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的目的

 湖雨茶 2020-07-20

园林,模仿山水而非真的山水。

真正的大自然,有天然的美丽。但如果以人为中心的话,真的大自然太不方便了。历史上有去到深山里的隐士,包括深山庙宇里的修行者,但极少。他们几乎完全背离人世,追求自己向往的纯洁世界,但也不免把自己逼入自然的危险和苦境,日常生活极为辛苦。太极端了,远离社会性,未必真得到清净境界,反而得不偿失。想真正欣赏自然的美丽,就要把它开辟成人境,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正是后来园林所追求的。

“大隐隐于市”,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隐士。著名的“梅妻鹤子”的林逋,不过是躲到市郊的西湖边,发誓不进入市中心,并不妨碍在世间世代扬名。所谓隐,并不是真的要绝世而去,只是和世间的一种协调方式罢了。典型的表现是,他们几乎全都是徘徊于仕隐之间,姜太公、诸葛亮先隐后达,富春江钓台上的严子陵先成就了一番大功业,“山中宰相”陶弘景两不耽搁。著名的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多半是仕途失意,转而营园,比如沧浪亭主人苏舜钦在官场遭遇打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么通透的宗旨,《楚辞》中的渔父说过,屈原没做到,只有去死,后来前赴后继的士人却是把它参透了,在园林中得到圆满实践。功能色彩很浓的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把士人隐居的园林看作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功能,乍看很功利化,其实是有道理的。“终南捷径”之说语带贬义,其实反映的也是客观事实。

江南园林建在接近市井之间,是避难和休憩之所。如果在官场中遇到委屈艰难,不好解决的矛盾,或者待不下去了,需要喘口气,园林会是个非常理想的所在。它让自然来疗愈心灵,自然的美,在安静封闭的自我空间里。也可能有人天生喜欢园林,自始至终在那里待一辈子,多数人的园林只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内容,而终会别有抱负成就所在。因为不可能总是休息,所谓无为,不过是顺势而为。比如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是家族园林,主人秦家便是世代官宦之家,此园招待过康熙乾隆祖孙,园林,是主人官场之余的休息之所。

园林把自然的优美纳入城市一隅,不像真正的名山大川那样难以企及。它创造了天和人融合的契机,做到有条件有保留的诗意栖居,就是中和,其理念有资格“长留天地间”。

为何自然是疗愈之所?因为没有人世的喧嚣和污染,是人来之处,原始栖息之处,是本原,是无处,就有美。

园林在古代曾经盛行,今天,个人已经没有人力物力去营建维护一个园林体系,那是要“五亩之宅,十亩之园”,但今天的人还是可以走进著名的园林遗存,追寻那份安宁,也可以通过旅游或者去公共绿地有限度地亲近自然。对于大多数不得不住进公寓楼的我们,也有让栖息接近自然的方式,比如,木质家具,这种天然的质料也会予人以安宁安稳的感觉,再或者,挂点字画,遥接古老的安静诗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