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地名】西关乡村屯名字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4-01-10 发布于辽宁






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政府驻地为西关屯村,位于县政府西南27千米处。东北与方家屯镇、正北与东升满族蒙古族乡接壤,南与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毗邻。其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东部边台子村、姜家沟村、东沟村皆为黄土丘陵,部分地方有青石山脉。南部黑山村为黑土丘陵及青石山脉。南部大辛屯村为半丘陵半平原,其西边的近邻罗家屯村则为黑土平原。西部望山堡村、大广宁村是过去禿尾巴河旧河床冲积所形成的低洼平原。全乡区域面积为88平方千米,原辖11个建制村,2004年调整村级规模后,现在是9个建制村,分28个自然屯。有汉、满、回、蒙古等9个民族,全乡现有耕地面积69480亩,森林覆盖率为34%。乡境内南边黑山村与法库县四家子乡的交界处,有全县海拔最高的山脉八虎山(442.7米),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山上有野鹿、野鸡、兔子、松鼠、鷹等,动物种类繁多。八虎山风景幽雅,每年都吸引着省内外大量游客登临览胜。

西关乡政府

政区沿革

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辖地旧属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宾、达、博”三王旗地,清代设有柳条边,属边外蒙古牧地。

1923年(民国十二年),奉天省实行区村制,全县划8个区,西关屯属第四区(驻地敖汉屯)和第六区(驻地卧牛石)。1927年(民国十六年),全县划9个区,西关屯属第六个区(驻地罗家屯)。1934年,全县重新规划7个警区,19个行政村。西关屯分属曦光村(西关屯)和广宁村(张家窝堡)。1937年村屯制改为保甲制,全县共25个街村,西关屯分属曦光村(驻地西关屯)和广宁村(驻地西小陵)。1943年广宁村撤销,全县共13个街村,西关屯属曦光村。1945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权,全县划8个区,西关屯归第六区(驻地方家屯)辖。

1947年,进行区划调整,西关屯及所辖的11个村(28自然屯),划归为康平县六区、九区。1956年撤销区、村建制,西关屯及所辖的11个村(28个自然屯),分属方家屯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西关屯及所辖村屯隶属方家屯人民公社。1961年西关屯置建人民公社,辖西关屯、小辛屯、边台子、姜家沟、东沟、黑山、大辛屯、罗家屯、荒岗子、望山堡、大广宁11个大队(28个自然屯),公社名以驻地西关屯命之。1968年成立“西关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6年根据西关屯乡民族的具体情况,更改“西关屯乡”为“西关屯蒙古族族乡”。2004年,调整村级规模,把荒岗子村并入罗家屯村,把东沟所辖的上、下东沟及3家窝堡并入大辛屯村。由此,原有的11个村,现已压缩为目前的9个村。

村屯名称由来

【西关屯村】建制村,在康平县城西南24千米处,地势为黑土平原,辖2个自然屯。区城面积10.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100亩。

〔西关屯〕自然屯,系乡政府和村驻地,由原关家屯、陈家窝堡2个自然屯的合并而成。

清雍正年间(1729年)有关佳氏陪公主到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府,改汉姓为关,八旗人,镶黄旗。关恩在王府当管家。王爷在柳条边外赏其丰腴的草场给他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从东关来到现在的西关,见此地草木繁茂,又见此地有蛇盘兔,认为是吉地,就落脚此地,搭建窝棚,圈地放牧,后人称为关家屯。至嘉庆年有陈氏一族从关内逃荒到此落脚在村东头,租种关家土地,当时称陈家窝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加,两村两连,后来实行屯保制,两屯合并,为关家屯。一直到民国后期为区别于本县境内有两个关家屯,而称居西者为西关家屯,后简称为西关屯。现乡政府沿用此名。革命烈士关起义为关家后人,出生于此屯。

