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南京历史文化名人 电视专题片】山水诗人谢灵运(上)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三世纪初至六世纪末,先后有六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六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这三百余年间,尽管风云多变,政权更迭频仍,令人眼花缭乱,但较之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以发展。尤其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达到空前繁荣,以首都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逐渐形成,并创造出灿烂的“六朝文明”。

六朝的文学创作,呈现多彩多姿、波澜壮阔的景象。彼时的文人,多如夏夜繁星,其中影响最大、在诗坛开宗立派的一个人物就是谢灵运。

电视专题片《山水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对山水诗派的形成有开山之功,山水诗之所以崛起于晋末宋初,与他的文学活动有很大关系,被后人奉为山水诗的不祧之祖。他对山水之美,有着超乎常人的审美悟性及艺术表现力,冲破当时玄言诗的窠臼,使其诗歌从“理过其词,淡乎寡味”中脱颖而出,带动了整个晋、宋文坛风气的转变,对日后盛唐诗风的形成有相当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李白十分推崇谢灵运,称“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史籍中“灵运才名,江左独振”是对他诗才出众的真实评价。只是他的出现,无不与个人际遇及所处时代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他十五岁那年,如果没有被家人从杭州接来南京,二十一岁那年,如果没有步入仕途,也没有在日后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他的诗歌创作将会呈现何等模样则未可知。谢灵运的一生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更与政治权势相纠葛,这便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谢灵运出身名门,叔曾祖谢安是晋朝名相、“淝水之役”的统帅,祖父谢玄是此役的前锋大将。谢灵运十五岁之前一直被寄养在杭州,后被家人接来南京,住在城南乌衣巷夕阳斜照的谢氏旧宅,此时乌衣巷仍是王谢二姓的天地。十八岁那年,因父亲早逝,谢灵运世袭祖父康乐公爵位,食邑二千户,这对本就是阔绰的贵族公子来说,更加享受钟鸣鼎食的物质生活,游娱宴集,以夜续昼,诗酒风流,在精神上极其放任自由,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率性的一段时光。

公元402年,荆、江八洲都督桓玄叛乱,攻入南京,逼安帝禅位。刘裕、刘毅率兵讨伐,南京局势暂时稳定下来。此时,谢家子弟纷纷入仕,谢灵运出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谢家子弟入仕,是出于乌衣巷的核心人物谢混为保护门阀不衰作出的苦心安排。此时谢氏家族在经历了晋末多事之秋之后,原本耀眼的门庭已然黯淡。谢混是谢安之孙,谢灵运的堂叔父,诗才超人,作品清雅入世,对谢灵运影响很大。

对谢灵运来说,既已袭封爵位,自然把重振门庭的大任放到自己的肩上,他一直认为自己具备“宜参权要”的才能,力图为官。然而,“桓玄之乱”平定之后,真正拥有重兵实权者,已非谢灵运这样的华胄子弟,而是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寒族将领,如布衣出身的刘裕,就是谢玄当年统领北府兵时的一个下级军官,因复国有功,此时已是晋室王朝的重臣。

就是这个刘裕,与同党刘毅发生纷争,谢混、谢灵运选择站在了刘毅一边。刘裕举兵讨伐,大获全胜,诛杀谢混等人,谢灵运则被收编,免于一死,充任太尉参军一职。性格疏狂的谢灵运屈身侍奉祖辈曾经的下属,心有戚戚,刘裕对谢灵运也不信任,不久将其免职。公元412年年底到416年这四年间,谢灵运闲居南京,这是一段寂寥而又闲散的日子。

谢家世代崇奉道教,谢灵运成年后,逐渐转向当时普遍流行的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谢灵运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熏染上佛学的香火,此后修为日趋精进,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自撰《佛影铭》,特意派人送往南京请谢灵运作《佛影铭并序》,一时传为佳话。

谢灵运与慧远相识,实属佛家机缘,以他负才傲俗的个性,很少对人表示推崇和钦佩,独对年高德劭的慧远“肃然心服”。谢灵运拜见慧远,是随刘毅驻守江州时期。东林寺在庐山西麓,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鼎盛时期,殿、厢、塔、庑,共三百余间,足称万僧之居。据东林寺资料,谢灵运提出加入莲社,被慧远婉拒,他便广施资财,为东林寺开凿莲池三所,以示心迹;下山时,慧远特意送至山门外虎溪桥边。六年后,慧远圆寂,谢灵运撰《慧远法师诔》,以表达对这位佛教宗师的景仰之情。

公元420年,在重重内忧外患之下维持了一个世纪的东晋王朝走到了尽头。还是那个野心勃勃的刘裕,凭借势力、权术和血腥手段,先杀安帝,又逼恭帝退位,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南朝宋帝国的第一位皇帝。

刘裕初坐天下,便给谢灵运一个下马威。谢灵运内心愤然,又莫可奈何!

