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学校差异所在

 凌宗伟 2020-07-23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作者古得莱得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学校,获取知识的机会是不同的”(P143)。这不同的原因,我以为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软件师资往往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一是办学主张、办学理念所致,学校是否着眼于师生的生命生长,不仅会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还会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容。我们所看到的不均衡,往往只是从办学条件出发的,很少站在学校的办学追求与办学理念上来思考这不均衡的原因。其实,这原因造成的影响往往超越了办学条件。一所办学条件相当优越的学校,如果没有着眼人的办学追求与办学理念,带给学生的伤害有时候是大大超过那些办学条件差但办学主张明晰的学校的。


     譬如说,在一所办学设施相当好,教师团队质量也相当高的学校里,就有这样的事情:教师一年到头见不到校长,校长不知道自己的教师姓甚名谁,还很坦然地说,我虽然叫不到你的名字,但我心里确实有你的。再譬如,一位教师叫不出班上学生的名字,班上的学生也不知道他们某学科的老师是男是女。可是在那些办学条件不咋的学校里,则恰恰相反。想想看,究竟我们的孩子在哪样的学校学到的知识相对多一些呢? 

     当然,我所理解的知识的多少,决不单单是书本,应试的知识,更多的恐怕还是书本与应试之外的知识。一所学校将办学追求定位在得多少奥赛金牌,考多少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考取高一级学校上的话,那么学生在它那里能获得的知识必然就是书本的和应试所需要的。一个只知道书本与应试的孩子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做些什么,这恐怕早已经被事实证明了。一所校长不认识老师,老师见不到校长,老师记不住学生,学生记不住老师的学校,单就作为人所必需的人际交往知识,会给学生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样一想,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故事,当年的金牌得主若干年后不堪重负跳楼自杀、一个大学生向父母要钱不成将父母活活扒皮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变得相当可以思议了。

     古得莱得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孩子们在学校里获取知识的机会不同,还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不同 ”,这一点在我们当下不仅是相当明显的,更是相当恶劣的。我们的可恶还在于通过考核评估的方式人为的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了,学校的三六九等的实际存在,也就人为地催生和助长了名校掐尖的怪胎,并被堂而皇之的冠之“市场需要”。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声嘶力竭地高喊推进“均衡教育”,岂不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学生在不同的学校所获得知识的机会不一样,还因为不同的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使然,一所唯应试的学校课程自然不会开设与应试无关的课程的,自然也不会在与应试相关的课程上绞尽脑汁。于是学生获取的知识自然就有差异了。当然,学生遭遇不同的教师,他所获取的知识也是会不一样的。

     这样一想,作为学校和教师,还真的马虎不得。尽管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不可能是绝对的,但影响确实客观存在的。作为学校和教师,不可能解决教育体制问题,因为历史早已经证明教育改变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尽我们的可能,给学生创造获取更多的只是的环境与可能。说得悲观一点就是,我们要接受不可改变的,用我们的努力影响可能改变的。而不是理直气壮地掐尖,理直气壮地用上了四年的学生与那些上了三年的学生去竞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