区域面积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870亩。

〔太平沟〕原名李洪窝堡。自然屯,位于西关屯村偏东南1.5千米处的山坳里。地势为半丘陵。

清道光末年,山东省逃荒的难民李洪,带领一家人途经此处,看到此处安宁僻静,周围又有大片荒地可以开垦,遂留于此建茅草房而定居。李洪除了开荒种地外,闲暇时,还到外面以唱皮影戏来维持家中生计。不久又有王姓、付姓等人家陆续搬入,由此逐渐形成屯落,取名为李洪窝铺。咸丰年间,又有常姓、张姓等人家从山西讨要至此。在李洪窝堡做暂短停留后,看好距离李洪窝堡一千米外东面的一个小山沟,于是搬到那里定居。自从搬到那里,一直很太平,甚至在胡子闹得最凶的时候,也没闹到那个地方,遂给这个只有几户的屯子起名为太平沟。民国后期,实行屯保兼并时,李洪窝堡与大平沟合并为一屯,为憧憬和祈福今后生活更加美好,日子过的太平,遂定名为太平沟。区城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30亩。

【小辛屯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2千米处。地势为半平原半丘陵。辖5个自然屯。原八岔沟屯因所处偏僻,人户稀少,已于2008年整屯移民至小辛屯。区域面积15.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495亩。

〔小辛屯〕自然屯,村驻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2千米处。嘉庆初年有林姓、王姓蒙古族八旗人,他们在军内有职务,来到此地圈地放牧,同时招佃放荒,后逃荒者多在此处落脚,且租种林王土地,逐渐成屯,称之为小辛屯。小辛屯为蒙汉语结合用语,“辛屯”蒙语,新建的屯子,即新建的小屯子。区域面积9.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637亩。

〔后山〕自然屯,位于小辛屯村北0.5千米的山岗上,地势为半丘陵。清咸丰年间,有几户小辛屯的农民,他们所垦荒出来的地块多在北面的山岗上和山岗的北面、西面,因离家太远,就在山边地角搭起了临时的遮风避雨、休息纳凉的简易草房,有时劳动太晚太累又可以在山上休息一晚。久之有几户人家干脆把家搬到了山上,随着后来户数的增加,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屯子。人们根据这个屯子的地理位置和方位,是处于小辛屯的后面山上,所以自然而然地给村子起名为后山。区域面积2.4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22亩。

〔腰沟〕自然屯,位于小辛屯村东1千米处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里。地势为半丘陵。

清道光年间,由直隶永平府逃荒避难关东过来的周、吴、张姓难民,在此落脚,他们除了耕种田园外,又在东面山坡脚下,挖坑修建了一个瓦盆窑,利用在故乡所掌握的技术,在这里烧制泥瓦盆对外销售。因此这个地方始称老窑沟。不久又有赵、朱、王、张等姓氏人家的迁入,沿着这个东西走向的山沟,在中间的山坡下向西一家家定居的,以居住山沟中间(俗称当腰)为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屯落。到民国时,那个老窑早已废弃,只剩废墟。所以,人们改老窑沟为腰沟。区域面积1.3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3亩。

〔下腰沟〕原名李才窝堡,自然屯,位于小辛屯村东1千米处(腰沟南0.5千米),地势为半丘陵。清道光年间,一李姓家族从河北一路逃荒至此落脚,其家族族长为李才,带领其家人开垦了很多荒地。其后又有王姓、李姓等人家的迁入,遂使这里成了一个小的屯子,外屯的人称其为李才窝堡。民国后期实行屯保兼并后,因这个屯子与北面的腰沟在一个沟里,几乎相连,所以就更名为下腰沟。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2亩。

〔白石沟〕自然屯,位于小辛屯村东2千米处的山里,地势为丘陵。地下有白石矿。清嘉庆末年,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沟壑,各种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曾经在此居住过的高丽人遗址还依稀可见。当时,由山西省太原府逃难过来的李、王二家难民到此处,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以后又有人家的迁入,逐渐形成了一个屯落。这里有一条盛产白石的矿脉,一米见方的白石在地面上随处可见。于是起屯名为白石沟。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的矿产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七十年代,对这里的白石进行了开采和加工,对外销售。这项产业,一直是这里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区域面积1.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81亩。

【边台子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5千米处。地势为黄土丘陵,辖3个自然屯。原后梁屯因所处偏僻,人户稀少,已于1997年整屯移民至边台子。区域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880亩。

〔边台子〕自然屯,村驻地。明末清初,为保护龙兴之地,清政府在辽、吉二省修起了柳条边,柳条边长1320千米,分为西,东、南三段,边上设门即后旧门,西至彰武门,门中设台即边台子为首台得名为边台子。后遭蒙古王公强烈反对,柳条边南撤40里,边虽未建成,但地名却留了下来。清嘉庆年间,一些山东省逃荒的难民经由此处陆续驻足,在此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就在他们居住的北面后山梁上有一个老虎墩台,也就是由彰武台门至法库北边门其中一段柳条边的台子。这里年久成屯,人们就根据自己所居地的标志性的柳条边墩台,取名为边台子。区域面积4.9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60亩。

