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能爱豆 就问 还!有!谁!

 泰荣林黑皮 2020-07-28

来源:抓来一位诗人(id:zlywsr021)

    前段时间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名单。这个名单里共12人,有一位入选人物却超出网友的知识范畴,他就是苏轼。


    苏轼还会治水?没错!苏轼确实会。


徐州治水


     公元1077年,黄河决澶州曹村洪水包围徐州城。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增筑城墙、修建黄河木岸工程。

     (苏轼)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苏辙《栾城集》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于是,他又苦口婆心的将富民们劝留下来。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此事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里,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苏轼保全了城,并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大水围城,人心惊恐,面对危难,苏轼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文人苏轼,一派大将风度。


西湖苏堤

    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瘟疫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才使得米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

     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渲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

     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颖州治水

     元右六年(1091年),55岁的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在主政颍州仅仅半年的时间里,他也为颍州做了贡献。

     颍州、陈州(今安徽淮阳)一带自古多水患,当地一些官吏把罪魁祸首归结于颖河的经常泛滥,主张从陈州境内开一条长三百余里的八丈沟,引颍入淮,以削减颍河洪水。

     正当八丈沟工程分六段开工上马的时候,刚刚到颍州履新的苏轼却力排众议,三次紧急上书哲宗皇帝,奏明利害,建议下马八丈沟工程。

     原来,苏轼一到任,便听到反对八丈沟上马的呼声不绝于耳。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兹事体大,不可造次。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不辞劳苦地奔波于颍河、淮河之间,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不但寻问州官县吏,访问“农民父老”,查证历史资料,而且还差人作了详细的水准测量——

     “每二十五步立一竿,每竿用水平量见高下尺寸,凡五千八百一十一竿,然后地面高下、沟身深浅、淮之涨水高低、沟口之下口有无雍遏可得而见也。”(《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

     2个月后,取得了系统的水文、地形等资料。有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在手,苏轼就取得了充分发言权。

     开八丈沟既解不了陈州的水患,还会造成上下游洪水在颖河遭遇,使颍州倍受其害。是非曲直明了以后,苏轼连上三道奏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苏轼之奏章,处处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言之有据,析之以理,层层深入,捣要害,从而得出了令人心服口服的结论。以形象思维见长的苏学士,逻辑思维之严密,在奏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朝廷接受了苏轼的建议,下令取消了八丈沟这项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工程。

     颍州城西有条清河,因长时间无人疏浚维护,泥沙淤塞,舟船难行。苏轼阻止了开挖八丈沟工程后,又立马投入到整治清河的筹划施工中。他指挥民众疏河培堤,沿河建闸三座;又在上游建了一座名叫清波塘的小水库,作为河道补水的备用水源。工程完成后,不但满足了通航的要求,还能够灌溉沿河两岸六十里的农田。

     苏轼撰写过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为水利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苏轼虽一生仕途坎坷,但却没有沉湎其中,无论他被贬到哪里,都竭尽全力的为当地百姓办事。他没有选择“种豆南山下”,而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也调侃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样完美的东坡先生,让人怎能不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