑令,我们想为此做点什么,也可以成为孩子的纪念。”

任芸丽的堂妹是一个环保品牌的创始人,她请妹妹帮忙做了一批环保袋,布料是没有漂染过的帆布,埋在地上两年就可以化掉,在袋子上面写了一个繁体的“爱”字。夫妻俩做了几百个这样的袋子,送给所有在怀孕过程中关心过他们的朋友、家人,感谢在大家的支持之下,孩子很健康。


认真工作的任芸丽,更重视认真生活,在她眼中,认真生活是“认真地吃饭、睡觉、玩耍”。当被问遇到什么事情会哭时,她的回答戳人心窝:“看某些电影会哭,独自开车听到有些老歌会哭,喜爱的同事离职会哭,被朋友和家人误会也会哭。”

逛菜市场被任芸丽当做业余的一项解压活动,“我比较喜欢在菜市场里购买,菜市场是非常接地气的地方,所有东西都是新鲜的而不是包在保鲜膜里的。”她很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食物本身原本的面貌和味道,尽可能的选择新鲜的当地应季的食材。新鲜的食材能尽可能展现出食物最原始的面貌和味道,人的身体和味蕾能做出准确判断。



有人评价任芸丽是家庭厨艺的倡导人、中国传统烹饪的记录者。除了杂志的日常工作,她还主持着一档厨艺教学节目——《贝太新煮艺》, 专门教做家常菜。她觉得中式传统烹饪使用的香料、调料和食材非常有限,但是将有限的食材、烹饪手法等排列组合,烹饪出来的味道变化无穷,丰富度远胜于西式烹饪,这就是中国传统烹饪最有价值的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贝太杂志十几年来的食谱,几乎没有重复过。


·

·

·

END



《幸福素食》

任芸丽 主编

吃素是个很古老又时尚的话题,

有人吃素是为了信仰,有人吃素是为了养生,

还有人吃素是为了动物和环境保护。

不论我们吃素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所选择的结果都是——健康吃素。

精选85款精品素食佳肴,从开胃小菜,

到美味下饭菜,丰富多样的主食,

滋润的汤饮再到诱人小点心,

手把手教你玩转厨房,

用灵巧的双手、不俗的心思

将一道道家常食材变化成不寻常的美味。

《吃情十物》

任芸丽 著

书中讲述了10种简单到街角菜场随处可见的食材,

以及每种食材衍生出的简单到

几乎每个家庭都熟能生巧的菜款。

详细的制作过程,精美的配图,

以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细腻情感,

再次唤醒我们对于家人和家乡的浓情。

这也正是作者的意图,

希望这些朴实的菜肴唤起珍贵的回忆,

平添一份力量。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