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德四讲】那一抹杜鹃|熊世菊

 乐乡树人 2020-07-22

那一抹杜鹃

——我和我的特别学生们

■熊世菊

我们在有一抹杜鹃的洋房前停下脚步。

“这是xx的家吗?”同行的老师前去打探,“我是XX中学的李老师。我是你们家刚接手的精确扶贫联系人……”

那杜鹃大概有几十棵,雨过天晴,红艳艳的晃人眼;红瓦、灰墙、保龄球状的白色围栏阳台,两间三层楼房气派得让我等羞愧;一辆半新的黑色小汽车停放在门前;一个老妇人正在门囗悠闲地挑拣着葱蒜……

如果时间就在这时停止,我想,此情此景,谁都会慨叹:岁月静好。

可是,时间不会停下脚步。我略带希冀,再次打量。屋内家具家电齐全,宽敞的客厅寂静明亮。

“大娘,我已跟您儿媳联系了。您把这些宣传资料收好。”走访了好几户,业务愈来愈熟练。

我在一旁帮他与老人拍照,留下走访资料。

“您家小孙子上学了吧?我们杨校长帮他联系的学校可好?”李老师在了解情况。

老人拿出一张纸片递过来。说是昨天放学带回家的。我顺便瞟了一眼,是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印发的关于防溺水安全的宣传单。

“您知道孙子上学,学校发了生活补助吗?”李老师一项一项的核实信息,“既然享受了,您就帮忙签个名。”

老人望着楼上喊了两声。

 须臾,一胖一瘦两兄弟走下楼来。哥哥胖墩墩的,木讷无声;弟弟圆规似的,先举手无措,看见了我,露出惊喜,涩涩地叫了我一声。我微笑着向他伸出大拇指。

“柱子,过来。在这签个名吧。”李老师仍在完善资料,我的思绪缱绻。

 两年前,我担任七年级班主任。分班时,学校领导就跟我说,柱子是一名智障生,十七岁了,估计要上特殊教育学校。开学报名时,他的家长来得特早。他爸妈倒是爽快人,说他要单住,报名后还要去工作。去年他们村开始拆迁,他们家的大货车拉沙石运水泥拖砖瓦搬建材,忙得团团转。家里还有个大儿子,二十多岁了,仍要人看管才不乱跑。俩儿都智障,我心里不禁一个寒颤!眼前的柱子,瘦小、体弱,小学生似的。生活能自理吗?我疑惑。答复十分肯定 。

现实却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寝室,柱子极不讲卫生,大便不入池,衣服上间或也沾点粪便,臭熏熏的,总是尿床,从不洗澡换衣服;安静的教室里,桌面上无一纸一笔的他,常常不自主的发出嬉笑声,或无厘头的自言自语似的说话声;最恼人的是,师生配合水乳交融,教学秩序井然的当儿,他却蹿到饮水机旁,咕噜咕噜放水,傻笑着回报投向他的所有眼光;课间,只要发现有跟他相似的文具,都成了他的战利品;考试,试卷上除了姓名考号,一片片空白。

我该怎么管理这样的学生?我观察了他很久,又询问了他小学时的同学,成立了一个班级爱心小组:在寝室,有专人帮助他;在教室,有专人监督提醒他;进餐厅,也有同学轮流带着他⋯⋯而且跟这些爱心管理者约法三章:及时引导帮助,及时汇报问题,不让人鄙视围观。

柱子最考验我的耐心了。某天,爱心小组成员报告,柱子将好几个同学的修正带占为己有,锁进书包。我把他叫到教室外,他一口咬定说是他自己在学校商店买的。我领着他去商店对质,他又称是在家买的。我费尽口舌,他才将书包打开,一股脑倒出来。花花绿绿的,十多个修正带散落一地。我将修正带一一还给同学,他则无比委屈地蹲在廊道里哭闹。可当他发现了地上滚落着四五粒花生米的时候,眼睛一亮,拾起来放进嘴里。我赶紧阻止,知道他一定是饿了,买来面包给他……诸如教他叠被子,督促他及时更换脏衣服,一首古诗教了他一学期才勉强能读……是柱子,让我明白,养育他长大,教育他成长,是多么的不易!

