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普洱茶到底能不能降“三高”?

 说茶网 2020-07-24

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饮品,加上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更是给茶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普洱茶作为云南本土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为更多人所熟知,特别是其养生保健功效,深受茶友们的追捧和青睐。那么喝普洱茶到底可不可以降“三高”呢?很多人都会有此疑惑,本期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的“三高”,就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种病症的总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虽然日益丰富,但也变得越来越不合理,高盐、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物质的摄入供过于求,人体无法及时吸收或者排出体外,就会慢慢的堵塞血管,“三高”也就随之而来了,因此“三高”也常被人们称之为物质进步催生的“富贵病”。
高血脂
高血脂,顾名思义就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在这个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社会,人们工作繁忙,又缺乏运动,肥胖、脂肪肝、高血脂的人群也不断增加。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了普洱茶具有较好的的降血脂功效。普洱茶中的茶多糖和茶多酚,都被公认为是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内含物质:茶多糖可以调节我们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的浓度,起到预防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的作用;茶多酚能抑制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并能增强脂肪酸分解酶活性,具有较好的降血脂效果。
也就是说,茶叶中的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越高,降血脂的效果越好,普洱茶原料多为古树茶料,经过时间的沉淀,其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不言而喻,茶多糖和茶多酚的含量自然也较高,在降血脂方面有较好的正面效果。
普洱生茶和熟茶均有降血脂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的深入研究发现,普洱熟茶的降血脂作用明显优于生茶。
熟茶中含有洛伐他汀,能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致细胞胆固醇减少,反馈调节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活力,促进血浆中LDL—C水平下降,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并且,普洱熟茶存放时间越长,所含洛伐他汀含量越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心、脑、肾等器官保护的重视不断深入,如何预防高血压、如何降血压等,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的问题。
普洱茶最大的保健功效之一,就是降血压。茶叶中的茶氨酸可以调节脑中神经传达物质的浓度,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咖啡碱和类黄酮物质有使血管壁松驰、增加血管直径的有效功能,对降低血压也有明显作用。普洱茶还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例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P等都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成分。
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常喝普洱茶能使人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故对高血压与动脉硬化患者,均有良好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笔者并不提倡仅仅通过喝普洱茶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但是高血压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可以常饮普洱茶来辅助降低血压。
当人体内血液流动受阻,血液垃圾毒素就会挂壁,管腔就会越来越窄,血压就会升高,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应该格外重视,尽早做好预防工作。普洱茶是健康的饮品,养成经常喝普洱茶的好习惯,也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好方法。
高血糖
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也是“三高”之一,高血糖若是不及时引起重视,就会演化成很多病症,例如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普洱茶常被称为降糖的天然“胰岛素”,具有显著抑制糖尿病相关生物酶的作用,真的可以说是高血糖人群的福星了。
茶多糖(TPS)是一种酸性糖蛋白,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组成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简称茶多糖。
茶叶中茶多糖的作用与胰岛素类似,可通过提高抗氧化功能和增强肝脏葡萄糖激酶活性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因此,常喝普洱茶有助于降低血糖或辅助治疗糖尿病,并且茶多糖的含量会随着茶叶原料的老化而增加,这也是普洱茶能够“越陈越香”的原因之一。
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内含物质,有着许多其他茶类无法比拟的保健功效,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如果出现三高,就会诱发心梗、心猝死、脑梗塞、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病症,适当的饮用普洱茶,对三高的预防和降低的确能起到一定的辅助功效。
至于是否能把降三高的重任全都交给普洱茶,并未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做定论。毕竟,普洱茶只是饮品,而非药品,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需长期饮用才有效果,不可过分夸大普洱茶能“降三高”的药用价值,以免误导消费者。
至于是否能把降三高的重任全都交给普洱茶,并未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做定论。毕竟,普洱茶只是饮品,而非药品,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需长期饮用才有效果,不可过分夸大普洱茶能“降三高”的药用价值,以免误导消费者。(本文系说茶网原创文章,作者:云胡,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