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寿权】三 垟 行 色

 西岳文化 2020-07-23


三 垟 行 色

文/余寿权

临近退休,闲赋在家,有幸入作协群,交文友,怡心志,以续少时旧梦。偶感力所能及,亦参与一些活动,比如,己亥仲秋的温州三垟湿地公园采风。既能游山玩水,醉心乡间野趣,又能舒展文思,延缓衰老。不亦说乎?

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们如约而至,在三垟湿地公园入口处集合。凉风习习,碧空如洗,绿木丛中一座雕塑,勾起了我的情趣。一对古代男女,女的村姑打扮,朴素、娇柔,典雅。男的是个壮汉,长发垂肩,皮草裹臀,赤裸上体,浑身孔武有力。只见他弓着腰背,左腿前蹬,右腿半跪后撑,双臂缠绕粗大的绳索,作猛力后扯状。我想,他拉扯的肯定是一张沉甸甸的渔网,那雕塑省略的部分,显然尚在海中。《山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居海中”。晋代人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

据有关地质资料记载,在远古时代,历经四次海侵,温州东部海拔6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沦为一片浅海。至三国两晋时,今梧田和三垟一带的古浅海成为了泻湖。泻湖的西北面截断了瓯江来水,东北面的蒲州-状元平原已成陆地,南面帆海湮废,隔断了海洋潮水。地质专家说,由于缺乏足够的泥沙补给,泻湖成陆速度非常缓慢,至今仍是一派水乡泽国的“水团潭”。这“水团潭”,恰恰正是大自然馈赠给温州人的瑰宝,即水网纵横的三垟湿地。

大自然的造化,留给世间万物息息相互的生态环境,也能融合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善意改良。海水退却后的这片浅水地,依靠西面群山众溪流汇集的清水,长期冲刷土壤,脱盐成为潮土。长年集聚的溪水雨水,也不断洗荡河沟,使之成为适宜农人饮用、种养的淡水河。我们一众文友,坐着画舫,盘桓在俨然整洁的河道,明净的蓝天下,河水的颜色蓝里透着灰白。河流缓慢近乎静止,水波微澜,远处有白鹭在水草间悠悠觅食,忽而又因鱼儿凌空跃起而惊飞。透过舫窗,向外瞭望,原先的村庄不见了,留下大榕树,映衬在水天处,显得如此生意盎然。


我十分惊喜,眼前旷远辽阔的场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河畔田园间满目绿压压的柑橘树,挂满了逐渐成熟的果实。俗话说,“南仙垟三样宝,瓯柑、黄菱和水稻”。南仙垟,是三垟湿地的旧称。由于紧挨主城区,这里不种水稻已很久,瓯柑、黄菱仍是梧田、三垟一带务农人家的重要经济收益。正值黄菱上市季节,若不是为了生态园区建设而腾空,村民们便会家家户户,在门口路道旁搭起简易棚,支起炉灶,两尺八大镬,煮着热气腾腾的菱角,招揽四方来客。那时,三垟的上空总是弥漫着袅袅炊烟,我们也常驱车来买菱角。让我感觉陌生的,恐怕正是眼前没了以往简易棚屋、铁桶煤炉、污水横流的杂乱,与空气灰蒙的浑浊。

现在人们更愿意把收获的黄菱,装进麻袋,整车运往城里农贸市场,批发销售。南仙垟的菱角,肉粒饱满,生粉耐嚼,满口生香,不失为时令佳品。瓯柑比之黄菱,名头更大,历史更久远。

《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第十一段:“冬十月,魏王宫成,差人往各处收取奇花异果,栽植后苑。有使者到吴地,见了孙权,传魏王令旨,再往温州取柑子。……呈上柑子。操亲剖之,但只空壳,内并无肉。……(左)慈笑曰:‘岂有此事!’取柑剖之,内皆有肉,其味甚甜。但操自剖者,皆空壳。”虽然,书中的瓯柑只是乌角道士左慈戏弄曹操的一个道具,但其出名时日已久,其味甚佳,堪称异果,是不争的事实。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温州土贡柑橘”。在唐代,瓯柑已有优良品种,以致能成为皇家贡品。宋代,温州柑橘以品质特优而名震四海。据传北宋时,皇帝每年正月初五驾临端门,必以温州贡柑分赐群臣,谓之传柑,因“柑”和“官”谐音。明帝师刘伯温《卖柑者言》,有千古名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借柑讽官。北宋诗人梅尧臣《和沈文通学士贻温柑橘诗》吟:

“禹贡书厥包,未知黄柑美。

竞传洞庭熟,又莫永嘉比。”

南宋时,温州知府韩直彦曾撰《永嘉橘录》三卷,详述瓯柑优良品性,并推栽培术,为世上最早柑橘专著。不断改良的瓯柑,果形大、肉质软、皮薄汁多,甜酸适度,微苦味清,具清凉解毒之功效,民间美誉:“端午瓯柑胜羚羊”。三垟湿地是瓯柑的原产地,总产量占全市八九成,周围百多座大小不一的小岛上,栽满了柑橘树。

