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不懂业务,就真没法混了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20-07-27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未来的HR只有两类:懂业务的HR和其他”。

一、不懂业务的HR真的活不下去

 

今年年初,云南某企业CEO怒骂HRD(人力资源总监)的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HR辛辛苦苦做的一项疫情下的人力资源成本解决方案,换来的却是CEO的全盘否定和强硬指责。

在对这件事的讨论中,“HR不懂业务”这个话题在HR圈内引发了很多争议,但在CEO圈里却是静悄悄的。我曾经问一个做CEO的朋友,为什么这件事在CEO圈里没有引起反响,他的回答是:“HR难道不应该从业务开始吗?”

可见,CEO觉得HR就应该懂业务,制定任何政策都应该基于业务来考量。后来,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说,不懂业务的HR真的活不下去了。

1.“炸掉你的人力资源部”

其实,对HR的争议很早就有了。有位叫托马斯·斯图沃特的学者在20年前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叫“炸掉你的人力资源部”。因为,他发现HR对企业来说有很多弊端,总结出来有4条:

① HR80%的精力在做事务性工作

在调研了很多企业以后,他发现HR会把80%精力放在事务性的工作上。实际上,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可以让其他部门更高效地完成。

② 不知道也说不清的个人贡献

在企业中,当领导问HR“你的价值在哪里”的时候,HR可能会用很多专业词汇为自己辩解,但其实并不真正清楚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③ 自身不专业还对其他部门指手画脚

对于这一点,最典型的体现是绩效考核。企业每年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指标考核,HR会让业务部门填写相关的表格来落地。在落地的过程中,业务部门有可能会比较反感。他们会认为HR设计的数据模型跟业务的实际情况不匹配,HR自己不专业还指手画脚。

绩效考核是HR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HR对业务理解的偏差可能会导致业务部门不买账,甚至让绩效考核变得毫无用处。这对HR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④ 平均成本高

有些公司的HR岗位的平均薪酬并不低,但跳槽率比业务部门还要高。

综合以上4点,托马斯·斯图沃特得出的结论是:HR的价值低,可以被其他部门替代。

在20多年前的欧美,这个结论对HR的打击非常大。

这时候有一个叫戴维·尤里奇(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的人站出来说:讨论是否“炸掉人力资源部”没有价值,我们换一个话题,讨论一下“人力资源部门如何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尤里奇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HR要关注结果,从业务开始。

2.“我们为什么憎恨HR”

2005年,《快公司》(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副主编基思·哈蒙兹写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憎恨HR?”。文章中提到很多有关HR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叫“不专业”。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很多HR的不专业甚至体现在基础工作上,比如招聘。招聘工作其实是很基础的事务性工作,而有些HR在处理这些基础工作时,与业务部门配合都会出错。这种低级错误会让应聘者认为这家公司的HR非常不专业。

最近,在某个互联网大厂的招聘启事中,两个差异很大的岗位的任职要求居然是一样的。当应聘者对此进行咨询的时候,HR回复“拷贝错了”。还有一些HR在面试的过程中,也会让应聘者感受到他们的“不专业”。

这些案例的背后其实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HR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谁来评价HR?

3.HR的客户是谁?

有人说是业务部门领导或者公司老板,有人说是直接上司,也有人说是公司的客户。

如果大家做过深入的分析,你就会发现:CEO、高管会对HR提出工作要求,会批给HR相应的人力资源预算,但是他们却不参与HR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过程。

 

比如说,我是一个培训讲师,我的培训费用由老板审批,我的直接主管决定我是否涨工资和升职,但我的服务对象是培训学员。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出钱的、掌握资源的人定义为客户。那么,我的老板和直接主管就是我的客户;学员是我的用户,他们虽然没有权利决定费用和资源,但他们有权反馈我的培训质量。

所以,分清客户和用户是评价HR价值的起点,HR所有的观念和行为都应该以此来调整。

二、如何成为懂业务的HR?

