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新解 “为政篇第二”第4、5、6章

 人也昔兮 2020-07-20


引录:

4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章解

释词句:

1、十有五:有:通又,这是古人说话第一啰嗦处,直译应是:十岁又五岁;

2、志:立志,志愿;

3、立:自立,立足;立身?立家?立事?立社会?孔子言语含糊。可见那个时代本是个糊涂的时代。

4、不惑:明白;明白什么?教育部指定书目释为:懂得很多知识而不感到疑惑,教育部及其下人,只叫人懂知识;孔子明白什么,他没有说,所以,不好判断;我们可以想一想,做人应该明白什么?或者说最应该明白什么。

我以为:最应该明白的是:回归生命为人。孔子痴迷于做君子之人,当然不能知道,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人应该明白,但如今的人比孔子更痴迷做君子之人。人类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好说也!

5、天命:命运:教育部指定书目释为:上天的旨意;孔子的天命说他自己没有解释,只是这么一说,不好揣测,能做的是不作揣测。

按字面解:天,意为自然,先天之说,指人,或者整体的人,或者个体的人,有一个成人前的因,那个因就是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宇宙,万物皆生于自然,人也如此。命,指万物生存之本,它一方面是宇宙(大自然)之赋予,一方面是万物生成之后对本命的不离不弃,每一个人遵从于先天之本命,想其所想,言其所言,行其所行,由此而成就每一个人在世的惟一,总称为命运。

孔子说他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天命,孔子算知道得晚了,原因是,孔子太痴迷于做君子之人,等到到处奔波不得志之后,回家教弟子,但孔子教子弟,并不为糊口,而是想通过弟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做君子之梦想。只是孔子回到自己家乡教弟子,知道自己再做不得君子了,所以孔子知命了,但是不是五十岁,也不好说。一般不痴迷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天命。那些人通过自己的学生飞黄腾达的老师,都可以认孔子为自己的祖师爷。这有母凭子贵的嫌疑。从这一点看,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做人不算大,所以,只能立为圣人。

6、耳顺:耳朵听到的都顺心,孔子是说,不管什么话,他都能听得进去;教育部指定书目译为:六十岁时凡听到的事都能辨别清楚;如此解释好像是说孔子六十岁的时候,耳朵还不聋,还能听得清楚;如此解释,只能说不仅只重知识,还看重身体,耳朵六十岁不聋,又懂得知识,好,就这样,做一个这样的人,就是圣人的标准。

7、不逾矩:不超越礼的原则。

释义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划定为十五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个段。

不知做一个中国人,是不是都有这七个段,都应该或者说必须有这七个段:也不知道你、我、他是否有自己的这七个段。如果你不到第一段,你可谓是最不迟之人,到十五岁再志不迟:可如今不这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教的国家,但在学子们的学知识上,是最不志的国家,不是如今的学子不志,而是他们被不知所以的负担压得志不起来,更不知道什么是志:如果你已经有了一段或两段的年纪,如果活得糊涂,应该拿出孔子这张表对照一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总之,如果你处在一个可以一日三省吾身的环境下,你还有如此三省的功夫,做这件事估计不难。

如果你觉得当下志什么,立什么,不惑什么,怎么知天命,如何耳顺,又如何随心所欲,不越什么礼,说不清,这也不难,尽可以问孔子,如果如今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如此,并且如今不是提倡国学吗?而最大的国学就是儒家之学,你天天拿本论语做个烂熟于心的背诵者,就差不多可以知道,志什么,立什么,不越什么。只是估计你的一生就只有一段了。

或者,你可以学孔子,严格地学,先周游列国,去见各国总统,推荐自己做美国总统助理,或者日本总理,肯定没有人用你,然后再回到你的家乡弄一帮弟子教他们读书立传。这样,你也许可能一生如圣人言,不枉七个段。

5章解

释词句:

