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没了传统丧礼,如今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

 柠檬猪nyzbh9re 2020-07-24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的这句话点明了传统丧葬习俗的社会教化功能:敦化风俗,使百姓的品德变得淳厚。

生老病死婚嫁,是人类一生最重要的几件大事,而死亡作为一个人生命在尘世最后的停留点,一直就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丧礼作为逝者对人间的告别仪式,是中国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维系着生者和死者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建国以后,丧葬制度不断改革,传统的丧俗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此,许多民俗学者感到非常不满,北京大学的教授吴飞更是言辞尖锐地批评道,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死人当作垃圾处理,逝去的人在现在的殡葬制度中就像是被处理的人体垃圾。

那么传统丧俗真的如此重要吗?他对于社会和民族有着怎样的作用,为何吴飞教授会对现代殡葬制度提出如此严肃的批评?

一、丧葬的出现:文明进步的体现

在很多人眼中,繁琐的丧葬习俗是一种陋习,是掺杂着封建迷信的文化糟粕,其实恰恰相反,丧葬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原始社会是没有丧葬的,《孟子》记载道:“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也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将逝者的身躯随意丢弃在山涧沟壑之中,不会进行掩埋,在恩格斯的著作论述中,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甚至有过将死者尸体吃掉的习俗。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总体进步,人类开始学会掩埋死去同伴和亲人的尸体,后来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丧葬也由简单走向了复杂,其中的内涵也不断变得丰富,甚至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丧葬习俗。

归根到底,所有丧俗的核心在于“孝敬”,有些习俗用现在的目光看来不免荒唐可笑,比如将屋顶的瓦揭开一片,帮助死者灵魂升天,或者在死者最终放上一粒饭,免得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挨饿,这些行动看起来荒谬滑稽,却是古人孝敬的表现。

而且,这孝敬不仅是对逝者的,也是对生者,丧礼是一个严肃的场合,所有参加丧礼的后辈看见丧礼上这些透露着孝顺和恭敬的习俗,他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在之后对待在世长辈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古人所说的“事死如事生”,大概就是这样。

总而言之,丧葬文化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民俗文化,或许由于古人知识的局限,很多举动都是荒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社会教化功能,在丧礼过程中,受众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对本民族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为人处世原则产生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与古人的丧葬习俗相比,现代的殡葬制度就无疑显得简单粗暴并且冰冷

二、吴飞:丧葬部门是人体垃圾站

如果说古代的习俗是为了让逝者在世上停留得更久,让后辈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哀思,那么现代的丧葬制度就是为了尽快的抹除一个人曾经在这世上存在过的痕迹。

在一次访谈中提及到建国后的殡葬制度,吴飞教授直言不讳地用了诡异这个词来进行形容。吴飞教授觉得,现代的殡葬制度只是将尸体当做人体垃圾来对待,已经与丧礼原本的慎终追远和维护爱敬之情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如现在倡导的火葬,海葬还有骨灰抛洒都不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纪念先人,而是为了尽快地将逝者的尸体解决掉,或许从环保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有一些实际意义,但是丧葬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被完全忽视掉了,丧葬从一项富有人情味的礼仪退化成了冰冷的工作流程。

而且,对于现在的追悼会,吴飞教授也不以为然。

吴飞教授认为追悼会简单地念悼词,鞠躬,和绕一圈,根本算不得是真正的丧礼,无法体现生者对死者的追思和敬意,追悼会只是一种粗糙的模式,永远无法取代丧礼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现代的殡葬制度只考虑实用,而完全忽视丧礼背后人情的需要。丧礼深厚的文化底蕴被遗忘了,葬礼对于整个社会的教化功能则被无限地弱化了,在现代,殡葬不再是一种文化,而仅仅是一门工作。

但是为什么原本有温度地丧葬习俗会变得如今这样冰冷呢?我们又将如何解决这个困局?

三、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为什么传承了几千年的丧葬文化会在短短几十年间变得面目全非呢?吴飞教授的解释时行政力量干预过多。

以婚礼为例,在五四之后,新思潮渐起,传统婚礼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由于这种改变是民间自发的,所以民间和传统的意愿能够在改变过程中得到体现,但是葬礼的改革却是伴随着强大的国家行政干预,这也就导致现实与传统的割裂。

谈到国家殡葬改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打击封建迷信,二是节约土地。但是吴飞教授认为,简单地将传统民俗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进行打击,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且事实也证明,各种传统仪式根本不是行政力量能够完全抹除的。

再则,传统土葬用地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且五服之后,坟墓归于无主,依旧可以再次利用,但是现代的大理石墓地对于土地的占用却是永久的,因此殡葬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达到其预料的目的。

对于,如何解决现在殡葬困局这个问题,吴飞教授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可以在传统葬礼所需要的人情味和现代城市治理中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吴飞教授主张去除丧葬中的商业化特征,在丧葬过程中强调文化温度,并且顺应我国国情,恢复土葬制度。

综上所述,当代的殡葬改革由于改革过急和脱离传统等种种原因,已经出现很多弊端,丧葬终究是一件与中国文化,中国人民族情感息息相关的事情,不能简单粗暴地以环保或者实用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应该兼顾他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在当下社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才能实现殡葬制度的回到正轨。

结语: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与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练习,更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在人们心中的制度与仪式。因此,殡葬制度绝对不可以被粗暴地简化,逝者死后的尊严理应得到维护,生者慎终追远的情感需求必须得到满足,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而且丧葬绝对不是一些繁琐却空洞无用的仪式,而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长久传承下来的诸多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因此,丧葬习俗充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意识和认同意识,对于一个民族和群体认同,社会教化和历史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说,现在殡葬制度下把逝者遗体当做垃圾对待,以尽快处理掉尸体为第一要务的做事方式都是畸形的,理应得到改变,我们必须从传统丧葬制度中寻找智慧,找到一个既能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又不与现代治理理念相冲突的方案。

参考资料:《诞辰与丧葬习俗》、《丧葬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