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学华《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与赏析【教学背景】 2018年9月18-21日,尝试教育理论创始人、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邱学华来到霍尔果斯市进行“尝试教学”指导。其间20日上午,邱老师再次登上讲台,给全体霍尔果斯市老师们上示范课《分数的初步认识》(青岛版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展示他的新思想、新方法。一位搞教育理论的专家,能坚持几十年在教育第一线亲自给小学生上课,实属罕见。 记得第一次聆听邱老师上课,是20多年前,在江苏南通如东县,他上的是《几倍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至今还历历在目。从此,我一直追随邱学华和他的“尝试教学法”。今天再听邱老师的课,十分激动,十分有缘。已经83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邱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治学精神、慈祥的教学神态、智慧的互动点拔、升级版的六段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全体尝试教学的“粉丝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新的启迪。 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与我的点滴感悟,敬请指正。 【实录与随感】◆ 课前谈话师:我们班上现在分了几个组?(11个组) 师:一个组里的同学,大家一起出主意,来给自己的学习小组取自名字,好不好?(学生取名有:奋进组、团结组、快乐组……) 师:一会儿我们在课上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给每个小组进行加分,提问加分、回答问题加分、抢答也加分,越精彩,加分越多。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学习好。 师: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有的说“邱老师”,有的说“邱学华”,有的说“不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我是邱学华的? 生:我是听老师说的。 生:我是从大屏幕上面看出了你的名字(他指着大屏幕),我还知道是你是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研究院的院长。 师:你观察仔细,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猜猜老师有多大年龄? (这一下,课堂上热闹了。有的说“五十多岁”,有的说“六十几岁”,有的说“七十几岁”,有的说“我听老师说,您已经83岁了”……) 师:你说得没错,我今年83岁,我还要给同学们上一节课。现在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即时感悟】邱老师通过课前谈话中,通过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另外通过猜名字、猜多大年龄,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和蔼的话语、谆谆的教诲、智慧的激励如一股暖流,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 第一段 基本训练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上课了,我们先来练一练)。 基本训练内容(口算10题): 35+45 75—36 3×9—2 7×6+5 6×5—8 99—47 48÷6—7 30÷5+8 8×5—8 7×4+58 师:做好吗?我们一起来对得数……全对的请举手,做对8题以上的请举手,做对6题以上的请举手! 【即时感悟】 邱老师一再强调“基本训练”的重要性。基本训练是把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天天练,如百以内的口算、常用的数量关系以及公式进率等。每堂课花五分钟训练,采用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办法。因为“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通过坚持不懈地基本训练,一定会让学生的“双基”更加扎实,这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攻克更难习题,直至“创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第二段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今天学什么?再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生:分数的初步认识(齐读一下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呢?谁能提出问题,谁来试一下? 生:分数是什么?分数有多大、多长? 师:鼓掌!加10分!他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生:分数有分子、分母,我还知道百分数。 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的? 生:我在家里听爸爸妈妈说的。 师:好!自己爱学习,加分20分! 生:初步认识是什么意思? 师:鼓掌!加30分!(备注:以下也有精彩处加分的,不再一一说明)是啊,为什么是初步认识呢? 生: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认识。 生:现在学习是简单的,后面还要学习难的。 师:对!鼓掌,这个问题回答得好!因为是第一次认识,我们叫“初步”。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先初步认识一下,到了五年级还要继续学习分数。所以,刚才同学们的两个问题都提得很好——什么是分数,为什么是初步认识,学习分数有什么用。这也是我们这一堂课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即时感悟】 导入新课的作用在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欲望。邱老师导入新课办法开门见山,特别精彩、特别有创意,采用的是“渗透”式引入,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当前不少老师出示教学目标比较生硬,一般都是直接写在小黑板上或课件上,然后让学生读一遍。