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水龙//仅仅一百零七字 道尽千年板枣魂:品读郭象蒙《说枣树之利益》一文

 后稷文苑 2020-07-28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关注《后稷文苑》,联系真正的稷山板枣:稷山枣含糖多

点击下面链接品读作者美文:

【稷山文苑】草根文人浮沉记(一)// 稷山 宁水龙

【稷山文苑】稷山古联偶拾闲赏(一)//稷山 宁水龙

【稷山文苑】稷王庙里师徒仨//稷山  宁水龙

【稷山文苑】独步诗名在  只今故旧伤//稷山 宁水龙

【稷山文苑】戎马人生陈捷弟//稷山  宁水龙

【稷山文苑】评选(任教杂忆)// 宁水龙

【后稷文苑】“雪藏”这段时光,我们该做点什么?// 宁水龙

【后稷文苑】雪藏杂记之一:抗击非典忆当年// 宁水龙

【稷山文苑】印象中的海山先生// 宁水龙

【后稷文苑】雪藏杂记之一:老友苑曲重逢记// 宁水龙

宁水龙//张谦益先生是我相交多年的挚友

宁水龙//爹妈叮嘱永迥耳:不错待生你的人,不连累你生的人。

宁水龙//劝学教稼皆稷风

宁水龙//开明领导“栗主持”

宁水龙//枣乡文友“五魁首”


仅仅一百零七字

道尽千年板枣魂

品读郭象蒙《说枣树之利益》一文

 

 宁水龙

稷山千年板枣古树,蜿蜒遍布于汾北的河川沟涧,村边院畔,千姿百态,爭奇斗艳,为人们无言呈献着妍丽春色和甜香果实,成为家乡稷山的标志树,后稷儿女的亲情树,确实值得大书特书,深情歌颂。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旧时的史书方志,对稷山板枣古树绝少提及,使人深以为憾。十多年前,我偶然在县城一家旧书古玩摊上,淘换回一夲民国初年石印的《稷山国民小学校乡土教材》,发现一篇《说枣树之利益》,此文极短,不带标点符号,仅仅只有107个字,全文如下:

“今夫枣树之用至广也。每年结为果品,比他果树而得利倍大。其形如羊角,其甜若蜂蜜,不但可以作佐食之佳品,又且可以为医治之良药。况枣树历年过多,树身过大,亦可伐之,以造器具。呜呼!枣树一植物耳,于人尚且有利益如此,人若无利益于社会,可以人而不如枣树乎?!”

这篇文章,书本上虽未署作者姓名,经我和几位当地学者文友苦索出处,细研史实,终于判定此文原是时任稷山县县长郭象蒙写的。郭象蒙,山西省泽州县周村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稷山知事(即县长)。郭象蒙出身于远近闻名的周村郭府,人称“旗杆院”。他的父亲和长兄都极具文才,连中举人,三兄郭象升更是山西省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郭象蒙自己则历任解州、稷山知事。他到稷山任职后,大力扶植板枣栽培,下功夫整肃吏治,倡导乡风,至今县人念念不忘的是他亲到马村青龙寺一带勘查,及时制止和严厉惩戒了盜卖国宝壁画的一干不法行为;他还将吴城村万里寻弟的大清义民吴绍先事迹呈报省府,由山西督军兼省长闫锡山亲笔题词并拨出专款,在稷山县城为吴绍先建“义民亭”永昭纪念……《说枣树之利益》一文,当是郭象蒙县长当年深入民间,察访县情,巡游枣区,有感而发,要让全县民众从小学生开始,就知枣事,爱枣乡,获枣利,学枣魂而精心撰写的一篇力作。

