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者的时间管理:从效率管理到效能管理的转变

 四地闲夫 2020-07-24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初从蛇口传遍全国。

其实这个口号的前半句“时间就是金钱”是正确的,而后半句“效率就是生命”在今天看来并不十分正确。

效率的本义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简单地说,效率通常是指做事的速度,做事快就是效率高。

低效率肯定是不好的,那做事效率越高是不是就越好呢?这不一定正确。

但做事快,并不一定能产生所期望的结果。

因此有可能效率高,但做事方向错了,没有效果,那就是白做工,瞎忙乎。

比如,你要从深圳开车到广州,应该是从东往西走,因为广州在深圳的西边。但你却从西往东一直开,而且开得很快,正所谓“南辕北辙”。

所以我们做事不仅要快、要效率高,还需要做事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效果。

效率是指做事的速度,高效率,就是高速度。

效果就是结果。有效果,就是有结果。

因此,做事需要重视有效性、即正确性。正确的方式和手段、正确的目标,效能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俗而言,效能是做事的正确性,是正确地做事,是指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达到做好的结果。

中层管理者一定要注重效率、效果,更需要注重效能。

中层经理低效能的现象十分普遍。

第一种:忙而无头绪型

这种类型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似乎事情多得不得了,还经常需要加班,但工作业绩却平平,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工作缺少计划、没有重点,却工作方法没有效率。在观念上,没有结果导向的意识,不注重工作的结果。

第二种:推诿拖拉型

做事能拖就拖,不是主动性的在开展工作,而是应付式的做事,经常临时抱佛脚。工作总是上级布置了才去做,自己没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对工作也缺乏投入和热情,依照惯性在工作,整天慢慢吞吞,其实许多时候也真是无所事事。

第三种:亲力亲为型

亲力亲为本身并不是坏事,但事无巨细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事事都要自己过目,事事都要插手,时间肯定不够、精力也肯定不够。这种事事亲力亲为型的中层常常需要救火救急,自己很忙,但下属却不忙,而且很闲,容易被下属反授权。中层不是一个人做事,中层需要带领一个团队来做事。这种中层实则是向下错位了。

第四种:僵化无斗志型

这类中层上班下班,缺乏热情,更谈不上激情。工作能力和管理技能,甚至观念严重滞后于公司发展需要。工作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没有部门合作精神,也自己部门也是散沙一团。

第五种:忽冷忽热型

这类中层,一会工作热情很高,全情投入,但遇到挫折便变得灰心丧气,典型的低逆商。平时做事虎头蛇尾,喜欢一撮而就。难于完成艰巨的任务,执行力不高。

第六种:形象工程型

本身能力不高,但做任何事都喜欢从形象工程出发,对上级处处作秀,对下级指手画脚,但决策非常失误,返工率很高,经常需要重做,失误到最后都要下属埋单。乐于动不动就对下属发一些命令,做些无效工作,还喜欢经常写写文件报告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自然是让下属做。这类中层用这些手段表示“在工作着”。

第七种:有心无力型

这类中层本身倒了想做事,可是能力够,方法失当,想做,但却找不到好方式,连对下属的管理也常常犯难。那些火线突击提升的中层经理常常有这种现象。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中层经理是领军的将领,如果中层能力强、责任心高,则员工自然能带好。

如果中层是低效能型的经理,员工则报效无门。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认为:“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术和一些合理的规范,再加上领导艺术;但是要提高效能必须有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绝的见识和运筹能力”。

因此对中层经理需要 “抓效能、提效率、重效果”。

效能比效率更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