 

1.高绩效的HR素质模型

尤里奇在《高绩效的HR》一书中提到了HR的6项素质,总共有4个层面。

最外围的2个层面是说高绩效的HR应是商业环境和战略定位的核心参与者。

在组织层面,高绩效的HR应担任4个角色:组织能力的构建者、成功变革的推动者、信息技术的支持者、HR创新与整合者。还有一个最核心的角色是可信任的活动家。

简单来说,有两类人可以做好HR:一类是跟着老板打天下,并得到了老板充分信任的人,他可能不是特别专业,但跟老板是一条心;另外一类是凭借专业能力得到业务部门认可的HR。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HR的六项素质用一个词来说明:Adaptability(适应)。HR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清晰的认知。

比如,在云南企业CEO与HRD对骂的案例中,这一点就有所体现:疫情下,有很多企浮浮沉沉,而HR对所在企业的业务环境不太了解,没有深刻地了解环境的变化对业务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感受到决策者的焦虑。

当然,在疫情下,HR也焦虑,但焦虑的更多是一些具体工作。而老板更多焦虑的是企业的生死存亡。

刚才说到HR要在企业组织做5个角色,其实3个字母就可以代替,分别是:

Desirability(价值愿景),你要了解企业的前端客户,为客户传递价值主张,实现企业的客户匹配度;

Feasibility(可实现性),你要了解企业有没有能力实现价值愿景;

Viability(可实施性),你要了解企业的收入是否为正,是否可持续等。

2.懂业务的HR的5大特征

① 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了解业务的一个最初始动机。一个懂业务的HR,往往能够深深地扎到业务中去,乐此不疲。

外部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HR制定政策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HR是否能够主动去掌握业务的变化,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些HR为了熟悉业务天天跟业务泡在一起,一起开会,讲业务术语,但这种东西在短时间内效果不会太明显,只有那些对业务有好奇心的HR、不断探究业务的HR才能做好。

另外,我认为,HR在学习业务的过程中,不需要做到像业务人员一样精熟,只需了解业务的流程就够了。

② 商业思维

我们的业务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似乎天生擅长与客户打交道。他们对客户的理解程度比我们要高。作为后台部门的HR,更多时候是从内部来看外部,那HR是不是不具备商业思维呢?不是的。

这里讲的商业思维更多是指:你能够从全局出发,系统地分析整个业务运转的全貌。其实,不仅我们的HR缺乏商业思维,我们的业务部门、产品经理都不一定完全具备。

③ 专业

日本著名管理专家大前研一说过一句话,“从事任何工作都要首先确定自己的顾客,并发誓为顾客作出贡献。”

从商业思维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确定我们的客户是谁,我能为他提供什么价值。这是专业主义的前提。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HR经常过于重视专业知识、课本知识。比如,有些HR会把素质模型做得非常细致、逻辑性非常强,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当你认为自己非常“专业”的时候,在可操作性上就会不那么便捷。

这个所谓的“专业”和大前研一所讲的专业就大相径庭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HR经常被人质疑“不专业”和自认为“很专业”,就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

我的建议是,当HR有了自己的专业观点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得到领导的重视,才能真正对业务部门有话语权。这就需要HR真正理解专业是什么,自身的专业能够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

④ 沟通协作

HR天生的一个岗位特点就是要跟周边部门去沟通、协作。HR虽然只是一个小兵,但是协调的部门却很多。

比如,一个招聘专员,既要协助外部招聘资源,还要跟业务部门做内部沟通。这个过程中就需要HR解决需求与资源匹配的问题,非常考验沟通协作能力。

沟通协作能力实际上是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职场之路走得更高、更远的一个基础。一个沟通协作能力强的HR,工作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⑤ 方法工具

尤里奇教授提出了一个三支柱模型,可以作为HR转型的一个方法工具。三支柱模型,能够让HR与业务进行结合,同时在HR的能力架构上奠定转型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商业画布。

商业画布是奥斯特瓦德在2010年提出的一种用来描述商业模式、可视化商业模式、评估商业模式以及改变商业模式的通用语言。

商业画布由9个方格组成,每一个方格都代表着成千上万种可能性和替代方案,你要做的就是找到最佳的那一个。

为什么这个画布工具好用?因为它能够像刀片一样把企业进行分层,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另外,它还可以用来分析行业,也可以分析企业内部的构造。

掌握了这个工具之后,你就有了和业务进行对话的语言。

HR在企业经常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就可以利用商业画布对业务进行提问:这个业务的客户是谁?是什么样的价值主张?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把价值传递给客户?你跟客户是什么关系?

在与业务部门沟通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思维框架做主导,你问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体现。这几个问题问下来,就会让业务部门感受到你的逻辑性和专业性。

三、懂业务的HR如何成长?

