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床前明月光的床- ---看古汉语文学的学习

 QDLF888 2020-07-18

文/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诗人也很有名,是李白,生活在唐朝。

     就是这样一首熟悉的诗,争论了很长时间。争论的关键点在“床”。

我们现在所指的床,是睡觉的地方,先秦是没有床这个文字的。而先秦之后若干年的唐朝的床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床功能、形状一样,也是存疑的。

    1、 有学者考证,说床假借窗,该诗的写作背景都知道是一个明月夜,时间也大概在阴历15-6左右,也就是月圆前后,李白因看到月光,抬头看到到明月,不自觉的引起思乡之情。 

  这里要争论的是李白抬头看到了明月。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玻璃窗,都是木屋或土屋,一般也是木头窗户,作者身处室内,怎么抬头,都看不到月亮的。若从门缝看到的月光,也没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所以床假借窗的推断与事实不符。

2、有学者接着曲解说‘床’可能与‘窗’通假,说李白站在室外的窗户前面,抬头看到月亮的。并举出该诗句的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为例,佐证看到的是室外的月亮。从文学等级上讲,文化繁荣的宋代版本比文化不怎么繁荣的明代版本,更接近作者的原意。显得更加可靠。 

3、也有学者考证床就是有靠背的马扎,李白从小生活在西胡地区,胡人把马扎成为床是很久远的。引用在诗词里也是自然的事情。床就是一种提供人坐的器具。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很灵活。马未都等学者坚持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4、也有学者考证,诗中的床,可能特指井栏。 从考古界证据看,唐以前的水井一般是木结构水井。井口一般用木头做成方框形围住,高半米成防护栏状,可避免人不注意而跌入井内。这方框形因为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李白坐在井台上,看到月光照到地面,抬头看到月亮。

  因此,学习古汉语面对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接触的是纷繁迥异的阅读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而且对每一种阅读对象的文化内涵有整体的把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