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听‖杜鹃【吴琼原创】

 桃溪微刊 2020-07-25
用文字打磨生活
杜鹃

作者:吴琼    语音:花飞雪 

背景音乐 :苏一 / 止于至善

?点击上方音频可收听同体语音
杜鹃,是鸟,也是花。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锦瑟》一诗中这样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被成为千古谜团,对于适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众说纷纭,李商隐缮写七律,而且以朦胧多以和大量用典著称。这首《锦瑟》看似描写爱情的伤感,又像在感叹华年的流逝,仿佛在暗喻某个事件,又似乎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怀。没有人能够确定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不过,对于诗中那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确实有据可循的。

传说商朝时蜀王杜宇,号望帝,因水灾让位退隐山中,死后化作一种鸟,名叫杜鹃,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流血。后来将此用作杜鹃的别称——望帝啼鹃。还有传说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人是蚕丛,后来天上降下一个男子杜宇,做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他做国王时,劝课农桑,教导老百姓怎么种植庄稼,叮嘱人们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关心民生,因此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他的子民们,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的鸣叫。人们听到了便互相转告:“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他是来告诉我们,是时候了,该播种了”。

杜鹃鸟还有一种别名叫子规。相传,望帝的魂魄化为杜鹃之后,思念故乡,总想找机会回到自己的故土去,而且只在每年春天才于山谷间啼名,夏季来临时便不知去往何方,情到深处还会泣血哀鸣。所以,子规的意思便是催归,用以表示春光易逝,故土难离,一向有子规泣血啼的典故流传于世。这一意象在诗词中最为常见。杜甫在《子规》诗中有“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的满腔哀叹;谢逸在《菩萨蛮》词中有“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的一怀愁绪;陈亮在《水龙吟》词中更有“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的无限凄婉。最著名的要数李白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伴你到夜郎以西。当时王昌龄正遭贬谪,在那个男子以仕途为荣的时代,李白作为他的好友,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充满同情与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有饱含离别之恨,切合当时实际情况,融情入景。
杜鹃花又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系杜鹃花科落叶灌木。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900种,中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传说杜鹃花也是由杜鹃鸟吐血染成的。杜鹃花与杜鹃鸟无论从名称还是由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们对杜鹃花也着墨很多。

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中有“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的绚丽描绘;李白在《唐宣城见杜鹃花》中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之句巧妙地同时写出了杜鹃花与杜鹃鸟;杨万里在《明发西观晨炊蔼冈》中“何须名苑看春风, 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祥。清溪倒照映山红”的诗句,鲜明地赞美了杜鹃花丝毫不比其他名花逊色。

杜鹃,
杜鹃,无论是鸟还是花,都像它的名字一样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