我们发现学生对很多带有“教学术语”的教学目标,没有领会,只是照本宣科。但邱老师通过“今天学习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两个诱导性提问,引导学生自己了说了出来,而且巧妙地把“教学目标”悄悄地转换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已经在不经意中知道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初步认识什么是分数;二是知道分数有什么用。 ◆ 第三段 进行新课(一)自学课本,初识分数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谁来试一试?)。 师:针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的话,应该大胆去尝试,自已解决。 师: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中的插图,同学们在干什么? (学生有的说在吃蛋糕,有的说在分蛋糕,有的说在分烧饼或月饼) 师:是的,图中有月饼、烧饼、蛋糕,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都是把一个东西分平均成了几块。比如,月饼被平均分成了2块,烧饼被平均分成了4块,蛋糕被平均分成了8块。 师:这里在分的时候,都平均分的。当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不能用整数表示,于是就出现了分数。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为苹果写数: 6 3 1 () 师:第一排有几个苹果?(6个)第二排呢?(3个)第三排呢?(1个) 师:上面的6、3、1都是整数。现在如果再把一个苹果平均一切二了,就不一样了,是不是一个苹果了?(不是了)是几个苹果?谁能大胆说出来?(半个) 师:半个是对的。但是,“半个”不是数学的名字,如果用数学的名字叫什么?谁来试一试? 生:二分之一。(老师写出了,在上图中)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就要学习的分数。我们课本中的分月饼也是同样的道理,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就是——()。也就是说整数不够用了,1个东西分下去,就比1再小一点,就没法用整数表示了,我们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生:分数)。 师:我们一起来看后面的“你知道吗?”分数是怎么来的?下面的这些话就告诉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学生读出:“在古代,人们分东西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 师:这是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是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呢?(如果不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了) 师:在这个分数中(老师指着这个分数),2表示什么?(平均分成2份)1表示什么?(取了其中的1份)呢?(4表示平均分成4份,1表示其中的1份)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巧妙地通过“数苹果”的例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来源:即当人们在分东西时出现不是整数的情况下产生了分数。同时,又把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前置,更加强化了产生分数的价值。 (二)比较辨别,再识分数师:除了上面的物品可以用分数表示外,下面的正方形中也藏着分数呢(直接用课件中的题目)。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个条形啊?(4个条形)请同学们来说说,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师:其他几个图形是几分之几呢? 生:都是。 师:为什么同样的正方形,划分的形状不同,却都是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出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在小组里让学生对着四个图形,分别进行了叙说)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大饼,有一个小饼,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出来?()是的,这和上面的道理是一样的。 师:下面的图中,如果把一个蛋糕看作一个长方形纸,把它平均8份,每份是几分之几?3份是几分之几? 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八分之一,用表示;3份就是它的八分之三,用表示。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科学地把课本内容与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巧妙的优化整合,这样更加便于学习拾阶而上,步步为营,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与辨析,更加理解分数的初步意义与表示方法。 (四)总结归纳,理解意义师:通过上面的许多例子的学习理解,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分数了吗?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这些图形例子(出示如下)。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2份),那个彩色的取了它的几份呢?(1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大家一起说()。 师:再来(指着第二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4份),取了其中的几份?(1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对吗? 生:不对,因为第三个不是,是。 师:是的,这里有一个是错的,是我故意放进去的。所以,同学们不要迷住老师,要自己认真看题和做题才行! 师:再来(指着第三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8份),取了其中的几份?(3份),用什么数来表示?()。 师:太聪明了!什么叫做分数,有点清楚了吗?