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此项改革,最早于2012年提出,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也已开展试点工作。从反馈情况来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主要目的是优化师资配置、实现教育均衡。改革管理模式、激活教师队伍,都是为达成主要目标服务。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有些地区将教师县管校聘搞成了末位淘汰,使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这样,不但改革的成效很小,还激化了内部矛盾,导致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很难推动。 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顶层设计思路,其实是有价值的。变“学校人”为“系统人”,县域内教师编制不具体到学校,统一归并于教育系统这个“大池子”,再根据需要进行调配。淡化了教师身上的学校属性,调整配置起来就更灵活。 但这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如何驱动优秀的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而不是相反。 薄弱学校一般地处偏远农村,条件相对艰苦,教师不愿意去。为公平起见,各学校制订了详细的打分细则,甚至组织教师演讲竞聘,最后落聘者成为轮岗对象。 这种做法貌似公平,也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危机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却与教育均衡的目标完全背离,是不可取的。 从整体上看,在教育系统内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远未取得一致的认同。 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不能依靠行政力量强推。必须在透彻理解改革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主动思考,积极创新,才能化解矛盾、落实任务,实现多方共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