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有个家

 阿福根 2020-07-21

红伙家园

我们将十分感谢您!

    潘美辰,女,1969年6月30日生于台湾台北县。

    十几岁前家里很穷,独自一人四处漂泊。

    二十岁那年(1989年),感同身受地她作词作曲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想有个家》。

    随后一举成名。但年近半百的她,仍然单身一人,至今没能拥有她所期盼的家……

    古人对家颇有讲究:《说文》:家,居也。《诗经》中的一首诗,《诗·周南·桃夭》中的解释最为科学: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按此释义,夫妻的居所为室,在一门之内,无论几代,无论几口,均为家。至于单身者,恐不能称其为家。

    农村的家,几乎是天然的,世世代代,顺其为家。

    城镇居民,则不其然。

    早期定无居所,托政府之福,几家人共进一门,共厨共厕,共水共电,一大家。那房子,属国家。


    我十九岁进省城当工人,按规定八年工龄才能考虑分房,第八年时,房改了。

    那时生有一女,夫妻一直住在单身宿舍里。父母亲刚退休,每每从百里之外来看孙子,当天必须赶回去。走在武汉的大街上,看见满是房屋,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很是渐秽。

    后来有一朋友调离单位,将其要退还的一间半公房“借”给我。我拿钥匙开门后,一阵鸽子粪便的味道扑面而来,非常刺鼻!但那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厂长说:你将房子退出来,否则你的科级干部不能当。

    我说我不要科级,只要房。

    最后写一检讨公示给千号职工了事。

    现在的业主,享改革开放之红利,举几代人储蓄之力,或再负几十年之“按揭”,从四面八方,共赴一心怡之处,购得房屋一套,终于拥有一个家!

    抛开富人不议,无论男女老少,那一门之内,不仅仅是居住之地,它寄托的是:生活的港湾、人生的期盼。


    潘美辰,以20之芳龄,能写出那么催人泪下的歌曲,可见家,让人多么心碎和神往。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起它”。

    没有人总是兴奋,无论华丽还是简朴,只要有个家,就是解乏的宝地。那家,便是无尽的油站。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没有人总能从容,无论宽敞还是窄小,只要有个家,就有欢娱的时候。那家,便是心灵的养吧。

    “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地寻找我的家”。

    生活是艰辛的,在外打拼,难免被撞碰,有个家,可以包扎伤口。所以,每人都要找到那个家。

    “无法埋怨谁,一切只能靠自己;虽然你家什么也不缺,为何看不见你的笑脸”。


    家的权益被人侵害,家的利益被人侵吞。在家园里,我们似乎什么也不缺,但就是看不见笑脸。不要埋怨,也无须埋怨,要争取美好的生活,除了自己,别无选择。

    “相同的年纪,不同的心灵,让我拥有一个家”。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冒似都有一个家。

    但我们的设计被人改了;我们的面积被人“摊”了;我们的位置被人占了;我们的“基金”被人吞了;我们的收益被人分了……

    我们居住的,其实是一个残缺的家。

    三十年前的小姑娘告诉我们:家是美好的,不要华丽,不要宽敞。只要在疲惫的时候、受惊吓的时候、受伤的时候,能有家回;只要充满爱,就会被关怀;谁也不要怨,一切靠自己;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拥有一个完整的家!

    一门之内,是个家;

    一个大门之内,还是一个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