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铁《航海往事》 沈葆祯是清朝第一任船政大臣,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做了许多工作,在近代史上非常有名。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成为许多大臣的共识。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时,提出要设立船政艺局,培养航海人才,并学习外国先进的轮船制造、驾驶技术。他认为,学习西方这些技术非常必要,可以“防海之害而收其利”。 左宗棠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航海技术,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要选拔少年人才,全面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数学等。刚开始,政府还要对此进行鼓励,给学员们发薪水。清廷认为这非常有必要,就批准了他的奏折,决定成立船政局,制造船舰和火炮。 于是,这年底,专门培养海军人才的第一所船政学堂在福州诞生。由于当时左宗棠调任西北平乱,清政府任命沈葆祯当第一任船政大臣,主管这项工作。船政艺局的建立虽然是左宗棠最先提议的,但沈葆祯是左宗棠积极追随者,也是清廷任命的首任船政大臣,为船政学堂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因而被公认是中国船政学堂最早的创办者。 船政学堂的名称一开始叫“求是堂艺局”,第一次招生考试由沈葆祯亲自主持。这次招考的主要考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当时,中国著名人物严复报名参加。恰好严复的父亲刚刚去世,因此他对这个命题理解深刻,答卷时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沈葆桢看后非常欣赏,以第一名录取了他。 这所最早的船政学堂设立在福州城内,从成立之初,就聘用了外教,讲授最前沿的造船、航海专业知识。学堂还规定,学生中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人将被派往西欧深造。这极大鼓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水平大为提高。后来,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有不少人成为北洋水师的高级将领。因此,“求是堂艺局”也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 船政学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校舍位置在学校的前面,也称为前学堂,主要教授造船、轮机及设计等。造船方面当时法国比较先进,因而由法国导师担任教学工作,所学科目主要有法文、几何、数学、微积分、物理、机械等。教学时一律使用法语,用的课本也是法文的。不久,前学堂又增设了设计和轮机专业,后来又增设了技工学校。 另一部分在学校后面,是后学堂,主要学习航海技术。当时,航海技术英国在全世界领先,故此后学堂是英国导师讲课,主要科目有英文、数学、几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论等。 第二年夏,福建马尾的两座教学楼和60多间学生宿舍建成了,于是,“求是堂艺局”搬家,从福州迁到了马尾,并正式改名为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学堂的学生一般要到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要到船上具体操作。沈葆祯担心学生们没地方实践操作,决定组建一个造船厂,马尾这个厂当时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有好几艘专门制造和购买的船供学员们实习操作。光绪年间,船政学堂还派出首批留学生到英、法等国学习。 马尾船政学堂为清朝培养了大量海军人才,李鸿章对此特别满意,盛赞马尾船政学堂是“开山之祖”。创设北洋海军时,除了提督丁汝昌不是海军出身,其余各舰的管带、帮带都来自马尾船政学堂。甚至民国成立后,中国海军许多著名人物仍然来自这所船政学堂。 沈葆桢在任9年,马尾各学堂的教学、管理均保持较高质量。从同治五年到光绪三十三(1907年)停办,41年共毕业了628个学生。辛亥革命后,在船政学堂的基础上,国民党建立了海军学校,1949年迁往台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