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拾遗(连载四:乌兰钟声) || 作者 马彦明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村庄拾遗(连载四:乌兰钟声) 

作者    ‖    马彦明

作者:马彦明,男,汉族。一九五七年生,现址,会宁县,头寨镇,老鸦村。网名,农夫。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村庄拾遗(连载三:湫池)》《村庄拾遗(连载二:山响)》《村庄拾遗(连载一:涝巴)》《三元钱引发的悬案(小说) 》《农夫正传》

护山侧面图

乌兰钟声

老鸦沟村庄前横亘着一个小山,高度接近五百米,但它圆的出奇,通体山壁向车床上旋磨出来,一点暇疵都没。秋天花草楛竭后,厚厚的积年柴草踩上去,如同爬到棉花堆上,待到冬日铺上白雪,在雾气缭绕之晨,又好似正出锅的馒头。因祖辈们见它清秀可爱,又在村庄的正前方,不准牧羊,不准开恳,不准拾柴禾,更不准丟不洁之物。衍息年代久了,顾名思义,就叫护山,实则它还有一名叫八宝山。

站在八宝山顶,平视正前方,且和铁木山遥相呼应,铁木山又称乌兰山,此距不到三十路,走捷径的话,尽兴游玩后,一曰回还,就在这个山顶上,乌兰一声警世鸣,悠悠钟声到我身。能听见铁木山敲响的钟声,故而也沾染了仙气。

传说自清代以来,一些裹脚女人和年老体弱的老人,六月十九都到此山行三跪九叩之礼。香烟凫凫。求子的,鲜花堆簇,求财的,银锭纸锞。求年辰风调雨顺的,热气腾腾的白面盘馍。一天的借花献佛也如火如荼的年年举行。每到庙上过会,马脚附体后,也身不由己的到山顶徘徊一圈。古代的人,也生活在极其矛盾的自然环境中,春、秋兩季答报神灵。两项仪式不能忽略。一是斩水路,是给各路水神恳祷,三曰雨足,禺意开渠引水。二是砟山,希望雨水淋漓,但也怕雨中夹雹,是持矛防盾,持盾防矛之朮。砟山是专堵雹子,地方不选最捷便,地势平坦的护山,且要到正北,放不住老爷,献不住盘馍的大堡子山,设法台再下阵。北方壬子癸亥属水,南方丙丁已午属火。祖先在玄武处防险,在朱雀处求安。是按自然环境布局,最大限度地求一方平安的明智之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护山是祖辈求福纳祥之山,更是和铁木宝剎一脉相通之山,它下传民意,上达天庭。虽小而谁不仰望。

(待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