这篇文章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言简意赅,惜字如金。仅用百余字写成一篇叙事清楚、说理透彻的文章,古今中外鲜有其人也。但郭象蒙县长却做到了。他的该文,简直是一字胜千言,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二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郭象蒙作为民国初年的一位县长,此时正值新旧文化交叉碰撞时期,况且他出身于素有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旗杆院”,古文底子一定不薄,但在此文中他果断撇开那些“之乎也者”的古文腔调和“”等因奉此”的官场口气,直接用老百姓甚至孺子学童都能看懂记住的语句来行文,接地气,近民情,平凡之中见功底,言简意赅显文风。

三是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说枣树之利益》虽仅有107字,但全文仍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就是开头那一句话9个字:“今夫枣树之用至广也。”概括指出枣树与人利益即“用”非常广泛。

第二段,从“每年结为果品”到“以造器具”共64个字,主要叙述枣树对人们有哪些“利益”,这段又可分为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第一层,说红枣树结的果实,比其它果类而使人“得利倍大”。第二层又说到红枣不仅可作佳食佳品,又可作为医治良药。第三层再进一步说到红枣树身过大,亦可伐木打造器具。看啊,他用区区64个字,就把稷山千年板枣树的经济价值(得利倍大)、食用价值(佐食佳品)、医用价值(医治之良药)、实用价值(亦可伐之,以造器具)交代得一清二楚。

第三段,从“呜呼!”到“可以人而不如枣树乎?”共34个字,总结全文,发出慨叹。

四是以树喻人,提升境界。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第三段。作者通过第二段讲述了枣树“形如羊角,甜若蜂蜜”、“得利倍大”、“佐食佳品”、“医治良药”以及枣木“亦可伐之,以造器具”诸多“利益”与人的美德,紧接着笔锋一转,由咏物引出喻理,感叹:“呜呼!枣树一植物耳,于人尚且有利益如此,人若无利益于社会,可以人而不如枣树乎?!”由树及人,进行对比;“利益”二字着眼,“公益”二字收笔,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如果一个人不奉献爱心于他人,不创造利益于社会,那他就是活着不如一把枣,死了不如一棵树!联想到时下我们正在鞭挞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咀嚼郭象蒙这篇短文,相信每个人都会引起心灵触动,产生強烈的精神共鸣!

郭象蒙饱读诗书,又关切民生,是一位敬职如天、爱民如子的好县长。他来到枣乡稷山后,勤察枣村,亲近枣农,留意枣事,洞悉枣情。他一定熟诵《诗经.七月》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一定喜读宋代欧阳修“红枣林繁欣岁熟”、“秋来红枣压枝繁”的诗章,一定曾在“簌簌衣巾落枣花…敲门试问野人家”(宋人苏轼诗句)情景中信步徜徉,一定曾在“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唐人李颀诗句)的初夏午后与枣农地头畅谈,一定会在“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垄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脊晒红云。”(宋人张耒诗句)的枣乡庆丰美景中舞之蹈之!他一定和宋人郭祥正同样有着“何当广栽植,欲以慰饥年”的民生情怀,他一定和明人何景明有着“处处枣初赤,倾路且停车…聆我枣下言,贫贱可久娱”的开杆喜悦,他更对宋人王安石《赋枣》一诗中“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描写感同身受,引为知音;尤其他肯定对明末稷山知县薛一印描写板枣的那首诗《万树秋霞》,经常口诵心记,叹为神来之笔。作为一县之长,郭象蒙他兴枣,爱枣、敬枣,以枣树自况自励,从枣品提炼出枣魂,那就是:铁骨铮铮,俯地昂天。久经风霜,历尽千年。叶不早绿,花不爭艳。果实压枝,甘作贡献。枣木纵死,愿奉躯干。任作器具,利群亦然!郭象蒙的这篇107字短文,确实为千年板枣古树在立传,难怪有人看到此文后掩卷长叹云:“板枣之乡颂枣魂,郭县长确属第一人!”

2020年7月26日写于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开发中心

关注《后稷文苑》,联系真正的稷山板枣



作者简介:宁水龙,稷山县东蒲村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王的传说”传承人。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后稷文化》杂志主编。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