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方案”带来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凌宗伟 内容提要: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其他省(区、市)也开始相应推进,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但,我总以为这些一轮改革,其实只是在江苏“3+2模式”基础上的修补与完善,或许,这就是江苏为什么没有进入“第一轮”的缘故吧。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上海、浙江的先行暴露出来的问题势必重蹈覆辙。如何应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高考 改革 挑战 应对 一、缘起 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国际教育的这个大背景下。国际教育的大背景,无非就是《PISA全球素养框架》,或者说21世纪技能。“PISA全球素养”由知识(knowledge)、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社会技能和态度(social skills and attitudes)、价值(values)四部分组成,旨在为有意培养青少年全球素养的决策者、领导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工具,用以解释、发展和评估青少年的全球素养。据此,国内的林崇德先生研究了一个“核心素养框架”项目。2017年9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新颁布的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所说:“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两个词的内涵是一致的,对应同样的英文词(Competencies)。所以我始终认为,我们今天谈课程改革,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不能够离开这个“全球素养”的这样一个背景。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其他省(区、市)也开始相应推进,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但,我总以为这些一轮改革,其实只是在江苏“3+2模式”基础上的修补与完善,或许,这就是江苏为什么没有进入“第一轮”的缘故吧。“高考新方案”主要涉及到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引发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缘起。 二、具体表征 1.高中分设两类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次考试分开进行,合格性考试涵盖国家课程方案中设定的14个科目,由省和市分别具体组织,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等级性考试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学生自主确定选择3门参加加考试,由省统一组织考试,3科成绩要计入高考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科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以上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不合格学生的补考由省统一命题,各设区的市组织实施。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操作由省制定统一要求(具体要求另行发文),各设区的市组织实施。各学科考试具体范围依据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相关要求。其中,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必修内容,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包括实验操作;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一类是学业水平考试,一类是高考。那么前期的学业水平考试也要让他们,也要考考,也要考到一定的等级,以江苏为例,我们分A、B、C、D四类,在春季高考(高职院校提前单招)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明确规定学业水平测试要全部通过,即C以上等级。有一科或两科以上是A,有的学校可以面试录取。如果一位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出现D的,那基本上就没有学校(或者说基本上就没有理想的学校)可选。你们说学业水平测试能马虎吗?所以在我们的学校,临近学业水平测试,从上到下都提出这样的要求,要达到多少A,要达到多少B,既要控制在每个数字里面,但是请问各位,他考A考B考C是能控制的吗?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2.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学业水平各科目考试时间由省教育厅根据国家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统一确定合格性考试。各科目分散在高中三年中,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随结随考,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高二年级3个科目,高三年级9个科目,考试时间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科目具体时间安排另文确定)。合格性考试每科目考一次,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可参加一次补考。等级性考试6个科目统一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4月份。等级性考试每个科目只提供一次考试机会 3.录取模式调整。“两依据、一参考”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按照这一设计,高校录取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门选考科目成绩,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参考。这就意味着,原来由全国统一组织实施的每年一次性高考,将分化为全国统一组织的高考、地方按照教育部要权求实施的学业水平选考和高中学校按要求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 4.增设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江苏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实施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校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等五个方面,按照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平台的基本程序,为每位学生监理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供高校在录取时参考。2018年秋季,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新生也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学校要按照“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平台”的基本程序,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为每位高中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时使用。注意,这将是我们未来必须做的很具体,很实在的一项工作,这也是以往,多数学校教育所欠缺的。我们过去也有综合素质档案,也有社会实践。问题是,多数“档案”只是学生或家长跑到哪个单位,找个熟人,弄个证明,盖个章,学校就认可了。但是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里面,在将来,你要提供的学科,综合素养评价报告,远不止是一个报告,它还得有大量的实证性的材料。就当下许多学校而言,我的建议是要清理一下,我们学校有哪些活动性的“课程”,将这些校本活动,上升到课程建设层面来,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及确定相关课程的评价标准,并且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记录在案,到时候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5.高职学校提前分流学生。另外一个举措,也就是职高跟职业高等院校,跟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考分离,在我们(江苏)也已经做了N年了,也就是说职业的院校提前考试(笔试与面试),我个人的理解,这个面试,其实就是类似于新高考的高等院校的面试。