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刻古诗里的成渝古道

 优游哉客栈 2020-07-21

在南山石刻,何格非唱和张宗彦的古诗,有这样的诗句:“分野高低连普遂,山川指点连涪恭。横斜下接行商路,夭矫偏多偃盖松。”何格非是昌州知州,作为昌州最高行政长官,自然熟悉大足地理,诗中介绍说,南山脚下横亘着一条行商大道,向西连通安岳和遂宁地区,向东连通涪陵、重庆地区。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繁华无比的成渝古道——小川东道,也叫东小路。

汉唐之后,都城东迁至中原、江南,长安不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昔日繁华的蜀道逐渐荒弃,三峡取代蜀道成为盆地交通内外的重要通道。重庆,作为盆地内所有河流汇集之地,一跃成为盆地的东大门。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商贸日趋紧密,成渝古道应运而生,车马、行人络绎不绝。尤其宋代,“扬一益二”,成都地区是仅次于扬州的富庶之地,小川东道商贸不断,更加繁盛。所以昌州知州何格非才会在唱和诗里,特别向剑州知州张宗彦提起它。

成渝古道有南北两条,盆地南部是东大路,从成都经简阳、资中、内江、荣昌、永川、白市驿,到重庆,全长500多公里;北部是小川东道,从成都出来,在简阳与东大路分道,经乐至、安岳、大足、铜梁、璧山,到重庆,全长约400公里,比起东大路近了约130公里,是成渝间最近的一条要道。

东大路在《从成都或重庆去大足》一文里有过详细介绍,这里着重说一说小川东道。

小川东道,兴于唐代,盛于宋代。从重庆出发先后经过潼川府路、遂州、普州、昌州等重要州郡,盛极一时。至元代、明代,昌州、普州府路被取缔,“东小路”这才衰落。不过,因为它的距离更短,更为便捷,所以到明清以后,又被众多商人重新使用。

宋代的大足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现在的大足仅仅是一个区(县),宋代的大足沿袭了唐末,昌州建制依然,规格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大足城作为昌州治地(首府),地位超然。

终宋一朝,江南一带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威胁之下。现代人常常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形容南宋朝廷的醉生梦死,其实那些达官贵人何尝不是心知肚明,说不定哪一天铁骑就会渡过长江,轰隆隆冲杀而来。他们纷纷寻找退路,就像八年抗战民国选定重庆为陪都一样,蜀地成为最好的避风港,人才和资金蜂拥而至,造就了“扬一益二”的盛况。水涨船高,小川东道兴盛至极,极大地带动了沿途地区发展,大足空前地繁荣。

2019年,大足政府搞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重走小川东道,梳理出了大足境内的这条成渝古道。

  野草荒树里的古道,无人问津。

  昔日车马粼粼、行人络绎的大道,如今成了荒僻的小巷。

  青苔爬满石板,聆听古道昔日的喧哗

此处名为石踏踏,负重爬坡,“踏踏”有声。

  田间古道——石坎子,莲叶何田田。

  走马桥

  普庵桥

  庹家大桥

玉峡口桥,上桥五步石阶,下桥五步石阶。

附近村民肖明怀说,过去从雍溪玉峡口桥走路,到重庆看望住在石桥铺的姐姐,每次都是天不见亮就出发,到了晚上十一二点才走拢。

  节孝碑

 石碑

       30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

  古道边的老屋,偌大的四合院,已经破败,空寂无人。

  老人与老屋,留下一个时代的背影。

只要有人居住,再老的房屋也有生气。

  80年代之前,大都是这种明清风格的椽架房,随处可见。一个大院子往往住着好多户人家,木头墙壁不隔音,邻里之间声气相通。白天互相串门,夏夜聚到院坝里谈天说地,冬夜则聚到某户家里,围桌夜话。遇上刮风下雨,响动格外地大,风从缝隙钻进来,发出奇怪的声音,雨点在头顶的瓦片上扑棱棱暴响。漏雨总是免不了,一家人便手忙脚乱四处接漏。

这种老房子现在极其少见了,保存下来的,也已经破败,罕有人住。

  老床,进深4米,宽2.5米,一张床就是一个宽大、独立的私密空间。

 村民祖辈遗传下来的雕花大床,静静地诉说着属于它的荣光。

                       古道人家

  古道人家

不像城里光鲜亮丽,但是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农村特有的生活气息。从农村出来的人会说,这就是农村的味道。

古道,它就在那里,在荒草中,在苔藓下。。。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它已经离我们很远,远在南山石刻张何二人的唱和诗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