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劲丨我与姜炎老师

 金秋文学 2020-07-25

我与姜炎老师

作者:李劲

近来,“新冠肺炎”蔓延,响应政府的号召,我不得不宅在家里。读书写字,便是打发时光的最好选择。

昨日,翻阅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令我深思。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优美动听,似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钟子期在梧桐山上砍柴,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后感叹不已。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如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遂摔琴谢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掩卷沉思。这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我的忘年交姜炎老师。

                   

姜炎老师的大名,早有耳闻。

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淮北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主任记者,淮北矿区文联原副主席。

姜炎老师,安徽宿县人,1937年11月出生,1956年11月参加工作在铜陵市,后调到淮北矿务局政治部。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并酷爱摄影艺术。代表作《龟背》,于1985年7月在全国花卉摄影艺术展览中荣获二等奖;黑白片《轻舟伴我逆水行》在日本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九届摄影比赛“奥卡莫吐奖”。出版有《赏花诗选》《家庭实用周末摄影》《百花集》《矿山脊梁》和《老年摄影教材》等。

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同时还笔耕不辍,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和随笔,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老人”。

他为人正直厚道,热情治学,生活极其简朴。

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无论上班时,还是退休后,他都衣着朴素,稳重缄默,深居简出,与世无争。受家父的影响,平时他总爱看书、爱写字,平易近人,不善张扬。每天一大早,他到相山公园里转转,衣袋里总是装着小相机,一是锻炼身体,二是遇到他喜欢的镜头,还可以动动手拍下来。他勤奋好学,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退休后,他又应聘到淮北矿业老年大学任教,并夜以继日地撰写了《老年摄影教材》一书。他在《后记》里写道:“当我整理完这本教材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了,我的两只眼很难受,也很累。但是,我很高兴。心想,我已届古稀之年,还能为老年摄影教育做点事情,我高兴;在我人生的路上,又留下了一个脚印。”

               

我结识姜炎老师,缘于给孙子拍百天照。

老师退休后,自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摄影工作室,专摄儿童,乐在其中。好多家长都慕名前来,给孩子拍上一套纪念照,或者成长照。当然,大人的工作照和家庭合影照,也来者不拒。经姜炎老师拍摄的照片,张张都是精品。他说:我们工作室秉承: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绝不潦草敷衍每一位上帝。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老有所为。

记得,2013年3月9日上午,我造访姜炎老师的家,他和助理摄影师小李热情接待了我。得知我要给孙子拍一套百天照时,姜老师乐呵呵地对我说:“你的名字,我在报纸上经常见到,我也是喜欢写写画画的人。”“是的,姜老师,你是老前辈,希望你今后多多指教。”我连忙回答。接着,我们谈了好多共同关心的话题。从此,我和姜老师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我的第二个孙子出生后,也在那儿拍了一套百日照。如今,我俩成了忘年交。

前年,姜炎老师的老伴,匆匆离世,对他的打击特别大。本来他的言语就不多,加上一直不能走出失去老伴的阴影,他更沉默寡言了。我看在眼里,痛在心理。后来,我上班的地方,距离老师更近了,我去看他次数更多了。这也是我做晚辈,应该做的。

每当我的新书即将付梓时,都要请老师给我拍一张简介照片。出版后,立即送给他一本;还有,如果报纸上发表了我的,有时是老师的文章,我会马上拿着报纸,兴高采烈地跑过去,我们共同欣赏品读。他也经常在报纸上留意我的文章。

怕他孤单,我总想请他到饭店吃顿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总是说:“免了,多多回家陪家人吃吧,不要在外边胡吃海喝。”并且谆谆告诫我:“有时间多看点书吧!”

是的,在老师案头的墙上,醒目地贴着他自己书写的 “学无止境”。那是老师的座右铭,也是我的座右铭,常常警醒着我。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抽空去看望老师。我推开小院的门,轻声地喊:“姜老师,姜老师!”没有人答应,当我走进院内时,我惊呆了。当时,正值三伏天气,姜老师头带斗笠,正聚精会神地拍摄花呢。他满脸大汗,脸色凝重。我为这位老人的敬业精神所打动,眼泪在眼眶内打转。

                

平时,我知道姜老师喜欢睡回笼觉,所以,在上午10点左右才去看他。他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精力有限。老伴去世后,两个女儿轮流中午为他做饭。他生活简朴,从不轻易外出参加饭局,吃饭不挑剔,粗茶淡饭足也。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某一下午,我和姜老师面对面坐着,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通过我们接触了解,我发现你心直口快,而且有时口无遮拦,这样不好。俗话说:嘴上得有个把门的,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我回答道:“我看不惯的事,就想立马回应。”老师接着说:“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怀大志的人,都会善于冷静地处理问题。在职场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要克制自己,“忍”字当头,仔细谋略,而后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推心置腹的教诲,我铭记于心。

如今,每天早晨六点,老师准时给我发一则问候微信,内容都是他拍摄的花儿艺术照,并配上问候语,挺温馨的,谢谢老爷子的良苦用心。近期,“新冠肺炎”把人吓得都老老实实宅在家里,我怕老爷子寂寞,就经常微信他,打算去看他,他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你好好站岗执勤,不必前来,等待云散花开再相见。”

在老师的心里,我也许是他的亲人了。我不想让他感到寂寞,所以常常抽空去看望他。

                   

其实,老师并不寂寞,他内心充实,他喜欢孩子,喜欢花卉摄影,勤奋的老人早已把孤寂抛到九霄云外了。

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出睿智的光芒。平时他忙碌工作室的拍照,有助理摄影师小李协助他。闲下来的时候,老师就端起相机到院子里活动。他爱花、养花、拍花。小院里的花儿,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四季花开,芳香四溢。

记得,他在《我的小院》里这样写道:小院不大,却很幽静;小院不大,乐趣不少。让我修身养性,让我尽情享受。我爱我的小院。春天,牡丹、芍药,春色满园;夏天,池中的睡莲,缸里的荷花,争相媲美;秋天,两棵桂树,双双花满枝头,清香四溢,不单让我心旷神怡,左右邻居也跟着沾光;冬天,腊梅绽开了笑脸,凌寒竞放,笑傲苍穹。更有那红梅花儿,“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不畏严寒,傲雪盛放。……

我经常到他的小院里坐坐,聆听姜老师的教诲。我最在意老师院内那一棵棵沿墙而立的竹子。竹子刚劲、清新,四季生机盎然。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院几乎无院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挲,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虽“雪压冬云白絮飞”,依然清秀而又潇洒。老师很欣赏竹子的这一气节,所以,用“竹林风雪”作为网名。人如竹品,廉政清新。老师的人品,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书中岁月,字里乾坤,老师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拍摄的艺术图片,赏心悦目,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如遇花开,明心见性;张弛有度,不拘世俗;时而豪放,卓尔不群。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气时。”我以为老师已经达到此种境界也。

世上知音难觅,忘年交更不易,我珍惜我与姜炎老师的这份情。愿老人家健康长寿,更多的佳作问世。

2020年3月13日 草就

文/李劲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

作者简介:李劲,又名李守民,笔名:黄里,男,1964年12月25日生人,祖籍安徽省萧县李石林村。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警察院校。大学文化。现供职于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一级警长,一级警督警衔。现为安徽作协会员、安徽公安文联理事、淮北市作协副主席。30多年的耕耘,先后出版散文集《橄榄绿·红草情》、随笔集《今夜无歌》、诗歌集《紫花地丁集》和长篇小说《天街的梦》等。座右铭:若不登高望,谁信海洋深。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