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安河畔柏灌王墓与鱼凫王墓

 东方欲晓10 2020-07-21

   首发《成都房地产巅峰》1月刊  《人文-地理》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江安河源头——都江堰走江闸

 

逶迤蜿转的江安河,原名新开河,开凿于后汉,清康熙年改为现名。江安河是岷江水系家族的成员,当她流过成都平原,已经收敛了激荡暄腾的野性,安详舒缓、在坦荡空阔的大地上展示出优雅的曲线,为“天府之土”增添了几多妩媚。

走近江安河,是因为喜欢在山水间游走,寻找一份恬淡闲适的感受,未料却被她牵引着,有了另一番体验。

先是在江安河附近发现了鱼凫桥,勾起“访古”的兴致,在桥边徜徉徘徊一番,随后又去鱼凫村转悠一通。不过,除了 “古意盎然”的地名,所见所闻已经毫无古趣,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事迹,能留下地名已属难得,不宜奢求。

但对位于江安河畔的柏灌王和鱼凫王墓,却依然抱着期望,不仅因为史有明载,柏灌、鱼凫跻身古蜀国五代王之列、是蜀人祖先、曾在如今江安河流域广阔范围活动,有功于蜀民,更因为时下地图上对其陵墓标志招人眼目、“旅游指南”极力推荐吹嘘,无论如何,该有一大观。

寻寻觅觅,终于在江安河上游温江寿安镇火星村看到鱼凫王墓。但直到墓前,依然疑惑走错了地方。名曰王墓,其实只能算一个小小的乱土堆。没有墓碑、没有香火,一条小路径直切“墓”而过,几乎将其毁去一半。据载,鱼凫王陵原来规模长85米,宽62米,墓高5米,此地俗呼“大墓山”,占地3000多平方米。现在无论如何发挥想象,也不能还原昔日光景了。当地老人说,到上世纪50年代后,这里还是“大墓山”,后来公社社员在此随意破土种粮,墓园变成田地,墓室塌陷分裂,终于只留下一堆乱土,杂树从生、荒草萋萋。

但在那土堆前立有一水泥牌,上面赫然两行仿宋红字:

“鱼凫王墓”、“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笔一划,正经肃然,国人之幽默感如此。

柏灌王墓与鱼凫王墓相邻,位于寿安镇长青村,墓地又叫八卦山,(“八卦”是“柏灌”的讹音。)据载原来规模很大,长50米,宽30米,高3.7米,方圆4亩。但我们所见的柏灌王墓,只剩下一个大土堆了。询问墓旁的居民得知,也是上世纪50年代后,公社社员在此开荒生产,又在墓地上取土烧砖,随意折腾,终于山陵倾颓,景象大异。原来的墓砖也被掠取一空,被当地农民用作堆砌田埂,弃于田边地角。“八卦山”终于成了一个大土堆,枯叶零落,衰败不堪。

在柏灌王墓前同样立有一方水泥牌,依然有两行大字“柏灌王墓”、“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之哑然,只有气紧。

既然张扬“王墓”其名,何不副之以实?所谓祭神如神在,如此作“保护”状,恐怕难免有“欺祖”之嫌。

漫步至江安河边,四顾茫然,寒水东去,心有所触:连“蜀民先人”的王墓地也不免毁弃的命运,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建筑还有多少遗存?

不问犹可,一问既出,自己都不免吃惊。这是一道无需多做功课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在江安河流域乃至更大范围,百年以前地面上稍具规模的建筑,已毁损殆尽,勉强幸存下来的,或许只有江安河上游寿安天鹅村“陈家桅杆”一处。

“陈家桅杆” 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建筑,占地约10亩,大小12院。门前因陈家出了个武状元,原竖立双斗桅杆,故当地称之为“陈家桅杆”,算得上钟鸣鼎食之家。但这百龄豪宅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渐入末途, 到上世纪50年代,石桅杆被拆走建电站,院中亭阁及石碑大多拆毁当作石料搬走,宅院作过粮食仓库、公共食堂、养老院,小学,住过养路工人和流动匠人,毁损极为严重。如今陈家桅杆已修葺一新,虽然格局如旧,建筑却多是新制,从中传递的“历史”信息,已经有限了。

学者们称:“这是川西唯一保存的布局比较完整的古民宅。”

在这适宜人居、历史悠久的广袤“天府之土”,百年以上的建筑居然踪迹难寻,原因何在?是土木易朽?还是天灾人祸?这是一道难题。

失去地面建筑,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便只能留在书本上、埋葬在古人的陵墓中,对常人而言,历史已然远去。

曾经在书本与图像中“游历”欧洲几条河流,顺水而下,两岸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犹如一幅幅画卷在你视野内缓缓展开:雄伟冷峻的古城堡,肃然静穆的教堂、华丽庄重的宫殿和绿树掩映的别墅……

你可以触摸古城墙粗粝的砖石、欣赏中世纪图画、依着雕塑合影,当暮色苍茫时分,听着微风送来的古老教堂悠悠钟声,你会失去时空感,感到上下古今在那一刻都融为一体,内心有充实的宁静和天地如家的温暖。

历史,本来应该可以触摸、可以倾听、可以凝视、可以品味,可以亲近,它是我们生活的源头、灵魂的归宿。

沿江安河而行,我们的感受似乎非常单纯,在许多河段两岸都是一派田园好风光:小桥流水,茂林修竹,阡陌纵横,风烟清寂。置身其间,神气清爽。不过,在这自古农耕发达之地,如此景象其实与千年以前的景象相仿佛。如果说我们由此获得历史感,那么同时也感到历史的凝固。还有一“感”:我们辜负了江安河的滋养、辜负了李冰父子的恩泽。

当然,历史不会永远凝固,尤其在今天,江安河畔开始大变模样,无数新建筑在一些河段加速出现,有关方面又传出消息:在不久的将来,近20公里长的江安河段沿岸,将出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德国海德堡城堡、古埃及法老村、美国“乔治牧场”等世界性文化景点……

千年未变的“田园风光”将要被万国风景取代,这是好消息吧?但是,真到了那一天,会不会令蜀人有不知故乡是何乡的困惑?而更大的困惑是:我们是否应将“陈家桅杆”式的川西民居遍建于江安河畔?

在不断被“清零”的历史之前,我们似乎迷失了方向,来途渺渺,去路茫茫,只有左顾右盼,跟着感觉走。

我们已不可能改变逝去的历史、也无需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惟有祈盼:愿新起于江安河畔的建筑历久不朽,能传递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认真与追求。

愿我们的历史不再书于史籍、隐于坟茔,而是写在青山绿水之间,写在灿烂的阳光之下。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鱼凫村,隐藏在江安河畔田园中的古老记号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江安河支流故道,静静的诉说流淌的岁月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柏灌王墓,依稀可以看出上古时代的“王者气象”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陈家桅杆依旧在显现河流文化对后人的影响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旧日王墓精美砖雕,如今已沦为花农的田埂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江安河两岸,如今已经成为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江安河之寿安镇河段【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砖雕——河居文化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从江安河边“迁徙”而来的鱼凫王,与农家乐做了邻居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荒草中的鱼凫王墓
【影像地理(二)】 <wbr>江安河:不会凝固的思考
                                              今日王陵草青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