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如今康熙帝墨迹仍存院内。 俗话说深山藏古寺,出家人远离尘世,大多会去深山中寻求清静自然。而文殊院却位于成都市中心一条熙来攘往的小巷内,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两株银杏,它们根部相互连接,被称为“连理树”。寺院对面是以佛禅文化为主题的都市旅游休闲区—文殊坊,在这里喧哗和宁静只有一墙之隔。 寺内有银杏树200多株,其中最古老的树龄已有数百年。每年秋天金黄纷飞的落叶与古朴的建筑交相辉映,美轮美奂仿佛人间仙境。 文殊院殿宇五重,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其中“三大士殿”供奉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分别代表了慈悲、智慧和实践,院内终年香火旺盛,祈盼美好前程的人都来此上香许愿。 因唐代名僧玄奘法师曾在成都受戒讲学,文殊院内收藏了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被称为"空林二圣"。 其中佛陀舍利曾藏于寺内密龛中,近年来才建舍利塔供大众瞻礼。注意舍利塔边的狮子和白象,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普贤菩萨的坐骑为六牙白象。 文殊院的小和尚偷偷给普贤菩萨的大象喂草。 康熙二十年(1681),慈笃禅师来到这座荒废的古寺,他在两棵杉树之间结茅而居,因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康熙皇帝听闻后也十分仰慕,于是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宸经楼由慈笃禅师创建,道光四年本圆和尚重建。楼内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就供奉在宸经楼左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