每年冬天,若鸟瞰三垟,云水飘逸犹如巨幅画布,大写意墨绿色块间,散落着繁星般黄澄澄的斑点,让人难却诗与远方之念想,“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五百年前某日傍晚,家住罗山之东,后位居明嘉靖首辅的张璁,赴罗山西麓五美园会友,坐船经过此间,被眼前桃花源似的美景深深吸引,留下佳句:“落日放舟循橘浦,轻霞入路是桃源”。

“哇!又一条大鱼跳上了。”画舫上女文友的娇声惊叫,扯断了我的脑线。只见一条尺把长的鲢鱼,白晃晃,当空飘了飘,秀落水中,然后杳无踪迹。三垟多鱼,惹来垂钓者,大热天躲在伞下,一猫一整天。

我做政协委员时熟悉的张律师,湖北荆州人,长江边长大。几年前,他在三垟北面的小区买了楼,女贞墙外有条小河,通三垟水网。为能享受这唾手可及的福利,甫迁新居便购置皮划艇。每逢双休,他与原籍长沙的夫人,划着小艇深入湿地,徜徉在湖光山色之间,既健身,又拉风。熟知鱼性的夫妻俩,间或也布下丝网,捎带着捞几条淡水鱼,回家放大把辣椒烹饪,抚慰思乡的味蕾。

去年,张律师又在三垟附近的塘河中,租了一方小岛,美其名曰“桃花岛”。他们得空驾舟上岛,挖土开沟,翻整草坪,植树种花,聊以松懈因“官司缠身”而凝重的神情。时常也呼朋唤友,上岛小聚,赏风茶叙,乐在其中。三垟湿地,塘河小岛,抑或大罗山皆为都市区稀缺资源,快节奏的现代人,需要大自然的安抚。

画舫在五福源问花埠拢岸。跨过挂着“瓯越人家”匾额的古色门台,摄影师招呼大伙拍合影。几经选择,最终以一颗大榕树为背景。树下卧石上铭文明示,榕树是2005年5月,总书记在浙江任职视察三垟生态园时,亲手所植。才过十多年,榕树已长得如此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绿荫蔽地,貌似古木参天。奇哉。我寻思,应是国运昌盛,风调雨顺,绿水青山,万物德祐之故吧。根植城市“绿肺”的大榕树,得天独厚,蓬勃生长,颇具催发“金山银山”理念的具象,内涵。

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或许是湿地园区建设策划者的刻意追求。踏足泰顺匠人董直机潜心设计、督造的廊桥之上,我自然联想起秀美山区,潺潺溪流,长长碇步,质朴的乡野百姓。廊桥是闽浙交界一带山民,为适应山涧地理而创造的桥梁建筑,地域特色明显,如今移植到平原水乡,竟亦能与湿地生态和谐相形,实乃工匠精神之巧妙契合。

此想法,我参观“南怀瑾书院”,静思之中尤感深刻。南怀瑾是乐清翁垟人,出生在瓯江口北岸的小村庄。我咨询过市图研究员文史专家卢礼阳,“南师与三垟、大罗山景区了无渊源”。但他是在外温州人。普通市民了解南师,只跟金温铁路联在一起,他是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很少知道,他是集“儒、释、道”之大成的国学大师,被台湾人所尊誉为“现代鬼谷子”,享誉海内外。

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1949年春去了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他曾旅居美国、香港,晚年归国在濒临太湖的苏州庙港,建 “太湖大学堂”居住与传道授业,虽九十高龄,仍执着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直至辞世。先生虽名满天下,毕竟诞生于雁山瓯水,“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均在家乡完成。促成“南怀瑾书院”在水乡三垟落成,似有叶落归根之乡情,更有以南师之学术成就,打造温州文化新地标之深刻寓意。

浏览南师著作,都是阐述怎样做人处世,作纯净的人,做善良的事。“南怀瑾书院”所释放的不断净化人的身心的精神理念,若与正在不断美化的包括三垟湿地、大罗山及周围谷地在内的温州生态园,能相融并蓄,将来必属“二十六福地”之升级版。窃以为,此即南师与三垟湿地的至深渊源。

果真如此,岂不善哉!

己亥年秋分于鹿城

作者简介:余寿权,别号集云山人,瑞安城关人。瑞安中学高中肄业,在区办企业做车床工三年多,18岁入职银行业,从农业银行基层所出纳员做起,历任县级支行办公室主任、信用卡部经理;农业发展银行支行副行长、行长,市级分行办公室主任、监察室主任、纪委副书记。50岁内退下海,被聘为某城商行综合管理部总经理。民进会员、政协温州市九届、十届委员。青少年时代起,喜爱山水,喜欢文学,喜交文人,受其熏陶,偶有诗歌、散文习作见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原创作品奖励

赞赏金额全部归作者。7天内阅读量达到1000,奖励10元,阅读量超过3000奖励30元。作品发布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给原创作者。须加微信suyan834398802

二、投稿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