七年级即将结束时,柱子不知怎么染上了肠胃病,天天要打针。他父母接他回家治疗,此后就不让他上学了。学校领导根据他的特殊情况,主动帮他联系了特殊教育学校,让他继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望着眼前傻笑的柱子,我脑中闪现又一个身影。

她是刚刚毕业的“大头娃娃”娅娅,一位身患先天性脑积水女孩。我认识她,是在一次贫困生资助会上。她的发言,获得阵阵掌声。九年级分到我班,挺懂事的。不能参加运动,她就手持方便袋,自觉地在运动场拣拾垃圾。只要她现身,偌大的运动场干干净净。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积水对身体伤害越来越严重,引起的并发症时不时发作。

最危险的一次发作是在晚间洗澡之后,娅娅倒在卫生间双眼圆睁,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我立马安排学生(她常常在课堂上短暂晕倒,师生已经习以为常了),一边将她送往镇医院抢救,一边通知她家长。到了镇医院,医生一边抢救,我又一边拨打120求助。家长赶到后,她仍昏迷不醒。“我的儿啊……”哭得我心如刀割。

我不忍直视,走出室外调整。娅娅母亲的哭诉在我耳边萦绕……这是她第二个孩子,大女儿也是患先天性脑积水夭折了。上天待这对勤劳质朴的夫妇太不公平了。

过了好一会儿,医生叫我,说是娅娅醒过来了,需要转入上级医院检查治疗。等到救护车将学生运走,熟识医生跟我说:你带她来医院好几次了,这样的体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怎么能上学?家长把学校当成福利院了。

我无语。医院遇到疑难病例可以让人转院,学校、老师哪能啊!殊异体质的学生,也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可怜天下父母心,特异体质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命根啊!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老师就有责任保护她的生命安全。

“好了,耽误您时间了。我们走吧。”李老师一句话,我思绪的闸门堵上了。

我们跟柱子兄弟俩及其奶奶告别。走出他家,房边那一抹杜鹃暗淡了许多……

继续走访扶贫户,我的思绪仍在纵横驰骋。

“好痛啊~好痛啊~呜呜呜……”

深夜十一点,暴雨如注。我接到宿舍管理员电话,说我班孤儿倩倩病得厉害。倩倩是个好孩子,懂事坚强,成绩优秀,颇受师生欢迎。我知道她若不是病得忍受不了,是断不可让人知晓的。我抓了件外套来到寝室,鞋子早已湿透,见几个同学搀扶着她。我毫不犹豫向老公求救,请他用车送倩倩去医院就诊。

夜黑雨大,距离镇卫生院仅几百米远,二十多分钟才抵达。

医生检查后,说是急性肠胃炎,只能住院输液治疗。交费,取药。医生给她打了止痛针,三瓶液体挂上来,我仿佛一个世纪才开始。我让老公带同学们回校休息,我独自在医院陪护。

深夜,窗外风雨声格外响亮;病房却静得出奇。我盯着倩倩,难以入眠。她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母亲带着姐姐嫁到此地,倩倩两岁那年,忍受不了父亲的家暴,将父亲毒死。她母亲判刑入狱,姐姐送回老家,现在只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跟她住在一起。可怜的倩倩,至今不知母亲长相。幸好,有几位爱心人士伸出了资助之手,让她能够顺利上学读书,健康成长。

想到此处,我又帮她掖掖被子,不想惊醒了她。

“老师,对不起。让您受累了……”倩倩哽噎着说。我让她安心休息,说会一直陪着她,帮她及时换药的。她又极不放心地问:“那我输液完了,您睡哪儿?”我拍拍她的手,又帮她理理零乱的头发,说跟她睡。顿时,两行清泪蹦了出来。或许,此时的她才感受到母爱的温情吧。

第二天醒来,雨过天晴,窗外那一抹杜鹃开得格外耀眼……

将近傍晚,走访任务结束,在一处山坡上等待走访的队友返校。芳草吐艳,羁鸟返林。“归归呀--归归呀--”一阵阵杜鹃鸣啼,悲悲切切,盘桓不止。此刻,同事一行人穿行在山间田埂,奔忙于乡间瓦舍。“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那个世代流芳的神话 ,今天的我们正在继续演绎;“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那惊天动地的誓言,我们正在一步步践行。两袖清风满,三尺讲台宽;知晓民生疾苦,传递国家温暖。我们,还有更多人,正奔走在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大路上。

沉吟了许久,与同事们会合。踏上归途,暮色四合的山间公路,似乎越来越敞亮。

(作者系松滋市陈店初中特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