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人自传(2)

 何初心 2020-07-26


求学迷津之小学时段

迷津一是指随着新政权不断摸石头过河,我的求学路也不顺遂;二是指读书有用和读书无用的迷惑;三是指青春期停学,老来求学路途多舛。

我出生在广州,过了周岁,厄运来了。在欢庆和平、欢呼新政权声中,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经济活力又很成问题,政府的应对是号召城市居民回乡生产,回乡的人有一定的补助,参加土改运动还可以分到田地和家具。1952年大家姐失业,父亲的补鞋生意因竞争的人太多,也不好做了。他们就决定回乡参加土改,好歹有土地就不会饿肚子吧。他们忘了,难以应付的还有灾荒、疾病和愚昧等等。回乡不久他们就知错了,其实他们根本不会种田,两个劳动力只好又回到广州找工作,乡下里就留下四个妇孺——妈妈、二姐、哥哥和两岁的我。

我的童年在农村,少年又回到了广州。1957年,城市开始呈现活力,政府允许当年响应号召回乡生产的居民移居回城。能不能租到房子又是困扰回城居民的难关。好在大家姐工作的印刷厂有家属宿舍,正好有一个八平方米的楼底房空出来了,我们家是六口人,大家姐仍然住在单身宿舍,还有五口,就住进了8平方米的黑房间里了。

二姐在农村读了3年书,回城后已经15岁,就再没有进过校门,从此跟着妈妈到处找工作。哥哥读过两年,但农村的学历不被承认,只能从一年级读起。回城时已经过了公立小学招生时间,还可以报读民办小学,学费贵一倍,学校设施更是简陋无比,但爸妈觉得哥哥已经10岁了,万不能耽搁,就报读了民办小学。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苏联计划经济,理论上宣传、娱乐、教育和医疗都不能有私人资本染指其间,实际上,宣传和医疗只是在城市里做到了,电台、医院和剧团完全没有民办的。但教育方面,城市里也做不到,适逢战后密集出生的儿童正要涌向学校,就算国家收到的公粮和赋税能负担,也没有那样多的场地和人才。只好允许有钱的人出钱出力开办民校。民办学校没有国家资金的投入,设备简陋、教师良莠不齐,教育水平差强人意是在所难免的。广州有流行歌谣这样讥讽:“民办小学无教育,教出的学生偷腊肉”。可见民办小学的师生要自己承担全部教学费用还要承受社会的白眼。

第二年,我7岁了,我的父母忙于工作又没有文化,没有看到街道上贴出的小学招生简章。那天是暑假,哥哥带我去妈妈做工的地方玩。妈妈听到一起干活的工友议论小学招生的事,马上叫我和哥哥回去报名。回到家才发现妈妈忘了给我们钥匙,进不了房间取不到户口簿是无法报读小学的。我们望门兴叹……。人急了能力会增加,11岁的哥哥竟然能爬上两米多高的板障顶,翻过去取了户口本再翻出来。我们兴奋极了。屁颠屁颠跑向中山五路小学,可惜已经错过了报名日期。

晚上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爸妈,他们的决定是:出一倍的学费总比耽搁一年好。第二天,我和哥哥又去哥哥读书的吉祥民办小学报名,谁知那里也满了。但他们说,对面新成立了连新民办小学,也在这里报名。如此一波三折,我终于能上学了!

连新民办小学全部设施就是在市府大院的西南角围一小院,盖一平房划成两个教室。因为有个院子,体育课可以在小院子里上,已经是比吉祥民办小学好的了。吉祥民办小学只有四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体育课是在马路的人行道上的。

我上的小学只有两个教室两个老师教两个班,第二年没有招新生。第三年竟然招了一年级新生,老师容易聘请,课室怎么办?采用二部制上课,每个班只能半天用课室。其余半天是小组活动,就是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找一个住房宽松的家庭把同学集中在那里做功课。老师会到各小组巡视关心一下。

到三年级下学期,学校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因为市府要收回角落的小院,学校通知学生家长,有门路的请尽量自己转学,否则全部学生划拨去靖惠路的西山民办小学。如果服从划拨,则上学的路途就要半小时,还有过几个马路口的风险。

我哥学习成绩优异,又是班主任的好帮手,老师们都喜欢他。可能是年龄相对较大较懂事吧,我哥就求班主任帮我转到了他就读的吉祥民办小学。

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我们四年二班是在广大一巷租的一间民房上课。因为吉祥民办的校本部只有四个教室,只能给一年级新生两个班和最早入学的两个班用。

到五年级课室更简陋,在广大市场附近的一块空地搭个大棚子就是课室。到六年级成了毕业班才有幸回到校本部。

民办小学的秩序不尽完善,倒更像现今的世界。有两种人是最出彩的,一种是最调皮的,好勇斗狠,以拳头论英雄,在下层同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一种是最聪明的,成绩优异,能帮老师管理,赢得大家的尊重。我的成绩平平,个子小,在群体中可以说是个透明人,不惹事,虽落后并不会挨打。到六年级突然时来运转。

六年级上学期,广州举行了一次小学生数学竞赛,遴选阶段我们班也有几个名额,几个选手抄了一部分试题回来。他们都说这几题太难了,不会做。我也抄下来回到座位,经过一番画画写写算算,我把答案告诉了班主任老师,竟然做对了。从此,人们把我当成了数学天才。

小学毕业了。那时候升初中是要考试的。填报志愿时,我填了28中、34中和27中,班主任帮我改成第一志愿二中。二中可是要求很高的重点中学啊!回家和哥商量,哥说:怕什么,考不好还可以有二、三志愿, 34中还是有把握的吧。

最后结果,我们班30多人5个人考上了二中,如果不是有些同学考分不低因家庭成分被剔出,(那时讲究阶级斗争,每个人的履历都要填家庭成分。家庭成分是地主、富农和右派的可能被打入另册)人数可能更多。据说这一成绩赶上了中山五路小学。

我永远感谢班主任陈老师!她教语文、算术等所有的主科,她勤奋、教学点子多,对学生严厉和关爱的形象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她把我们这些被社会认定是劣质的学生教成了优等生。

2020.07.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