它不是一个整体,它要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书,书上也有一个说法,现在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看书读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师: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在小组里先试着说一说 生:因为这样的分数很多很多,写不完。 师:是的,你写一天写得完吗?(写不完)写两天写得完吗?(写不完)是的,这样的分数太多太多了,你写100年也写不完(学生有惊呼声),所以这里要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我们来看刚才的这些分数、、、……它们分为几部分呢?(三个部分)哪三个部分呢?(不少学生都能说出分子、分母、分数线) 师:对!大家看,我们写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学生不确定)我们首先要写分数线,再写分母,然后再写什么(分子)。(老师边说边示范写) 师:同学们来看,数学家们给它们取得的名字很有趣了。为什么要取名叫“分母”啊?(它是分数的妈妈)是的,要先写出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才生出“儿子”,也就是(分子),它表示取了几份。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并不满足于书上给出的“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一“描述”定义,而是通过三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种情形都可以用同一分数来表示”,在这种“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彰显了数学概念的概括性与独特魅力。同时,对关键句中省略号“……”进行追问,渗透“无限”思想,说明邱老师对课本的透彻的解读和深厚的数学功底。 (五)写写说说,加深理解(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没有呈现,以下部分是邱老师在河南洛阳上课时的精彩部分,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 师: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几个分数,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先让大家一起写了一个分数,接着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黑板来写出了、、、。当老师报出时,同学们又发出轻轻的疑惑的声音) 师:刚刚报了一个分数,邱老师说得对不对啊?(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疑惑不解) 师:我告诉同学们吧,对的!在分数这个大家庭中,“儿子”比“母亲”大的也会有的,这个我们今后继续学习。 师:清楚了吗,会写了吧。先写什么?(分数线)后写什么?(分母)最后写什么?(分子) 师:我们已经写了不少的分数了,写得完吗?(写不完) 师:分数虽然很多,但分子分母的意义却是一样的。请同学们一起来想一想: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师:分母都在下面,8份也好,4份也好,10份也好,它们都表示什么呢? 生: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分子都在上面,它又表示什么呢? 生:取了其中的几份(取了这样的几份)。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报出一个“”,实属有意为之!这一小小举动,激发了孩子们“好奇心”,为孩子“存疑”并由此产生“悬念心理”,也为后继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 第四段 延伸尝试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再来试一试!) 师:现在,邱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周围事物中能够找到可以用分数表示的例子?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同学们,生活中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擦亮眼睛找找它们吧!)。 (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等待1分钟之后)找到了没有? 生:会场有两个门,表示其中一扇门就是。 生:我来说文具盒,每一半就是(老师进行了纠正两边不一样多,不是) 生:我想说桌子,舞台上一共有12张桌子,表示一张桌子就是。 师:(追问)两张桌子是几分之几?() 师:还有吗?比如我们有几个小组?表示一个小组是几分之几? 生:一共有24个人,一个大组有8个人,就是。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都有了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把“举例子”的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举例叙说,又不时智慧追问、不经意补充与延展,体现了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 ◆ 第五段 当堂检测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这堂课你学得怎么样,查一查,好吗?) 师:为了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我要来考考你们。考题用课本中的练习题。,看看一共有5道题,每道题20分,一共是100分。给你们8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做完,开始!(习题略,参见青岛版课本第五册第95页) (学生独立尝试检测题。老师在巡视中提示,做完的人认真检查,可以悄悄看看旁边的人,但不要提示他。等大家都做完了,就请同学们互相批改,一道题是4个空格的,每个空格是5分。全对的打100分。如果有错误就改正,同学可以帮助他订正。如果订正对了,也可以打100分。) 师:(2分钟之后)现在没有改动过的、100分的举手,很好!订正后得到100分的人举手,也不错! 【即时感悟】 这一环节原名“课堂作业”,现在在升级版中改为“当堂检测”。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既规定了当堂检测的大致时间,也规定了当堂检测的分值,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四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这种当堂检测、当堂发现错误,当堂订正错误的学习方式,学生进步最快——因为它符合人类认知学习的反馈矫正原理和脑神经活动的规律。 ◆ 第六段 课堂总结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这堂课快要结束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到了什么,再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现在,请同学们真的闭上眼睛想哟…… 师:好,现在睁开眼睛,说一说。这里有话筒,可以抢着说。 生: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是初步认识。 师:好,鼓掌! 生:我们学了一半怎样表示? 生:我们学了分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 师:我也来说一说。我们学了分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就是说,分数是在用整数无法表示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同时自己穿针引线,把自己想要总结的关键也巧妙穿插其中,生动、通俗、精辟的揭示了分数的意义和作用,也是这堂课的一大的亮点! 【全课总评】邱老的这节示范课,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尝试教育的魅力、高超课堂教学艺术!从邱老师本次授课中,我们不难看出邱老理论思考不止步,尝试教育理论在不断发展,在操作尝试教学法上有新的改进与完善,在整个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结束后,邱老师作了长达40分钟的自评,把为什么要这样上课的道理,如何操作的方法,毫无保留和盘托出,使我们这些后辈们豁然开朗,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重点介绍他说的三条,作为全课总评。 一、把“学习流程”明明白白白告诉学生 细心的老师已经发现,邱老师在这堂课中,把尝试教学法的“六段式教学结构”以“第×段+要求+童趣化提示语”的形式出现了,这让我们不少听课老师产生迷惑:课堂讲究不留痕迹,润物无声,怎能这样直接了当呢?。 邱老师说,这是他故意而为之。把六个学习(教学)阶段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做到“师生心中均有数”,而不是“老师清楚故玄乎,学生模糊晕头转”。现在一些老师上课,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上了10多分钟,学生还不知道今天老师要上什么内容,下面一步要干什么。如果我们把教学流程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长此以往,老师学生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就能更加配合默契,在“基本训练”中显力,在“导入新课”中用力,在“进行新课”中发力,在“延伸尝试”中使力,在“当堂检测”中给力,在“课堂总结”中尽力。 二、把“当堂检测”清清楚楚进行厘定 邱学华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年6月发表文章《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升级版”》,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作业”改为“当堂检测”。“课堂作业”课堂上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也可以不做。但是“当堂检测”却不可或缺,是“尝试教学法”的必备环节,而且一定要有评分标准,当堂批分。一份好的“当堂检测”最能体现老师的备课水平与专业功底;一份好的“当堂检测”应该是“以新带旧、循环递进”的,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 这些都在启迪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当堂检测,将其科学的融入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并做精准、精细、精致,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邱老师在这堂课中,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清清楚楚地告诉老师们:这一环节一定不能丢,如果出现教学设计有误,时间确实不够,也只能“保两头,压中间”。“保两头”就是保证“基本训练”与“当堂检测”的时间,“压中间”就是压缩“进行新课”或“延伸尝试”的时间。邱老师还给学校课堂管理提出了“在课结束前10分钟设置提示铃声”的建议,想以此来强调“当堂检测”的重要性。 三、把“尝试文化”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尝试教育理论的核心词是“尝试”,这在这堂课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基本训练、到导入新课,从进行新课到延伸尝试,从当堂检测到课堂总结,无一让学生先尝试,先行动。老师总是居于后台,当学生有困难、有疑惑时才站出来为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与点拨。 邱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要悄悄地“尝试”,而要学生明确地大胆地去“尝试”,要把“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文化,一种教学语言,一种学习精神。我们要把下面这样教学语言时时挂在嘴上: “你们敢不敢尝试?!” “这样行不行呢,尝试一下就知道了!” “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 “你们尝试得怎么样了?” “你终于尝试成功了!”…… 写到这儿,我也被邱老师的不断改革锐意创新的行为打动,即席赋诗一首: 课堂诚可贵,儿童价更高。 若要能创新,尝试少不了。 总之,“尝试教学法”具有灵活性、高效性、易操作性,代表着“大气、简约、高效”的课堂改革方向,这是由其内在的规律性、科学性所决定的。细细品味这堂课,它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顿精神的大餐,一桌思想的盛宴! 从1980年至今,“尝试教学”已经不经意走过了38个年头,使80万教师、3000万学生受益。尝试教育教学思想,犹如陈年佳酿,能够历久弥新散发深厚醇香,这与邱老师一以贯之、孜孜以求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辨是分不开的,我们为此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