〔狐狸沟〕自然屯,位于边台子东北2.5千米处的一个山坳里。地势为黄土丘陵。狐狸沟原名瓠子沟。清中期道光初年,由山西省逃荒避难的人流落至此。当时沟内多产一种属于葫芦科的攀援植物野果——瓠子,鲜时可以食用,干又可以入药。当时来到这里的人,都采集这种野果,用锅熬熟来充饥。同时沟内灌木丛生,山上沟内野鸡、兔子非常多,因此这里也是狐狸经常光顾的地方。随着居住人口的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小屯子,开始称为瓠子沟。后来住在村子里的人,认为瓠子与胡子有谐音,令人讨厌。清末民国初时,把瓠子沟改为狐狸沟,现已成了一个自然屯。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45亩。

〔甄家窝堡〕自然屯,旧属东小陵村,1961年西关屯成立人民公社时,甄家窝堡从方家公社东小陵大队划出,归入西关屯公社边台子大队,一直延续至今。其地理位置位于居边台子东2千米处,地势为丘陵。清道光年初,居住在东小陵的一甄姓庄户人家,在外出放牧时看好了西面2千米外的一处地带,其地肥沃,其草茂盛,可开垦大片良田,于是从东小陵搬出,落脚新处。历经几年,又有多姓人家迁入,渐成屯落,因甄家最先开荒占草,遂起屯名为甄家窝堡。建国后,实行村制后,一直为方家六区所辖,后调划为西关屯公社所辖下的边台子大队。区域面积2.4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75亩。

【姜家沟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6千米处的山坳里。地势为黄土丘陵。区城面积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005亩。

〔大房身〕自然屯,村驻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7.5千米处的山坳里。地势为黄土丘陵。清嘉庆初年,从山东济南府逃荒过来的一户张姓人家,在大房身北山后面的一个沟里搭起窝堡开荒定居,几年后,置买了几头牛,用来代替人耕。一个冬闲时间,有一头大牛走失,家人四下寻找,结果在南山脚下(现在的大房身)的密林深处找到了这头牛,同时也发现了这个比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好的多的地方。这里不但有很宽阔的高丽人留下的房身地,还有很多肥沃的荒地。于是全家搬到南山脚下居住。后来又陆续从山东、河北逃荒过来了王、李、孙等很多姓氏的难民来此定居,很快成了一个大屯子。人们根据当地人建房基地较大的特点,起名为大房身。建国后,特别是成立人民公社时建立各大队,曾一度定为大房身大队。但西关屯公社西面还有一个大房身(现在东升乡南小陵村,那个时候归西关屯管辖)。为防重名,便用姜家沟作村部名,但其村部仍设在大房身。区域面积3.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87亩。

〔姜家沟〕自然屯,位于村西1千米处。清嘉庆中期,在大房身已经居住了几年的一个姓姜的人,除了种地之外,家还养了几头牛,在每天早出晚归的放牧中,看好了距离大房身西边两里外的一个山坳。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很适宜放牧和耕种,于是全家搬到这里定居。不久又有人陆续搬到这里,由于户数的增加,人口的增多,渐渐形成了一个屯子。老姜家是最先在这里圈山占草定居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起了村名姜家沟。区域面积2.6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18亩。

〔刘祥窝堡〕自然屯,位于大房身东南2千米处的山坳里,地势为丘陵。清咸丰年间,大房身有一个叫刘祥的人,性格孤僻,和当地人不合群。有一年他在大房身南山坡下种下瓜田,他恐怕有人去偷,于是在那里搭了一个窝棚看护,后来干脆迁到那里生活。继之陆续又有几户搬入,若干年后成屯,起名为刘祥窝堡。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种面积797亩。

〔回家营〕自然屯,位于姜家沟(大房身)西南2千米处,地势为丘陵。回家营原名回回营,清咸丰年间,从法库北门外,回子营那里搬迁过来一个姓李的回民,在此定居。随后又有大房身的几户李姓、吴姓、张姓人家迁入,成屯后,给屯子起名为回回营,后改为回家营。区域面积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3亩。