1、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教育部指定书目说他姓孟孙。

人类历史,或者说文化,多少造假,多少不真,多少混乱和混淆,多少欺骗和有意欺骗,多少无耻和卑劣。我看到过如今有人在纠正,挥泪纠正。可我认为,历史和文化,有意造假无数年,如今到了自己腐朽的时候了,最好是,任它自己朽掉。一来,我没有功夫去解正 ,二来,一旦解正,会多出现一种解释。本来在历史的腐尘里,文化,已是尘灰一堆,一碰即是满世界恶臭,再在这腐尘堆上加上解正,正如在一锅臭肉里加一滴香油,不仅难香,添加上的只能是一种怪味。

但我有疑问的是,中国的姓氏,有没有一孔和二孔等于0孔的规定。

鲁国的姓仲孙的大夫问孔子什么是孝。这很有意思,孔子也是鲁国人,鲁国的大夫跑来向孔子问孝,就是说,这个仲孙大夫不知道什么是孝,大夫是什么人,是君子之人,虚心下问,是君子之德,但君子之人不知孝,如何君子?

2、无违:不违背;这是孔子对仲孙大夫不耻下问的诲人不倦之解;

这个不知孝为何物的鲁国大夫,能知道孔子的礼吗?值得怀疑。但孔子用两个字教他,他不耻下问有了,但结果他能从孔子赐教的两个字里明白孝吗?

孔子告诉这个姓仲孙的大夫,不违背礼就是孝。

孔子此话可以如此理解,什么是德?不违法即是德。所以,如今的美国人都是有德之人。

1、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

2、御:驾车;有一天孔子坐着车子,樊迟为他赶着车,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去干什么?

3、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孔子坐在车上,可能是无话可说,就闲聊天,告诉弟子孟孙向他问孝这件事。这是推测,也许孔子是在诲人不倦,借这个机会向学生传授孝。

当然,还有别的推测:孔子真传不教外人,只教学生,只教仲孙两个字,而对樊迟则教之较为详尽;孔子借机夸耀自己;孔子有意不教孟孙,只等自己的弟子懂得为人之本,治国之本,将来好做理国之君。

还有可推测的吗?有,论语虽不是文章,但也有行文之技:先是孔子与仲孙的一问一答;最后是孔子和樊的一问一答;中间是孔子把前面的问一答说给樊迟听,引出后面的一问一答。行文可谓跌宕起伏。原来是为行文之需。

4、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礼?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礼的规定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照礼的规定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释义

樊迟是孔子的弟子,也不知礼是什么,孔子不教,因为仲孙大夫请教孔子,孔子才趁机——并且是因为樊迟为他驾车——告诉他什么是孝。

孔子只是说按照礼侍奉父母,按照礼埋葬父母和祭祀父母,却没有说什么是礼。

你知道吗?

父母死,有地方穿白色孝服,有地方穿黑色孝服;有地方停尸三天,有地方当天下葬,有地方天葬,有地方入土为安,如今规定火葬,又据说要冰葬,何谓礼葬?

礼行两千多年,不知礼为何物,难怪孝不行也。

6章解

释词句

1、孟武伯问孝: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父子俩先后来向孔子问孝,可见孟懿子虽然问过,虽然孔子也告诉过他,但他还是不明白,不好意思自己再来,就让儿子来再问);

2、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只;忧:担心;其:代词,指代儿女;

孔子回答孟懿子儿子说,父母最担心儿女生病。

释义

孟懿子的儿子这一回是否明白什么是孝,不能乱推测,所以,只能是不知道。

按照孔子对孝的这一解释,孝,是根本做不到的。孔子说,父母最担心儿女生病,就是说,儿女对父母的孝,就是自己不能生病,不生病了,父母才会不担心。天下哪一个儿女能做到让自己不生病?

如此之孝的结果只能是:1、儿女生了病,不能让父母知道,但儿女是每天都要向父母行孝之礼的,这又如何不让父母知道,办法也有,包装,或者找替身;2、父母假装不知;看见只当没有看见。

如今倒是有不少这样的父母,也有更多这样的儿女,不用包装,也不用假装,直接不孝,直接躲到远处什么也不知道,天下一样太平。

不如此天下无孝也。

                      2020-7-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