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耍花灯
耍花灯《搬船》片段 耍花灯属于武都高山戏的一种,发源于何时尚无从考证,仅从其穿戴打扮来看,应该是源于清朝。他是集唱、念、做、打、耍于一体的民间文艺演出,还有祭祀、宗教等内容,唱腔饱满高亢,是池坝三大民间音乐之一。电影问世后,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耍花灯逐渐成为历史中的记忆。 二、电影 老电影机子
老电影胶片 看胶片电影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池坝通电以来的主要娱乐方式,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录像带和VCD逐渐替代了电影。小时候最兴奋是事情莫过于看公演电影,方圆十几里那个村子有公演电影,人往那个村子涌,手电筒未发明前,晚上出门要提着马灯,或者烧一把子洋麦草照明,电影演到哪里看到哪里。 而今数字电影每月都要在村子里播放几次,但是在露天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 三、收音机和录音机
老收音机
收音机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度风靡,听广播是当时最时尚潮流的娱乐,那个时代的池坝人,要是有一台这样的收音机,那是一种荣耀。 老双卡录音机 后来单卡录音机和双卡录音机替代了收音机,拥有一台双卡录音机,成为年轻人的普遍追求。 三、2毛钱录像 录像在池坝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录像在池坝非常盛行,2毛钱看一天录像成为好多人赶集的主要目的,而今这被称为“砖头子”的录像带子已经不多见了。老录像带子 四、黑白电视和大电视锅
老电视锅 黑白电视 看电视曾经是一代人的奢望,池坝有电视的历史不长,大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池坝村西堡子山上修了转播台,电视逐渐在池坝街道上流行起来,从黑白电视到彩电,再到今天的液晶平板电视,短短十几年产品更替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后来转播台被电视卫星接收机替代,大电视锅又被而今的小电视锅替代。 五、天线电话的消逝
天线电话兴起于高山未通手机前的那段时间,大概在2004——2007年非常流行,继IP电话之后,这一通信方式曾经一度打破有线电话对池坝通信市场的垄断。在那个不通手机的时代,接打电话都是要收费的,打一次每分钟按一块算,接一次一元,持续到2007年10月份,范家岭梁上的移动手机塔修好,激活了手机市场,接着在2009年又修通了三根电杆梁手机塔,以及电信、联通等多家手机塔,信号越来越好,实现了池坝全乡手机信号全覆盖。天线电话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消逝。 天线电话 六、榻板房续写的历史
这种房顶上盖石头的房子叫“榻板房”是改革开放前池坝农村常见的建筑,又叫五柱落脚,或者是硬架子。一楼用土夯筑,二楼全部是篱笆编织的,屋顶盖着榻板,天一下雨,屋顶噼里啪啦的响,刮起大风,房顶的榻板和石头一起往下落,而今这样的房子很少见到了,这种建筑已经成为历史。 榻板房 七、百甲衣 百甲衣主要是孩子穿的,由于衣服的前后做了很多小方格而得名,象征着健康长寿,这种衣服代表了池坝妇女手工针线活的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能穿上这样的一件褂子,那是一种荣耀和幸福,意味着家里有一个能做针线活的母亲,而今这种服饰已经消逝。
百甲衣 八、口口 口口又叫口弦,应该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然而在池坝也曾一度风靡。且不说它具有藏羌遗风,它的存在至少能证明在池坝民间曾经有过这样的乐器。
口口 九、吹草叶唱山歌
吹草叶唱山歌曾经是池坝青年男女都会的绝活。池坝草原广袤,这曾经为青年男女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唱山歌、吹草叶成为传递爱意的讯号,歌词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曾经掀起过山歌创作的高潮,到了现在,山歌的调子依然耳熟能详,只是那些经典歌词存留于世的已经很少,吹草叶、唱山歌被现在的“上口口”“聊微信”替代。 十、烂泥路
道路在未硬化之前,池坝的烂泥路是非常出名的,稍微下一点雨,到处都是烂泥,水鞋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品。
而今道路全部硬化,走烂泥路逐渐成为历史
除了以上提到的十大历史事实以外,在池坝还有很多东西已经消逝了,例如:磨面、割簿子,挖簿子,驮煤,守水,进大林,追野兔,摔跤梁摔跤,熏窜猪,发电报,写平信,寄包裹等。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将继续提高,再过十年后,池坝还会有很多东西要消逝,比如:骑马,拾马粪,放鹰,筛糠,扬场,碾场等。如果把这些已经消逝和即将消逝的东西不进行整理,不知道我们老了给孙子们该讲那些过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