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日专栏(134) | 崔加荣: | 琴瑟曲和寡

 香落尘外 2020-07-26

《琴台文艺》创刊十周年


作者:崔加荣

图源:琴台文艺

琴瑟曲和寡

            ——我与《琴台文艺》


二零零九年八月,我第一次去成都拜见几位文学前辈。

一年后的二零一零年十月一日,《琴台文艺》创刊,创刊人是一帮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怀兼具的诗人、作家,其中就有我去拜访过的作家朋友。

二零一零年,是媒体和报刊杂志的划时代的分水岭。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发展,国内的报刊杂志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到了一九九九年,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此时,刚好是网络文学和新媒体开始发力的时间,这是两个个双向促进又互为因果的新现象。

在这个纸刊媒体前进动力减少、增长速度递减的历史关口,《琴台文艺》逆世而生,不能不说这是创刊人的勇气使然,不能不说是当时的有关领导的魄力使然。没有足够的能量,没有足够的信心,没有足够的情怀,是不会去做这个有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的。

看到《琴台文艺》的“琴台”这两个字,我立刻想起成都青羊区浣花溪畔的琴台故径,想起千古流传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想起公元761年杜甫凭吊琴台的诗句:“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琴台文艺”这个名字蕴含的诗意和地域识别度,令人无法忘记。

文学期刊杂志的宗旨是服务文学,服务作者和读者的,《琴台文艺》亦是如此,自我和它结缘起,我看到它的栏目设置和作者群体结构都是很均衡的。杂志设置了“发现、档案、名家、世说、行走、诗潮、风雅、夜谭、校园”等栏目,在发挥名家名作的榜样和范文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掘文学新锐力量,打造一个结构稳定、新旧交汇的可持续发展的《琴台文艺》作家生态圈。作者群体涵盖了老、中、青三代,对作品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这也是杂志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态度。


二零一八年初,我代表香落尘外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向《琴台文艺》的张老师约稿,两人在电话中探讨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也探讨了纸媒杂志的发展趋势。在谈话中,张老师透露出对《琴台文艺》的规划和办刊思路,希望能和香落尘外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强强联合,通过强大的网络文学脉络的渗透功能,拓展《琴台文艺》的作者和读者的覆盖面。他的建议释放了《琴台文艺》将会进行一次与时俱进的变革的信号。《琴台文艺》一直致力于变革和创新,一直不拘泥于传统的纸媒杂志的经验和思维,一直走在大胆求变、摸索和尝试的路上。籍此机会,杂志社再次推陈出新,提出更大的”图新、求变”理念,杂志社主动将《琴台文艺》推出成都,走向全国。在展示《琴台文艺》的文学魅力的同时,吸收更多的优秀作品和作家。更好地为更多读者和作者服务,更好地发挥杂志培养阅读、培养作家的社会功能。也为《琴台文艺》积累起更健全更稳固的优质稿源,夯实杂志健康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一些纸媒杂志固步自封,在几个内部作者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将外围作者的稿子拒之门外,路子越走越狭窄,影响力不断缩小。在这种大环境下,《琴台文艺》敢于面对、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主动拓展,这种胸襟和思路在纸媒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十月底,我去成都参加《中国乡土文学》创刊十周年庆典,有幸和《琴台文艺》的张老师等编辑老师再次相聚,香落尘外创办人湛蓝女士也亲临参加见面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讨论了新一期《琴台文艺》样刊的稿件和修改意见,讨论了今后的合作和发展思路。最后,《琴台文艺》和香落尘外原创文学公众平台正式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琴台文艺》面向全国发展的新篇章。接下来的日子里,香落尘外不断把来自全国的优秀的稿子推荐给《琴台文艺》,同时《琴台文艺》的一些作者也在香落尘外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发稿,实现了作者和读者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近年来,一些纸媒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边是读者订阅量不断减少,生存艰难,一边是很多作者没有机会在纸媒杂志发表作品。或许,这和杂志社编辑的思维分不开。一个思想保守,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的杂志,在日心月异的媒体行业很难有好的发展,也很难体现其应有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琴瑟曲和寡,一支独秀韵,《琴台文艺》追求与众不同,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琴台文艺》的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理念,一定会给它带来长足的发展,让它从众多纸媒文学刊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立足成都、走向全国的优秀文学期刊。


作者简介


崔加荣,男,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现居住惠州。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园洲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微小说》杂志执行主编,在《中国文艺家》《神州》《奔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上百篇,著有小说集《又见槐花开》和诗集《花开四季》《在路上》等。

征稿函:

炎炎夏季,热情似火,岁月无声流逝,不觉间,《琴台文艺》迎来了创刊十周年。

十年前,成都市青羊区文联、作协一群热爱文艺的人,凭着对文艺的执着,创办了《琴台文艺》,种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为作者、读者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巨变中,《琴台文艺》已经走过十年岁月。《琴台文艺》连续出刊十年来,共刊发1500多名作者、近500万字的优秀原创作品,近百人的文艺作品被全国各大文艺报刊选发,许多作者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国内外获得了多种大奖,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十年间,创办了“琴台文艺奖”,已连续评奖四届,80余人获得过奖励。2020年,与香落尘外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合作创立了“浣花文学奖”,已评奖一届,16名作家获奖,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浣花文学奖”线上、线下颁奖仪式。2019年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内刊评比中,《琴台文艺》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全国数十家文艺报刊,宣传报道过《琴台文艺》的办刊业绩。

十年六十五期,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坚持,有汗水,有艰辛,也有编读之间的友情和欣慰的笑声。十年的锲而不舍,饱含无数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心血。

每一位编辑,每一个作者,每一名读者,都有自己的感慨和故事。值此《琴台文艺》十岁生日之际,拿起笔来吧,写写你和《琴台文艺》的故事,说说你和编辑老师、作者或读者之间的故事,说说你内心的感想和感慨。优秀作品将在《琴台文艺》2020年第六期专版刊发,8月20日截稿(有稿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