新轮高考改革,将构建包括高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考试制度,鼓励有意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前分流,为的是缓解普通高考的压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考试,主要是要建立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分类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有步骤地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办法,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增加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课成绩采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増加技能考试。 三、现实问题 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打破单一录取标准,建立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问题,是这次改革面临的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多元录取标准”也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主动性、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围绕录取标准多元化和考试改革,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是这次改革的突破意义的集中体现。高校的招生选择权体现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要求进行录取;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对考生进行甄选;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下,制定更为详细的综合评价录取标准和方案。高中学生的选择权在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对照不同高校专业录取要求,选择高中阶段的部分课程,进而选择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 简单地讲,在的现实录取中,要打破单一的录取标准,除了看分数,还要看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的实证性的材料,那么这个标准,又是没有办法建立的。因为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标准,这个多元录取的标准,是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标准,我们就得研究相关学校的录取标准,以及我们努力的方向。我的担心是,能从这所谓新的高考的改革得利的将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顶尖的学校。因为这里有一个就是一个资源的占有与分配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上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对农村学校来讲是远不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顶尖的学校的。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另外,所谓录取多元化,可能会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对考生进行甄选。而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不同高校录取的要求选择课程。所以,对具体的学校而言,要研究自己学校过往学生的(高校录取)去向,以及相关高校相关专业录取的标准。我以为,目前而言,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统计本校近五年,乃至十年录取高校的学生的大数,就会发现,本校的学生一般的是进入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得,然后研究这些学校、这些专业所要选科以及与这些学校、学科相关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和内容。这或许就是我们考虑选科以及开发开设校本课程的依据。 另外文理不分科,试图通过文理不分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我们不不能被文理不分科所蒙蔽,去研究研究那些学校、那些专业的招生要求,就会发现有些学校与专业是必选物理,或者历史的。 高考“新方案”是减轻了学生负担,还是增加了学生负担? 以上海为例: 高一要考什么,地理或者生物科学,高二要考什么,地理或者生命科学,或者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到高三,就说,考语数外,然后要考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地理生命科学,也就是说,每年都在考,你们说每年都要考,是增加了负担,还是减轻了负担?我以为至少是打乱了学生学习的节律,节奏和规律。 浙江模式,大概如下图: 选科三个层面,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要有相应的板块。对具体学生而言,如果要考表演系,学校至少要开设一门与表演有关的校本课程吧?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实际体验与相关绩效,只有文化课程的分数是考不上的。 如何选科? 浙江省也好,上海市也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几乎没有人选物理。于是浙江、上海的方案调整就来了个控制,必须确保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的比例。问题是选不选物理不是学校说了算的。这就有个选科指导、引导的问题。这当中又牵扯到教育伦理的问题,不好强迫。所以学校必须有专业人士来做做生涯规划指导。实际的问题是,目前各校是没有这方面的师资的。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这是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的要求是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成为高中的必修课程。浙江方案暴露出来的问题印证了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观点,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或像施瓦茨所说的“自由的专制”。从30种果酱或巧克力中做出选择的人们表示出的选择满意度,比那些从6种中做出选择的人们的反而低。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和那些仅仅依循课程学习的人相比,自己选择下学期学习课程的学生,更少为重要的考试而努力, 且更容易被游戏和杂志所吸引。另一项研究发现,可以在一系列消费清单中进行选择的学生更少购买口味寻常却健康的饮料。所以,在从星巴克1900款产品组合或超级市场4000项产品中进行选择时,你将对自己的选择更不满意,反而更倾向回家吃冰箱里的冰淇淋。 我的意思是,校本课程的开放,是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的。以什么为基准,就是在调研分析我们学生的志向的基础上,来测定开哪些选修课课程。当然有的现在还看不出来,为什么,一门课程不仅要有资源,还要有师资,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小结一下,我们学校面临着以下七大现实问题: 1. 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生涯发展指导。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前面已经讲了,我们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生涯发展的指导。2.学科教学如何走向学科教育。我们要让教学回归教育,怎么才叫回归教育?就是回到帮助学生养成21世纪素养这样的轨道上来。3.文化课程拓展与特色课程建设。选修课程的开发我倾向校本选修课程的开放,我倾向于致力于文化课程的拓展。4.选科分科的标准与依据。最难做的就是选科分科的标准和依据,它是有讲究的,如何讲究?我在后面会谈到。5.常规课程与选科课程的关系处理。什么叫常规课程?简单来讲,我认为就是国家课程跟校本课程,另外一个就是高考的三门必考的三门和选修的三门。常规课程从两个维度理解,一个维度就是国家课程,只要是国家指定的那些课程,我们学校开设的叫常规课程,而我们为学生参加未来的高考面试或者为录取提供组织材料的课程,那个叫校本课程。要处理好几类关系?两类,一是高考的三门跟选修的三门的关系,另外是高考三门、选修三门加学校、高等院校录取需要提供的综合素质材料和面试的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6.选课规则及评价方式的建构。我的建议是,要制定选科评价标准,当然我这里讲的选科评价标准是指校本课程的选科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两个层次的,一个是总体上的标准,另外一个是开设的相关课程的具体的标准。 7.选科后的走班后的班级管理策略的考虑。8.综合素质培养与记录、考评。我们可以把综合素养的五个方面跟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