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子:生灵之间

 道藏研究 2020-07-17

大学者苏辙曾专门为一个叫孟德的人作传。孟德本是一逃兵,觉得在世上无法生存,就休了妻子,送了儿子,用自己的衣服换了七个大饼,独自到山中生存。多次遇猛兽,却性命无伤。他说: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苏辙《孟德传》)

他说所有猛兽都能识别人的气息。---因为孟德不怕死,没有恐惧之心,所以他比较镇定。---猛兽犹豫一会就离去了。前后试过多次都这样。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苏辙《孟德传》)

《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孟德因为心无牵念,于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没有恐惧,他的这种浩然之气表现出来,自己并不觉得,但外界的生物可以感知到。这样的人,置于天地之间更大的环境中也无妨,几只猛兽就更不足为道了。正所谓“虎畏不惧已者”,老虎害怕不惧怕虎的人(窃以为,人亦如此)。

苏轼读了苏辙的这篇文章,觉得其中“虎畏不惧已者”的道理似乎可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老虎,所以无法验证,只有亲历才可知。然后他说:

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苏东波 《书<孟德传>后》)     

他听说忠、万、云安几地多有老虎出没。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堆上,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害怕进而沉进水里躲避,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孩子能害怕它,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害怕,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总觉得老虎会吃人,一定会害怕而受虎伤害的。而对于不怕虎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威而不怒的老虎是没有杀心的。人亦然。保全生命的办法不是远离那些威严的人,而是不要去激怒对方。

苏轼又讲了一个理论叫“虎不食醉人”。一个人喝醉了,老虎就坐在醉汉边上等他醒来。醉酒的人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生不怕死不怕,没有恐惧之心,老虎要等他清醒后害怕,才会产生伤害他的欲望。

他又举例讲了另一个理论。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家门口蹲着一个东西,以为猪狗之类的,用木棍去打,那东西就跑了。跑到月明处,才发现是只老虎。于是苏轼感慨:

“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苏东波 《书<孟德传>后》)

那个人并不是有战胜老虎的能力,而是他的气势超过了老虎而已。人不怕老虎的情况通常有:婴儿、醉人,以及并不知实情的人这三种情况,所以老虎反而会害怕他们。苏轼写到文章的末尾时,相信苏辙说的理论了。

这样的故事,读读也就罢了,我从未曾想到过自己可能会与猛兽相遇,于是也没太把这一理论当成什么至理名言。直到日前亲身经历。

5月13日,同许大师、徐主任、陈主席等拜谒鹅仙洞,趁大家在道观泡茶之际,我独自到后面的“祈梦室”旁边呆了一阵。遇青蛇缠足,两不相伤。感其温情,随拍照片、视频。拍到一半时,众人过来寻我,我仍旧留恋青蛇之美,不想停下拍摄,直到许大师悄声说:“此蛇比五步蛇还毒!”,于是不舍地关掉手机,归队。众人皆称奇,一致说是“有险无惊”,并确认为当地图腾,尊为“青龙”,极为罕见,剧毒,又极具攻击性。于是归途感慨不已:当时若是心生恐惧,脚动欲逃,恐三尺微命瞬间休矣。自觉生命之脆弱无常,发自内心感恩神灵护佑,青龙不伤。

                   (此照片及相关视频拍摄于2019.5.13日鹅仙洞)

回来后反复思忖,念兹难忘。获得重生机会,对生命的珍惜及庆幸感恩之情难述。此次经历确实是“有险无惊”,但确实有必要总结一下“教训”。我自身平常,无任何神异功能,虽自称修道家,只是闭门对《道藏》进行学术研究,多年来,尽管争分夺秒地勤奋,但目前进展也之只是九牛之一毛,路还远得很。所以有自知知明,向往神仙与成为神仙,本不是一回事。今得平安无事,原因可能如下:

(1)  从科学角度上讲,是“无知者无畏”,就是苏东坡理论中的第三种情况----“不知情”。因为我开始并不知道那是条蛇,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东西呀?”,觉得象是柳枝,进而学觉得象藤条,直到看到它从我的双脚之间穿过去,也没反应过来那是什么生物,更不知其有毒。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恐惧。即使后来意味到是可能是条青蛇时,也恍惚觉得《白蛇传》里的小青只是文学作品虚化的神仙而已,并不确信眼前生物的真实身份。

(2)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当时处在“忘情”状态,万事万物不入心。当时心中只想着那个道观,脑子里对“朱子讲学处”及罗状元当年在此祈梦是如何的场景,一直都在出神,没留意那条蛇是如何盘上脚的。这可能就是道家说的“物我两忘”吧。人的精神过于关注一个事情时,是很容易忘记周围的一切的。这种事,在我身上时常发生。上周六,我睡眠出奇的好,自然醒来后,精神饱满异常,于是窝在沙发里,抱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整理研究笔记啥的,忙得热火朝天的。抬头时,天已快黑了。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那天中午吃饭了没有,以及,吃过什么。满脑子都是那天看阅读过的东西。于是也没多想,只是起身去洗漱,感觉到牙膏味道怪异,怎么也想不出是咋回事。过了好一会才确信自己把洗面奶当成了牙膏。这在中国形而上哲学概念中,叫“忘情”。

(3)  从神学角度讲,我相信真的有神灵护佑。我心中的神灵,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道。道给人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可以让自己与万物自由沟通,天道与道亦相通。这种气场人人有,只是自我难以发现,就象WIFI信号一样,我们看不到它,但可以通过这种无形的存在与全世界沟通。悟道,就象是寻找WIFI密码的过程。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其道,而且同频互通。即是,善良的心,对方可以感知到善,也会回传善良。恶意信息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恶意的。我本怀着虔诚的心,想去修缮那个地方,想恢复当地在宋朝时的灵验和辉煌。并无意去伤害那里的任何生灵。蛇是极聪明的生物,它定是知道我无伤于它,而我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温情,那是一个很温柔的生灵。至少那一时刻,我邂逅的就是一条温情的蛇。我确信。

由此可见,若是心存善念,温情相待,即使最毒的生物,也不会伤害自己。何况人与人呢?《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此言不虚。气场相合,心灵相通者,何止在同一时空下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灵魂之间,精神相通之事比比皆是。

    近日整理几年前的笔记时,发现读过的《楚辞》及不同时空的作者吊屈原之词,甚为感动。遂写《民族精神之---屈原》、《屈子之心》、《屈原赋》、《青龙赋》等文(部分会发在本公众号)。以证精神力量之玄妙、幽深、不朽。

照例一首悟道诗:

《忘念》

朝着职业装,晚披丹霞裳;

浮身游四海,道情接八荒。

琼浆不足贵,家传养生汤;

胸中观丘壑,物外著文章。

春雨可栽树,秋风好乘凉;

清心即福地,忘念是道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