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 · 只用了一块肉,她逆袭成“美食界女神”

 正午文化 2020-07-17

生活这么苦,总要有点终极美食治愈自己。

人生的某些转机,

也许就在那一句玩笑话。

杜娜的“北漂”生活,

一直与烤肉为伴。

逆城市化开始出现时,

“北漂”一词没有之前那么火热了。

那个时候,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用北岛的话说:

“那时候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旅行。”

杜娜被同学一鼓动,

一时冲动,

收拾行李,

拖着箱子就跑去北京了,

成为“北漂一族”的后辈。

从九江到北京,

11个小时的车,

杜娜的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杨培安的《我相信》,

她满脑子有关明天的梦。

北京的地下室分半地下和全地下。

全地下是连窗户都没有,

阳光根本照不进来,

手机也完全没有信号。

为了省钱,

杜娜选了全地下的地下室。

没有网络,

她只能去网吧投简历;

没有信号,

她只能跑到地面等用人单位电话。

没多久,

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房产中介的房产销售。

每每重压之下,

杜娜都会把那铁板上滋滋冒油的肉,

一口一口送进嘴里。

有时是为了庆祝,

她也会搓一顿烤肉。

在她心中:

吃过了今天,

醒来还是北漂,

明天还得干活儿。

她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却依然逃不过现实沉重的一击。

这份工作不仅要出差,

还要喝酒。

由于太拼,

一次在内蒙古她喝到胃出血,

被送进医院。

回到北京她直接辞职不干了。

很多时候,

结束也即意味着开始。

2014年夏,

杜娜去韩国时,

一个韩国朋友带着她去了一家特别好吃的烤肉店,

本来不爱吃猪肉和肥肉,

但她却被眼前的烤肉和小菜惊艳了。

后来每次去都必吃。

回国后,

杜娜一直心心念念着这家店。

与朋友视频时也会感叹:

“国内怎么就没有一家特别好吃的烤肉店。”

也就是这一口肉,

成了她漂泊在外的一份寄托。

视频画面框另一边的朋友一怼:

“那你自己开一家呗。”

一句玩笑话,

点醒梦中人。

2015年过完春节,

杜娜就开始投资找合伙人,

前期准备、学习,

再跑去韩国那家烤肉店找到创始人接洽。

终于2015年年底,

杜娜的第一家烤肉店在北京簋街开业了。

她从肉的源头了解起,

知道什么动物从小吃什么长大,

其肉质会是什么样,

什么样的肉质配合二次排酸才是最美味的。

了解肉质的触感,

进肉联厂亲眼看着动物的分割,

了解每一个部位上肉质的不同。

坚持不同的肉要用不同的温度烤制,

每一款肉都有最适合的特定温度和翻边时机。

用专业的剪刀

剪成自己喜欢的块状,

放在炉子上烤,

最主要的是烤五花肉,

要厚切才好吃。

特色菜品蒜叶,

被称为烤肉伴侣,

食材全部从长白山采制,

每年只有2月份一个月的采制时间,

这也是其他烤肉店难以品尝的特色食材。

杜娜说:

“生活已经这么苦了,

再不来点好吃的填补寂寞的日子,

该有多难熬。”

美国创刊悠久的《棕榈滩邮报》首次提到一个概念:

“成年人在遭受压力时,

会寻求美食的慰藉——

这些美食与童年时期感受到的安全感有关,

像是妈妈煮的鸡蛋或浓汤。”

从这个理念出发,

也就不难理解,

这个吃货横行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食物正在散发疗愈魔力,

帮助人们清除烦心事。

饥肠辘辘时,

一片滋滋响冒着油的五花肉,

是否也在慰藉着你渴望被治愈的灵魂。

·

·

·

END


杜娜

北京满餐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加入我们,一起向有情怀的生活迈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