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身体很健康的那群人 都是因为关注了“本草国药馆学苑” 蟾酥的故事 东汉末年,岭南某地流行“大头瘟”(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腮腺炎),许多小孩两腮肿大,疼痛难忍,但因地处偏僻,缺医少药,当地巫师就乘机发财。只见巫师身穿八卦服,手持铁剑比划八卦图,口中念念有词,病孩的父母将装钱的红包递过去,巫师就会打开一个铜盒,用笔蘸点糊状物涂抹在病孩的肿胀处,说来奇怪,不少孩子的病居然就好了。巫师因此大发横财。 一天,有位陈太医路过此地,听说此事就特地上门去看个究竟。 陈太医一看巫师铜盒里装的漆黑色糊状物,就知道这是“蟾蜍墨”。这种蟾蜍墨对各种肿毒疼痛确有疗效。为了让民众不再受巫师的愚弄,陈太医立即将“蟾蜍墨”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写在纸上,贴在路口,过往群众纷纷驻足观看、传抄此方。 只见陈太医写道:“蟾蜍墨用冰片三分,白芷、重楼、姜黄、黄连各一钱,共研药末,再取上好京墨一锭拌和,放入蟾蜍腹中,5天后取出磨汁,涂敷患处,可治‘大头瘟’、痈疖疮毒”。病孩的家长按照这一方法自制蟾蜍墨,只花很少的钱就治好了小孩的病,人们再也不找巫师了。半个月后,当地流行的“大头瘟”疫情就完全被控制了。而陈太医所写的这药方中的蟾蜍,就是癞蛤蟆。 为什么癞蛤蟆能治好“大头瘟”呢?原来癞蛤蟆身上有两个毒腺,可以分泌一种叫蟾酥的毒物,蟾酥虽是毒物,却是一味能“以毒攻毒”的解毒良药。因此,蟾蜍墨成了治瘟良药。 蟾酥 Chansu BUFONIS VENENUM 【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框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 穴居于泥土中或栖息于石下及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效】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主治病症】 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 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注意】 孕妇慎用。 【性状鉴别】 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