【大辛屯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3千米处,地势平坦,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810亩。

〔大辛屯〕自然屯,是村部所在地,位于乡政府驻地南3千米处大,汉语。辛屯,蒙语,意为新建的屯子,蒙汉语结合,即新建的大屯子。清嘉庆年间,有何姓和潘姓蒙古八旗人,到此圈地放牧,招佃放荒因他们在军内有职务,所以王爷赏其丰腴的牧场。后山东直隶一带的逃荒者纷纷到此落脚,租种土地,屯落不断扩大,得名为大辛屯。区域面积5.0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165亩。

〔上东沟〕自然屯,位村东2千米处,地势为丘陵。清嘉庆末年,由山东省逃难过来的张、陈等姓氏的农民先定居在大辛屯,二、三年后,看好了大辛屯东1千米以外的一个山沟,便陆续搬到那里繁衍生息。随后又有王、李等姓氏的村民迁入,到民国初期整个东面的山沟从东到西已住满了人家。人们根据与大辛屯搬出的对比方向,给屯子起名为东沟。其实上东沟和下东沟2个屯子几乎连在一起,只不过在最开始时,整个山沟里东头有几户人家,西头有几户人家,所以才分开了上、下东沟的屯子名。2008年实行并村后,这里划归为大辛屯村。

区域面积1.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40亩。

〔下东沟〕自然屯,位于大辛屯村东面1千米处,地势为丘陵。随着东沟村也划归到大辛屯村。区域面积1.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45亩。

〔三家窝堡〕自然屯,位于大辛屯的东南面3千米处的一个山坳里,地势为丘陵。清咸丰年间,分别从本县境内有三户人家庞姓、兰姓、张姓一同从蒙古人那里买下荒地,开始了农耕生活,兰姓未到,但三姓同买大片土地,开荒占草,却得名三家窝堡。区域面积1.7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60亩。

【黑山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5千米处。地势为丘陵。辖2个自然屯。区域面积5.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45亩。

〔黑山〕原名小房身,自然屯。村驻地,位于乡政府驻地南5千米处。清雍正年间,在法库县西面曾修有一座满清王朝的公主陵,到了清朝末年,废除了守陵制,其中有一位韩姓满族守陵人,携其全家奔往西北,经过八虎山,顺北坡而下,来到了这个树木茂密、四面环山、中间有大片荒田可耕的地方,于是在有高丽人居住的遗址上搭起窝堡,垦荒种田。随后几年,又有从山东省逃难过来的郑姓、侯姓、张姓等庄户人家路经此地留了下来。因是在原有高丽人的旧房身地上建立起来的屯子,所以当时称屯子名为小房身,亦称小房申。建国后几度更名未妥,到了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搞大跃进时,上级有关部门看好那里的山和水,曾有改村名为花果山之意,但毕竟山上没栽植果木树,哪来的花与果。最后命名为黑山,南面的全县最高的八虎山也在黑山村辖区之内。区域面积4.3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85亩。

〔杨家窝堡〕自然屯,位于黑山村的东南1.5千米处的一个山坳里,地势为丘陵。

清咸丰年间,在小房身(黑山)居住的一户杨姓人家,从屯子里搬出,迁到那里居住,原因是他家的耕地离家远。后来又有其亲戚王、邓几户看好那里的生存环境,也迁到那里居住。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新的落脚处,遂起屯名为杨家窝堡。70年代,这里曾建梅花鹿养殖场,以销售鹿为主而驰名远近方圆百里。区域面积0.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0亩。

【罗家屯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处。地势为平原,辖2个自然屯。区域面积9.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350亩,总户数568户。

〔罗家屯〕自然屯,村驻地。清道光初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草甸子,一个蒙古族念经的罗姓人(那个时候称他为喇嘛)路径此处,看好这个地方,举家迁移到这里,他除了为周围病人驱邪超度念经外,还在这里开垦了大片荒田。他修建了一个小型寺庙,并铸有一口铜质的刻有名文的大钟,一时香火很旺。于是南面过来逃荒的、近处看病的,纷纷在这里落脚,使大面积的荒野得以开垦。人多成屯后,以罗家先在此定居,起屯名为罗家屯。现在古寺庙遗址已无踪迹。那口铜钟曾为罗氏后人保管。文革期间,此钟被毁,亦无踪迹。区域面积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00亩。

