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雪藏杂记之二 老友苑曲重逢记宁水龙 己亥年尾前几曰,稷峰镇苑曲村支书刘学珍和村委主任刘文杰,委托村人、《苑曲村志》主编刘安录,邀我到他村商谈文化广场兴建事宜。因我40多年前曾在他村任教,学珍、文杰也算是我当年的学生,师生之谊,怀旧之情,使我顿然兴起,旋即随同前往。 车出县城东南数里,远望汾河恰似曲臂一湾,环抱茂树秀林有人家,此便为苑曲村也。进得村来,只见村门楼巍峨耸立,街道宽敞整洁,房舍鳞次栉比,学堂里孩童书声朗朗,广场上闲坐和健身者笑语喧哗,好一副太平盛世农家乐之恬然图画!与当年我在该村任教时之村容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情此状,直令我目清气爽,“归”心似箭。 来到村委会办公室,见过村委主任刘文杰,简要谈过有关事宜,我便急切地提出,想见一见当年和我曾为学校同事的几位老伙计。文杰对安录一递眼色,含笑答道:“宁老师,我们早替您想到了,咱现在先去见陈庚辰老师吧!” 一听陈庚辰这个名字,当下使我心中倍感亲切、温馨——他可是当年我的“黄金搭档”、交心老友哇。当下我便随上文杰、安录,乐颠颠地直奔庚辰家。推开院门,我就扯开嗓门吆喝:“陈老师,老伙计!我来了!”应声而出的,已不是当年那个浓眉大眼、性格爽朗、动作敏捷的英俊小伙,而是一位目光略含呆滞、腿脚行动不便、拄根木杖代步的垂垂老者!一见我,他先是一阵迷茫,打量片刻,这才眼光发亮,喜出望外地失声叫道:“啊呀水龙!是水龙!你怎么今天有空回咱村了?”我扑上前去,一把握住他的手,语带哽咽:“我,我一直想你呀,老哥!”旁边几人见我俩情绪都有些激动,连忙招呼一一客厅坐定,细细拉呱。我留心观察他家的格局和摆设,似乎院子还是旧址,但昔日的一层低矮旧瓦房,现今已换成两层小洋楼,窗明几淨,设施全新,院门和房门红联犹新,象是刚过喜事。一问果然如此,陈老师孙子前些时新娶娇媳。看得出,已退休多年的陈老师一家,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只可惜英雄难捱迟暮年,陈老师腿疼难治,近几年更是离不开拐杖,行动不便了! 陈庚辰老伴忙不迭给我们让座、倒茶。我笑问:“嫂子,还认得我不?”她用手一掠花白头发,憨厚地一笑:“咋不认得!那时侯你俩几乎天天厮跟着,活象难掰开的弟兄俩!”一句话让我俩都打开了回忆闸门——那是1973年12月的一天,我在舅父宁保山和时任城关联区校长宁德仁带领下,用自行车驮着铺盖卷儿,来到苑曲大队七制校当代理教师。校长宁稳堂把我引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民办教师陈庚辰,说是我俩共同带四年级,他代数学,我代语文,兼作班主任。就此开启了我历时三年的“砚洼客”职业生涯……那时候的陈庚辰,新婚不久,血气方刚,性情豁达,为人大方,校内、村里大小事体都拿得起,玩得转,算是一位人见人爱的主儿。 我初到苑曲,人地两生,工作和生活诸多不便。庚辰他对我十分关心照顾,手把手教我如何备课、批改作业、开班会、做学生工作,还带我在课余时间在村里闲玩,介绍我结识了好些村干、友伴和学生家长。我每次星期天从家里赶来学校时,因校灶当夜无饭,庚辰总是硬拽着我去他家用餐……话题扯到这儿,庚辰有些不好意思了,嘿嘿一笑说道:“提这干嘛?咱哥儿们不说这话!” 庚辰接着向我询问今天来苑曲村有何事情,听文杰、安录说让我考察村里风土人情和文化遗址,他马上来了劲,抄起拐杖站起身,非要随我们出门,先后到龙王庙、观音堂和文化广场转了一大圈,边走他边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苑曲这个千年古村的人文历史和乡贤民风。刘文杰用赞佩的口吻对我说:“咱陈老师虽然已退休,但一直自觉为村里公益事业贡献余热——党团活动、修路建校、红火热闹、编写村志、举办农民运动会,回回少不了他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捐款!”我轻拍了一下庚辰肩膀说:“这就是我老哥的一贯秉性!” 时到中午,文杰安排我们在村里一家农家乐饭店用餐,餐桌前又遇见了我的另一位当年同事——六七年级数学教师李仁龙。印象中当年的他,中等身材小平头,淡黑眉毛,四方脸,平时不爱言语,老爱捧着水烟锅子唏溜。而现在他大样倒是没变,但脸上绉纹多了,腰也微微发躬。一见我两眼闪着喜悦的光釆,憨厚的脸颊堆满笑容。我和他还有庚辰当下紧挨坐下,边吃饭边聊起当年在学校任教的点点滴滴……我们谈到了已过世的老校长宁稳堂、七年级班主任宁回锁、学校总务午平安、六年级语文教师兼作家卫力生(白蔚)、四年级老师薛福元、管校代表老申,谈到了严瑾的七年级数理教师赵喜龙、耿直的三年级班主任李永顺、年轻活泼的两位女教师张振平、刘海枝……谈到了74年学校的批林批孔运动,谈到了同事之间的互助互爱和逗闹戏谑……李仁龙感慨地说,那个时候,虽然咱们不得不随大流搞学习批判,但同志们说归说,做归做,彼此间从未伤感情,工作都很顺畅向上。我更满怀感激地望着他,说道:“那时侯我一直和你住一间宿舍,你平时没少帮衬我呀。苑曲学校,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我从这里出发,才有了后来的成熟和发展,所以我忘不了苑曲村,忘不了你们这些老伙计!”陈庚辰接过话茬哈哈一笑:“怪不得咱村出村志,水龙你专门写了一篇《不辞长作苑曲人》文章,大家看了很受感动,你对咱村确实有感情!” 四十六载虽分离,一朝相逢不了情。我们老友相聚,开怀畅叙,不觉红日西沉,只得依依告别。我一一把陈、李二位老友送归家中,然后乘车返城。回望渐行渐远的苑曲村落,我在心内默默念叨:“苑曲,我会经常回来的。老伙计们,我会和你们常逢常聚的!” 宁水龙写于2020.2.2夜 后 稷 文 苑 薛前发幸遇宁水龙老师 作者简介:宁水龙,稷山县东蒲村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王的传说”传承人。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后稷文化》杂志主编。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