 

1.懂业务的HR的成长路径

① 专业能力

我们通常称专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晋升的基础。比如,你是做培训的,就要能够解决培训的基本问题。

②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就是你能够带领团队,让团队来复制你的能量往前走,同时协助周边的部门或者相关人员协同发展。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管理上级,以获得更大的资源和更多的支持,以便你所负责的领域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③ 商业能力

商业能力就是把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应用在具体商业中,并取得成果的一种能力。商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具备商业思维。我通常把商业能力界定为三个部分:

第一,看得清。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HR每天会接受很多资讯。在接收这些资讯的过程中,你要了解这些资讯背后的动机,否则就很有可能被它们影响。

在日常的工作中,业务部门也会有他们自身的一个观点,如果你不了解,也会很容易受到影响。

所以,“看得清”就是你能够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能够让你想到具体如何处理一些情况。

第二,想得明。

有了观点之后,你还能够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设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最佳策略。

同样的方法,由于企业环境的不同,解决方案也是不尽相同的。HR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符合企业的策略。同时,还要注意验证策略的可行性。

第三,走得通。

没有一个方案可以不做调整一直走下去。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一些变化,HR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最终才能达到目标。

2.HR的转型历程

在HR近20年的转型过程中,如果没有出现尤里奇这样的大师,HR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被瓦解了。

当有人提出“炸掉人力资源部”的时候,尤里奇就提出了要关注成果的观点。当有人说“憎恨HR”的时候,尤里奇提出:以业务为起点,客户决定HR的价值。

近几年,尤里奇还特别提到了一点:由外而内的视角。

业务部门的特点是围绕客户,天生就具备由外而内的视角。HR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天生就有由内而外的特点。这两个视角缺一不可。所以HR也需要有由外而内的视角,跳出企业来看企业、看行业,甚至看整个大环境。

在HR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拉姆·查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咨询大师)。2014年,他提出“分拆人力资源部”的观点后,引来了戴维·尤里奇的针锋相对。

拉姆查兰代表了以领导力为主的企业管理流派。但在一个企业中,仅仅有领导力是不行的,还需要人力资源去支撑。

这两种转型的思路差异是:

拉姆查兰认为,要把人力资源部门分拆掉,只保留具体事务性的小型HR团队,让业务出身的HR更有话语权。并且,将员工与业务数据联系,从而找出企业的优劣势;

尤里奇则认为不能分拆人力资源部门,应保持HR的大团队,让科班出身的HR更有话语权,从而帮助企业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这两个人的观点,在HR圈中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不管怎样,这两位大师共同的观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业务为导向。

从目前来看,尤里奇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HR的认同,但需要证明这种方式是有价值的。于是,尤里奇又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三支柱模型。

在三支柱的模型中,人力资源平台部(SSC)负责管理HR系统;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负责参与战略,包括流程、制度、标准、文化、业务伙伴等;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主要服务于业务伙伴的需求和交付。

三支柱模型整合了专业与业务,前端HR有业务能力,后端HR有专业能力。同时,在关键的系统上也可以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三支柱模型在每个企业的落地和变种不太一样。

下图是腾讯的三支柱模型,HRBP、SDC、COE是由三支柱变化而来。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腾讯的COE在组织中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举个例子,腾讯学院负责通用领导力等相关的管理培训,比如经营管理干部的培训,商业能力的培训,也被纳入到了素质模型中。

在商业能力的培训过程中,由业务单元来观察HR的配合情况。在这方面,腾讯是一个很有学习、探讨价值的成功案例。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以前,我们评判HR的工作通常分成三种:工作好的、工作一般的、工作差的,但未来的HR只需要按懂不懂业务来划分。

懂业务的HR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提升和发展,是不可替代的。不懂业务的HR从事的很多事务性工作会慢慢被外部一些服务机构或其他部门替代。

企业在不断转型,HR也在不断转型。未来的HR如果想不被替代、发展得更好,必须要做懂业务的HR。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北京博石教育集团,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标杆学习考察培训咨询机构,致力于帮助企业管理者提供对标学习与管理能力提升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产品以全球标杆企业学习互访为主导,以提供标杆学习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并建立了国内首个标杆学习高端社群—中国标杆学习俱乐部,首个标杆学习移动商学院—博石学堂,首个标杆学习高端智库—博石智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