〔荒岗子〕自然屯,位于罗家屯村西北2千米处,地势为平原,有少许山岗。最早这里是高丽人居住遗址,高丽人被撵走后,这里成一片荒地。清嘉庆中期,由河北省永平府乐亭县逃荒避难过来的人路经此地,便留了下来,因居住地点是在一个山岗上,遂取屯名为荒岗子。1978-1983年,这里繁育过玉米种、高梁种,曾一度改荒岗子为良种场,后又归回原来荒岗子的名称。2004年实行并村,荒岗子划为罗家屯村。区域面积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050亩。

【望山堡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3千米处,地势为平原,辖2个自然屯。区域面积6.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75亩,总户数323户,总人口数1162人。

〔望山堡〕原名为双井子。自然屯,村部所在地,位于乡政府驻地西3千米处。清嘉庆初年间,由于战乱与饥荒,陆续有山东济南府逃荒避难过来的平民在此落户,开垦荒地,逐渐形成一个小屯落。当时在屯子的中间有两口相隔不远的泉眼,长年流水不断,人们据此挖了两口水井,囤水以供屯人饮用。由此,也曾以双井子来定屯名。到光绪年间,由于户数的增多,屯子里已不止那两口井了,于是就琢磨改名。一户人家早起开门、抬头望见了南边几里外的八虎山,于是找屯子人一起合计,干脆改名为望山。于是,望山堡这个新的屯子名逐渐被人叫了起来。区域面积2.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060亩。

〔三架窝堡〕自然屯,位于望山堡村西北2千米处,地势为平原。早年这里是旧河床,为淤泥所填成平原。清嘉庆中期,由山东省济南府逃难过来的王、李、张三户人家,最先在此定居,开荒占地,始称“三家窝堡”,也有叫“三架窝堡”的,叫“三架”是因为最初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盖不起房子,只能搭一个简易的棚子来居住,就是用木架子作主架,上面辅上茅草而成的茅草屋。后来到光绪年间,为了尽量不让近处的屯子重名(因东面东沟附近已有个三家窝堡了),所以这里最后定为三架窝堡。区域面积3.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315亩。

【大广宁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面5千米处。地势平坦,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020亩。

〔张相窝堡〕自然屯,村驻地。位于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政府驻地西4千米处,地势平坦。清嘉庆初年,山东省济南府由张献带领过来的一户张姓人家,来到这里停留下来,搭窝建灶,开荒占草。这个张献家境很殷足,在方圆十几里,也算是个绅士,连胡子都不敢惹他。后期又有很多姓氏人家来此落户。初始时的小屯子叫张献窝堡,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咸丰年间,户数及人口不断增加。可能是人们的口误,张献窝堡后来成了张相窝堡。区域面积4.5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005亩。

〔大广宁〕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低平。

清咸丰二年,有王姓兄弟俩举家从辽西北宁广宁村到此落脚,搭建窝棚,开始了农耕的生活,后又有那、齐、李、侯姓等到此定居。因王姓首居,不忘家乡,怀故里,遂给村子起名为大广宁。“大”这里土地广阔,同时也表达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1958年人民公社时,大队部设在张相村,但还是以“大广宁”命名为大队名。区城面积2.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60亩。

〔程家窝堡〕自然屯,位于大广宁村南1千米处,地势平坦。清嘉庆年间,从河北永平府黎平县过来三户程姓的人家,经由此地,觉得这是个生息的好地方,便在这里垦荒占地。这三家程姓人家当时的家境也颇丰裕。程家窝堡这个屯子名也正是由于这三个程姓在此定居,后又形成了屯落而得名,延续至今。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65亩。

〔拉拉街〕自然屯,位于大广宁南2千米处,张相窝堡西1千米处地势为平原。清嘉庆年间,从山东,河北逃荒避难的人相继来到此处,由于大广宁这块地域过去是河流淤积所形成的低洼之地,部分地方还坑坑洼洼,有大片泥塘,因此,来到这里的人,只能选地势相对较高一点的地方搭建窝棚居住,同时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人不是来自一个地方,相对陌生,也不愿凑到一起,所以,这搭建一个窝棚,那搭建一个窝棚,稀稀拉拉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屯子。由此,起了个很贴切的名字拉拉街。后来书写形式是拉拉街,但这里的街,人们在习惯上还是念gāi音。区域面积2.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90亩。

文章来源:《康平地名概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