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史话丨江苏常州:星象聚文昌 魁星耀八方

 XYGZXY 2020-07-19

十载寒窗苦,一夕得酬志,从古到今,常州人才济济、状元辈出,这座名仕之城里,也留下了不少与科第、状元有关的印记。

常州自古崇文重教、文化昌盛,自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的1300多年间,仅常州府就曾出现过状元15名、榜眼13名、探花17名、进士2920名,还出过15位宰相、26位尚书。

常州文人心中的“笔魂”

常州文笔塔俗称文峰塔,原为“萧齐名刹”,始建于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年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

文笔塔

据《武进县志》记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开甲第之先兆。”每当塔顶有祥光腾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

虽是传说,但常州确实科第兴盛、人文荟萃。仅北宋大观年间,常州一地就中进士53名,占1/5。因此,文笔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历年考生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

山水之间藏文脉

状元阁位于山清水秀的溧阳天目湖畔,这里记录了从古至今736位状元的生平,是国内唯一以宣传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建筑。

状元阁

状元阁外观雄伟,富丽堂皇,有24个楼角,凌空飞扬。走进楼阁,仿佛来到了溧阳历史的文化长廊。

全阁共分三层。第一层记吉化状元,第二层展出了当代溧阳籍专家的事迹,第三层的书架上安插了历代溧阳籍高等院校生的名册。

站在状元阁上,天目湖美景一览无遗,湖光秀色,烟波浩渺,尽收眼底。这里的山水不仅有清丽的容貌,更蕴藏着积淀深厚的人文精神。

“惟文亨雄杰为之冠”

文亨桥,原是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一座横跨运河的石拱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常州三孔石拱桥中最高、最长的一座,因此有“惟文亨雄杰为之冠”的美誉。

《康熙南巡图》中的文亨桥

文亨桥地处石龙咀与土龙咀之间,曾经是城隅附近的交通要道,来往船只频繁。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府是苏州府、松江府到南京的必到之地,赶考的官员不绝于道。

相传,明清五百多年间,每六个进士,就有一个是常州人!因此古人称此桥为文亨,表现了常州“相学”的美好风俗。

古往今来,文亨桥横贯常州的“前世”与“今生”,不仅见证着常州的繁华街市,也承载着常州引以为傲的文化记忆。

状元牌坊见证科第辉煌

进贤坊

相传,宋徽宗为褒奖地方政府劝学进贤,下令建造进贤坊,进贤坊造好后,凡是到常州府学就读的士子,都要到进贤坊下走过,以沾染灵气。过去,在常州读书人之间有个说法,三件事必须做到,一是穿进贤坊,二是登魁星阁,三是步朝京门。

双桂坊

双桂坊东起打索巷,西至南大街,是常州地区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最古老的地名。北宋乾德五年,寓居此处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县令宋蟾建牌坊上书“来贤”坊。到宋嘉佑元年,丁宗臣、丁宝臣兄弟俩又同登甲科,更名为“双桂坊”,取“蟾宫折桂”之意。

椿桂坊

椿桂坊位于新坊桥东,元丰桥西。相传,张彦直父子5人金榜题名,轰动乡里,常州太守徐申在此建坊旌表,取五代典故“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中“灵椿丹桂”之意称诵张氏父子的杰出,特命名椿桂坊,历代相沿,至今已有900多年。

早科坊

早科坊位于西瀛里与织机坊(西大街)之间。南宋宝佑元年,此处有一霍超龙者,取得少年省试第一,弱冠又中进士,职受翰林院待诏,理宗皇帝命常州郡守建早科坊第,以示少年早成。从此街由坊得名,沿用至今。

正素巷

正素巷,南起青果巷,北至东门内直街。宋代《隐逸传》载,北宋治平四年,寓居于此的张举中进士,朝廷多次征召,坚辞不就,自愿闭门读书,奉养亲人,造福一方。张举居此四十年,校注书典万卷,受到苏轼等人称道。卒后,道行声闻乡里,朝廷赐谥“正素”,在此建正素坊,巷由此得名。

世科坊

世科坊的名称来源于“世科第”牌坊,是庄氏家族所建。庄氏曾是常州的望族,盛极一时,族中中举者、为官者颇多。“世科第”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有人登科及第。该牌坊上记有庄氏104名有功名的成员姓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