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沪之后,谁是中国教育第三城?

 不求甚解2017 2020-07-26

这两天,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填志愿选城市成为热门话题,本文提供几组数据,希望能窥探出中国教育大城的实力排名,为考生提供一个参考。

在中国(内陆),说到科教实力,北京、上海是无可争议的冠亚军。

有争议的是第三名,武汉、南京、西安三城呼声最高,各自实力也在伯仲之间。排在后面的重庆、天津、广州、成都、杭州、长沙等城市也不差,未来都有潜力成为角逐第三名的种子选手。

在这个赛道上,我们可以说,铁打的冠亚军,流水的第三名。

那么,谁才是中国(内陆)高等教育第三城?

下面分别从高校数量、双一流大学数量、双一流学科数量、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校研究生数量等数据进行简单粗暴的对比。

01

据“国民经略”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265所本科院校、1423所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以下城市:

数据来自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普通高校最多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武汉83所,广州82所,重庆68所,郑州65所,西安63所,上海63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长沙57所,合肥54所,南昌54所,昆明52所,哈尔滨51所,南京51所,杭州47所。

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沈阳(28所)、杭州(28所)、哈尔滨、南昌(27所),郑州、济南、重庆(26所)。

论本科院校,北京第一,武汉第二,西安第三,上海只能排到第四,广州无论是普通高校数量还是本科院校数量,都超过南京、杭州。

这些城市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城。

当然,衡量一个城市的育实力,不仅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

本文提供两个指标:一个是双一流高校数量,另一个是双一流学科数量。

02

先看双一流高校。

双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级版,双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拥有一流学科的院校。

一流院校又有A/B类之分,其中清北复交等36所高校属于A类,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6所高校位列B类。


具体来看,“双一流高校”最多的十个省份:

北京(34所)、江苏(15所)、上海(14所)、陕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广东(5所)、辽宁、湖南、黑龙江(4所)。

再来看看各大城市的排名:


如图所示,北京高校的含金量最高,67所本科院校中有34所是双一流高校。上海排名第二,有14所双一流高校。

南京拥有除北京上海之外最多的“双一流大学”,排名反超武汉、广州。

与原来的“211、985”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成都的“双一流大学”达到8个,取代了武汉原来的位置,天津的数量也超过了广州。

不过,这能否说明成都、天津的大学实力就超过了武汉和广州呢?未必。

大学数量多,不代表师生数量多,更不代表一流学科多。比如,浙江大学这一所大学的一流学科数量比整个成都市的还要多,下面来看看我们统计的各大城市“一流学科”数量排名:


图所示,不论是一流大学数量,还是一流学科数量,北京都以绝对领先的优势排名全国第一。相比而言,成都、西安的一流大学虽多,但一流学科数量并不突出。

这样一比武汉的一流学科数量仍稳居第四名,杭州则上升到五名

杭州的双一流大学虽然很少,但浙江大学比较强,一个学校有18个“一流学科”,超过西安、成都、天津、合肥、长沙、哈尔滨等城市的全部大学,显示杭州的高等教育实力被低估。


再看世界500强高校。

以下是“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作为参考,跻身世界500强的内陆高校共有25所。

这25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别有5所和4所,总量位居前茅。在北京、上海之后,南京、广州、武汉、天津都是2所,杭州、西安、合肥、厦门、哈尔滨、长春、济南、深圳各1所。

03

衡量一个城市的教育实力,除了看学校数量,也要看学生数量。下面是各大城市在校本专科生数量:


如上图所示,广州以108.64万的本专科数量,排名全国第一,而且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广州排名第一,并不奇怪,因为广东人多,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13亿,差不多是湖北省的两倍,而且广东人读大学不太愿意出省,作为省会的广州,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

郑州虽然只有一所211大学,但本专科生数量居然仅次于广州,超过武汉、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镇。郑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强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关系,河南省常住人口超过9600万,比湖北省多了3700万左右。

武汉以96.9万的本专科生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不过,武汉拥有7所211大学,大学的平均实力远远高于郑州,也高于广州。

北京、上海虽然名校云集,但本专科生的总量并不算多,大约只有广州的一半,表明京沪更在乎大学的精,而不是多。

深圳的本专科生数量只有8.62万人,比无锡和温州还少,在所选城市中排名垫底,表明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历史欠账不是一般的大。当然,深圳高校的含金量还是比无锡和温州要强,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众多名校都在深圳开设分校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排名近年来也显著提升。

细看这份榜单,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

省会城市几乎全部都是高教大市,承接了绝大多数的省内考生,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科院校,表明我国的专科教育主要由省会城市主导,京沪在这方面兴趣不大。

另外,计划单列市在大学生数量上完全不是省会城市的对手。毕竟,计划单列市设立的初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科教文卫没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这是省会城市相对计划单列市的一个结构性优势,那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省会天然就是一个省的人才中心。

04


如果说本专科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大学数量,那研究生数量则反映的一座城市的大学质量了。毕竟,不是什么大学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下面是第一财经记者统计的全国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数量排名:


如上图所示,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和高教实力的排名基本一致。北京遥遥领先,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33万,比上海的两倍还多。

仅次于北京、上海的是武汉和南京,分别达到13.8万和13万,和上海的差距不算太大。广州的研究生数量也有10.11万,和西安、成都相当,显示广州的大学质量也还行。

比较特殊的是郑州,本专科数量接近100万,排名全国第二,而研究生数量只有3.02万,在被统计城市中位居第20位。第一财经的分析认为,河南的高考人数虽然全国最多,但整个河南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大学,河南的一本大学录取率也是全国最低之一,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大专院校。因此,郑州乃至河南的高教实力十分薄弱。

与郑州相反,北京和上海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都只有50多万人,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达到了38.6万人和15.85万人,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京沪大学的平均质量非常高,高职大专生占比很少。比如,从211大学的数量来看,北京达到26所,上海达到10所,稳居第二。京沪之后,武汉和南京基本旗鼓相当,两市2018年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3.8万人和13万人。

所以,武汉和南京是我国科教第三城最有实力的两个种子选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