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5岁,反复心前区隐痛3年,再发伴胸闷加重1月入院,既往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狭窄50%,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改变。血压:141/85mmHg。 彩超提示,左室壁稍增厚:12mm,左室流出道流速稍快,为2.1m/s,PG:17mmHg(左室流出道梗阻标准:PG≥30mmHg)。 临床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5天后,患者诉胸骨后间断隐痛,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压:120/60mmHg。 心脏彩超见室间隔增厚,基底部明显,约17mm,室间隔中部12mm。 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SAM现象),提示左室流出道梗阻。 同时左室流出道流速最高为8m/s,PG:256mmHg(5天前流速为2.1m/s,PG:17mmHg)。 也就相差5天,怎么变化会这样大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该患者是一个隐匿性的左室流出道梗阻(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mmHg为隐匿梗阻性,也不一定非得只能是负荷运动,药物激发也算)。 5天前左室流出道流速虽然稍微快一点,但PG并没有达到梗阻的诊断标准。 而问题就出在-----硝酸异山梨酯和硝酸甘油。 硝酸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扩张动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治疗和预防心绞痛。 注意“回心血量减少”这句话,回心血量减少的话,心脏容量会变小,左室流出道也变小。 同时由于回心血量减少,为保证体循环,机体会反应性的增强左室收缩力,左室流出道又会变得更小。 然后根据Venturi效应,二尖瓣和腱索前移,再进一步加重左室流出道的梗阻(关于Venturi效应,请点击链接:SAM征=左室流出道梗阻?)。 所以在短短5天内,左室流出道流速从2m/s到8m/s,PG从17mmHg到256mmHg就是这么发生的。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该患者再剧烈运动一下,那就超级可怕了(思考一下:对于一个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剧烈运动导致其猝死的机制是什么)。 因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发现与否对于临床的诊治是有重大意义的(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应避免使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静脉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动静脉扩张剂)。 也许你的心中还是有疑问,为什么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室间隔差异这么大? 平时我们测量室间隔厚度都是于舒张末期在室间隔中段测量,而基底部多半就靠肉眼判断它厚不厚,12mm和17mm的差距虽然数值上看起来挺大的,其实肉眼看起来也不是很明显。 更何况有许多病人很难打到标准切面,心尖一上翘,切面一斜,这中间的误差就更加大了去了,老年病人做得多的肯定深有体会。 不过这个病人的左室壁还是非常值得细究的-----舒张末期整个左室壁确实厚得很一般,很多病人都这样。 但是一到收缩期,尤其收缩末期就厚得很糟心了,搞得整个左室腔几乎都闭了,这个时候就要留个心眼是否有左室流出道梗阻了,也提示我们可能不仅要关注舒张期左室壁的厚度,也要关注收缩期的厚度。 看动图↓↓。注意看最后那一下收缩末期,有木有很像大人用力亲小朋友的那种感觉---嗯嘛~~~ 也许会有朋友说:日常工作中收缩期功能亢进的患者,左室腔也是变得很小的,这很常见啊。 还记得上一期“不仅仅是肥厚型心肌病,一切导致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因素,再加上二尖瓣装置(二尖瓣装置包括瓣膜、瓣环、腱索、乳头肌以及与其相连的部分心房心室结构)的解剖异常都有可能诱发SAM征”这句话吗? 其实对于这些收缩功能亢进的患者,我们是需要留心它有没有流出道梗阻的,毕竟左室收缩功能亢进会导致流出道变窄,如果左室容量再低一点,二尖瓣装置再助点力(比如二尖瓣腱索冗长啊,乳头肌位置变异啊),保不齐就会梗阻。 那如何避免漏诊左室流出道梗阻呢? 其实最安全的方法莫过于在测量主动脉瓣流速的时候,顺便测一下流出道的流速(每一个病人都如此),养成习惯了之后,就不会漏了,这不会消耗多少时间和精力的(选择那些流出道梗阻风险高的患者测量当然也可以,不过就怕一时没注意到)。 另外,当发现左室流出道流速偏快(2m/s左右)的时候,即使没有达到梗阻的标准,也不要放松警惕,仍然需要提示临床。 可能还有朋友会问,这个病人是肥厚型心肌病吗? 嗯,那要看你怎么定义肥厚型心肌病咯。 2011年ACC/AHA指南认为:肥厚型心肌病为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其诊断需排除负荷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室壁肥厚。 而2014年ESC指南认为:当出现左心室壁增厚且不能单独由心脏负荷增加来解释时,即可认为是肥厚型心肌病。 如果你认同前者的定义,那么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果你认同后者的定义,那么它就是。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但实在找不着原文了): 在传统概念(2011年ACC/AHA指南)深入人心的前提下,广义的HCM定义(2014年ESC指南)有可能带来混乱,临床医生有可能见“肥厚型心肌病”则止,就此忽略了对具体病因进一步的追查。这是使用广义的肥厚型心肌病定义所需要注意的。 目前的基因筛查,阴性不能排除HCM,阳性也不能确立HCM。HCM是一个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多方资料才能确立诊断。 再加上需要跟肥厚型心肌病鉴别的疾病多达二十种左右,而且无论是非对称性肥厚或SAM征、流出道梗阻等等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均无特异性。 所以我的观点是除非有家族史或极有把握,最好不直接下HCM的诊断,可以写左室壁对称/非对称性肥厚,静息状态下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 附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1、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 2、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 3、尿毒症性心肌病 4、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所致的室壁肥厚 5、强化运动引起的心肌肥厚 6、内分泌异常导致的心肌肥厚(如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 7、药物导致的心肌肥厚(如类固醇、他克莫司和羟氯喹等) 8、系统性淀粉样变 9、糖原贮积症 10、Anderson-Fabry病 11、Friedreich共济失调 12、线粒体疾病 13、畸形综合征(包括Noonan 、LEOPARD 、Costello和心面皮肤综合征) 14、心脏血管瘤 15、心脏结节病 16、原发性心脏淋巴瘤 17、心脏转移瘤 。。。。。。 分享几篇我在公众号“超声俱乐部”上看过的关于肥厚型心肌病的文章: see yo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