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这样一个位极人臣的大宋开国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在宋朝历史中的记录很少,少量几个可圈可点的事迹也就是以下几个了。 一.推荐人才。 二.定国号 三.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雪夜定国策 雪夜定国策 仅凭这四个功劳,赵普足以位极人臣,与赵匡胤和赵光义称兄道弟,他年长些,因此在赵匡胤还未登基称帝时,赵普都以幕后老大哥自居,赵家两兄弟也没把他看外,连赵家的老母亲也劝两个儿子有事要多和赵普商量。 我们都知道唐朝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宋朝也有类似的东西,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其中赵普就在宋朝的功臣中,可见赵普的功劳之大。赵普称得上是大宋第一谋臣。个人觉得他跟后来的寇准,范仲淹等不同,更多的,它给人一种厚黑的感觉,反而更像是吕夷简和寇准的复合体。 不管是“黄袍加身”还是“杯酒释兵权”,这其中的谋筹和策划跟赵普绝对是脱不了干系。 “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以比较平和的方式解除了一批禁军将领的兵权。赵普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断提醒太祖用宿将掌管兵权的风险。 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赵普的能力与厚黑。建隆四年(963年),天雄节度使进京面圣,这个符彦卿来头不小,不仅是赵匡胤前上司柴荣的岳父,更是未来大宋皇帝赵光义的岳父。 如此权重之人临阵倒戈投靠赵匡胤,赵匡胤也是对其重视有加,想让他管理禁军。然而赵普却极力反对,硬是扣下了皇帝赵匡胤的诏书请求他收回成命。皇帝急了眼说我颁布的诏书你也敢扣,是不想活了吧!赵普只是慢慢说道“臣这样做都是为了大宋好,为了官家,望陛下权衡得失”。 “你为什么总是跟符彦卿过不去,我待他那么好,他不会背叛我的!”赵匡胤斩钉截铁的说。 “那敢问官家,您又何以付周世宗!” 一听这话,赵匡胤被噎的话都说不出来了,但又觉得赵普这话确实没错,只能收回成命,因为他太清楚自己是如何黄袍加身,如何负了柴荣! 太祖好哥们石守信,猛将符彦卿就这样在赵普的劝说下丢了兵权。 赵匡胤黄袍加身变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后,赵普自然水涨船高,官拜宰相。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还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 开宝三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开宝六年(974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正好吴越王钱俶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上说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宋太祖的车驾到了,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礼物。宋太祖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是海物。宋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很紧张,叩首道歉说:“我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如果知道,一定会上奏皇上,拒绝掉这些东西。”宋太祖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拟定的呢。” 当初赵普只是赵匡胤的幕僚之时,如果遇到这等事赵匡胤自然是笑得纯粹,可现在他是皇帝,而赵普是宰相,一切就都不再单纯和简单了。 有的人只适合共患难,不适合共富贵。 再来说说赵光义与赵普的关系。 赵光义在行政上就是一个首都(开封)的市长,而且还处于皇帝和赵普主导的中央政府双重压制之下,你是不是应该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地小心做人和做官呢?换了别的人可能会这样,比如后来的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和蔡确,甚至包括寇准,这些人里面就算有人敢于对皇权和相权说不,但也不敢染指甚至是侵凌皇权和相权。 可赵光义不一样。他是皇弟,当今的皇上宠着他让着他,他虽然只是开封的市长,可中央政府里的朝廷大员们无不对这位名义上的下级谦让恭敬,而下面的中下层官吏更是以能够跟他沾上点关系为荣,就连军中猛人党进也是对其忌惮三分。而且,赵匡胤御驾亲征之时,他更是留守京城成了代理皇帝,只是在转眼间他就让自己曾经的那些所谓的上级变成了他的下级。 上述的这些条件和因素加在一起让赵光义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其影响力变得错综复杂且令人敬畏不已。在朝中是主管京城重地的大臣,在皇室他是亲王,他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手中的权利注定了他会与皇权和相权产生交集,甚至是重叠,长此以往这不可避免地会擦出火花,矛盾也就越积越深,由此而产生的自然是不可言说的明争暗斗。 最终,赵光义联合了被赵普打压的翰林学士卢多逊,利用卢多逊接近皇帝且受赵匡胤欣赏的机会,时常吹耳边风,向赵匡胤灌输赵普的种种恶行。与此同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雷有邻,由于父亲雷德骧曾遭赵普打击迫害导致流放而对其怀恨于心,估计也是在赵光义的授意和帮助下,他精心收集证据,对赵普进行了一次致命弹劾,终于导致赵普被罢相了。 赵普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宰相生涯!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继的继位,历史上一直都是争议不断,更有“斧声烛影”之说意指赵光义拿斧头杀了他哥哥,篡夺了皇位,当时整个朝野民间对于太宗赵光义名不正言不顺的登基一片嘘声。 太平兴国四年御驾亲征北汉,高梁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于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遭太宗怒斥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之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而皆受封赏,赵廷美则 被贬往洛阳。 这时赵普又向宋太宗密陈,皇太后(赵匡胤与赵光义之母)曾命太祖写了一份遗诏,意思就是太祖崩后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崩后传位于赵廷美,不得不说这位母亲的一片苦心确实令人感动,,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要让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这至尊的荣耀。 但是赵母的一片苦心却害死了自己的幼子赵廷美! 赵普又对太宗说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赵光义下定了决心,从此皇位只此自己一脉,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铺路,赵光义把赵廷美贬至了房州涪陵小县。 赵普的这番密陈,第一,证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遗旨;第二,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第三,为太宗清除赵廷美继位之威胁。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而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 带来的结果是赵廷美以三十八岁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抱不平乃至发狂成终身之疾。不得不令人惋惜。赵普失宠于宋太祖,而又得宠于宋太宗,在两度任相、东山再起的历程中,他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他究竟是为了大宋江山还是他自己? 或许也因为赵普见证的太宗最不堪的一面,无论如何,太宗也没法真正重用他,给了一个太子太保的职位于赵普,这个职位看起来风光,官支一品,更是未来皇帝的老师,无数人羡慕不已,但是太子是谁?太子都未册立,何来的太保,这个太保又是保谁?只不过是拿着高俸禄的闲职罢了。 太平兴国8年10月,赵光义感觉到自己的权势已经巩固,而且自己的儿子赵恒也已经走上政治前台,赵普的作用已经得到发挥,任务也完成的差不多了,便罢了赵普的相位,出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解决了内忧,接下来就是外患了,赵光义再次把眼光放到了北方——幽云十六州。这个地方也是宋朝统治者最头疼的地方。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雍熙3年宋太宗三路大军北伐,与辽军进行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再次大败。这次决战失败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宋太祖所留下来的禁军精锐损失殆尽,宋辽之间宋攻辽守的态势开始逆转,河北乃至整个中原都处于辽军铁骑的威胁之下。宋太宗的威望顿时降低到了执政以来的最低点。 雍熙3年5月,还在邓州的赵普已经知道了战事失利的消息,向赵光义上《班师疏》,主张不再用兵,且安慰赵光义说:“官家已经做了一个圣主该做的事,但是战事失利,一定是下面官员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旨意,战况也是被小人传达失误,蒙蔽圣听!”这下,赵光义释怀了许多,竟没有那么自责了。 为安定内外局势,赵光义再次借赵普的威望。端拱元年,赵普第三次为相,已经是67岁高龄。 这次合作依然与上次的模式一样!第三次拜相,赵普毕竟是年事已高,988年,赵普称病,三次请求罢官,宋太宗也应允了,任命赵普为西京留守。992年,赵普病重请求告老,太宗封赵普为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 是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