【片花】

谢灵运何尝不知江山易主对自己的影响,只是没想到,刘裕一上台,便把他承袭的封号由爵降为侯,食邑减为五百户,他写下《谢封康乐侯表》,明为谢恩,实为泄愤。两年后,宋武帝刘裕死,少帝刘义符即位。当朝权臣罗织罪名,以“构扇异同,非毁朝政”为由,将谢灵运排挤出京城,降为永嘉太守。永嘉即温州。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对谢灵运来说,既是不小的打击,也是意想不到的转折,政治命运由此转入晦暗,诗歌艺术则凸显光明。

离京那天,亲朋好友送行至城外数十里远的方山码头,空山如黛,秋水长天,秦淮河蜿蜒曲折,流向远方,缆绳既解,仍不舍开船。谢灵运写下《邻里相送至方山》,“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浓稠的离情别绪跃然纸上。“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诗人甚至想到要在永嘉隐居下去,而不是去做什么一年半载的官,可见此时的伤感。

自十五岁住进乌衣巷,谢灵运二十三年未曾回过故乡,遂萌生去浙江始宁探望的念头。始宁墅是谢家别业,在绍兴东山之北,曹娥江畔的青山绿水间,由祖父谢玄一手经营起来。东山一带层峦叠翠,清波涟漪,现有谢安故居,又称谢安山,山顶有香火绵延的国庆寺。所谓“东山再起”,指的就是谢安高卧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官这一历史故事。附近的车骑山,因谢玄被追封“车骑将军”而得名,如今建有车骑亭,村口散落的构建传为“古桐亭”遗迹,透着历史的述说与沧桑。

家乡的秀山丽水,使谢灵运的郁闷心情多少得以排解。诗人写下《过始宁墅》,“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此诗意境开阔,物我应合,后人称此诗为“白云曲”,并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形成的发轫之作。

船行富春,江水缥碧,千丈见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诗人又写下《富春渚》,“溯流触惊急,临坼阻参错”,借山水之势,写出对人世艰危的感慨,“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典出自《易》,是对人生的参悟,意即多经历各种艰难,方能履险如常。此诗用典,灵活贴切,是谢诗的一大特点。

谢灵运永嘉上任不久即大病一场,痊愈时已是翌年初春。郡府北边有一片水面,建有楼台亭榭,登高远眺,春日阳光下的远山近水,触动了诗人的愁绪种种。折返西堂,谢灵运苦吟良久,作《登池上楼》一诗,既标孤芳自赏,又显复杂情怀,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成为千古绝唱,历代名家好评如潮。李白诗云“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元好问则赞“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足见影响之大。

《登江中孤屿》为诗人游温州城北瓯江时所写。孤屿,就是今天的江心屿。一千五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东西两座山丘,中间有水流南北回旋,名为“中川”,那时没有寺庙,也没有双塔,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位为“孤屿”赋诗的人。“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是他留下的传世名句。宋代建成的水陆阁,明万历年间重建,取“澄鲜”易其名,“澄鲜阁”已成为温州历史名胜之一。此诗运思精巧,虚实交错,转承自然,宛如一篇匠心独具的山水纪游。此诗传开后,引各代名家诗人前来游历,留下咏诗五百余首。

谢灵运登临山水,每至一处,赋诗述怀,借奇山秀水来宣泄受到排挤和冷落的苦闷心境。他游历了郡南、郡北,继而郡东沿海一带,又来到相传轩辕黄帝修炼过的仙岩山,此处有梅雨潭、三皇井、黄帝池、摩崖石刻等胜迹。

梅雨潭在翠薇岭上,飞瀑自天而降,水花翻滚,潭水深不可测,颜如碧玉。三皇井传为黄帝炼丹的地方,隐蔽在峻岭之中,神秘幽远。“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诗人借景抒情,有慕道求仙而不得之遗憾。这首《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透着万千气象,现有书法家书此诗勒石于“谢公亭”中央。

白石岩,又名白石山,在浙江中雁荡山区。《温州志》记载,“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即巡视农田,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寻幽探胜亦闻民间声音,“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白石岩下径行田》是诗人存世难得一见的关注民生的诗歌作品。

永嘉这一时期,谢灵运所作山水诗篇最多,佳作也最多。然而,几乎没有例外,他的每一首诗都以落寞的心境作结语,栖隐悟道的念头则每每出现在诗章之中。地方官吏三年为任期,他曾在《过始宁墅》中表示“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可方过一年,却称病辞官,执意要回老家始宁。谢家兄弟担心此举或引起朝廷的不满,竭力劝阻;谢灵运不听,一意孤行。

此时宫廷里又是一番废黜杀伐、刀光剑影。这一年,谢灵运三十九岁,距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只剩下十年时间……(未完待续)

统稿、音乐编辑:松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