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创办20年(1998-2018)纪念集12——诗人文论、随笔、散文专栏之孙文涛篇01

 诗歌阅读尤佳 2020-07-28

向天下朋友们征稿信

【独立】“诗人文论、随笔、散文专栏”征集诗人们写作的原创诗论,尤欢迎本土个性原创的现代诗论,及诗人写作的随笔、散文(含纯抒情散文,诗性散文,回忆录,家族史,个人史,诗歌文献、史料、档案等),文章字数不限,另附作者简介、相片一张。编审后,将以微信专栏推出。

稿发邮箱2077043901@qq.com.

征稿时间:2019826日到20191231

谢谢你的支持,致安康!

独立创办20年(1998-2018)纪念集12



由【独立】与【诗歌阅读】联合推出!


孙文涛:诗人及随笔作家,民间“大地访诗人”采访人,曾于近20年里走访20余省数十位民间诗人,采访“若隐若现”的诗歌之光,观察以民间为主的底层诗歌状态等,著有《大地访诗人》《大地访诗人续集》等十余种。

  
 
《眼睛>--:鲜为人知的东北首家民间诗刊
大地遇诗人之一:昌耀
吉林诗群”颠倒与崛起光荣与梦想的命痕见证人:曲有源
京华遇诗人之一:万夏


《眼睛》:鲜为人知的

东北首家民间诗刊


“解冻”
——艾伦堡,是一本书名,也是种状态,景象,气候,情绪……。
“沿着秋雾撒下的迷濛的小路……
互相叮咛:记住,不可丢失,自己的一颗心和这颗心纯洁的秘密”
(拙写,1980年冬终刊时赠友诗)
——题记

        今天早晨煮饭忽然想起了<眼睛>。我当年亲历参与了创办东北第一家民间诗刊?!那是1979、1980年冬春至夏秋的种种情景吧,惊觉时光已历20余年,连经历者自己都不敢确认。20世纪,结束了而<眼睛>事件的“解禁”比我们当年预期的要漫长得多(也许,历史的主意就是永远都没有定论!)。

        至今,已再没有人知道它,就连当事人自己也陷入昏茫混沌的雾团,怕有一天终归于“中国式的遗忘”——

        “黑白两半/象昼夜连接的边缘/光,不断地从这里闪射/又不断地落入黑暗/眼睛是一口古井/埋藏着死去的光年。”(《眼睛》上的诗作)

        这首今天看去普通的小诗,当年却有一望而知的具体涵义(读诗,要归还于时代、特定氛围)手边如今连一本珍藏刊物也没有,同仁中六、七个人手里的刊物或“上缴”或自行“毁焚”,在那抓、关相威胁的“严查”症候中,我竟不知谁还敢于保留一本残骸?……

        记忆中的<眼睛>封面,黑白,油印,一只带长睫毛的黑白分明瞳子,淌下一颗大大的泪珠!它的原本意是“解冻”初年,心灵里迟迸出的泪水,可是在那疑神疑鬼,视民间、自发一切均为“非法”“违规”的“左”倾病回头的氛围中,好象仅凭这幅画就能论罪,简单化,概念化,是过往许多年代里“政治”的代名辞。

<眼睛>期刊为32开本,当时设计考虑一为便于寄邮,二是别太惹眼麻烦,第一期出刊是于克亲手设计,刻钢板蜡纸时把窗户遮蒙上厚帘,二位主编分别是于克、程晓刚(写诗笔名晓刚,有诗收入<朦胧诗选>)成员有王法、周然、桑成荫、姚大侠等,其中诗造诣数晓刚、于克为上,晓刚是老三届,比我大二届高中生又返城念过中文系,于克和我们几个均来自工人,属“自学成才”型,挟恃着一点读过中外不少名著底气也有股子敢于睥睨当时的诗坛的傲气。

        刊物共办4期而终。从蕴酿筹措到终刊经历了1979年秋冬至1980年底一年余时间,其间因经费拮据(印费每人凑,每期8-15元不等),过多的组织者的磋研、拖沓、信心不足等,不然还可再多出几期。那时我第一次想使用笔名,主编于克有天晚上问我署个啥笔名(那时起笔名不是为了特色,易记,而是为远祸,我猜北京的笔名也大约如此,与后边人所测想不同),我望着灯光想了一瞬,说为了纪念今天这个畅谈的金色夜晚,就叫“金晚”吧。于克的笔名“张想”意为张开想象的翅膀意,其余也有几人起了笔名。

刊物初期200份,最多一期印400,在本市散发,但绝大多数寄给国内各大学中文系了,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当时名吉林师大)由于居于本市寄的较多,其余一部分给国内各民刊交流,当时国内民刊除诗刊外,还有政论、小说刊不少,我们就收过随<今天>寄来的专印新小说的期刊(新小说主要是突破旧写法,刚有点意识流),还有一部分,幼稚地寄给不读诗的各地“宣传部门”。当然少不了省内的文联(当年作协还没从文联分支出来)办的各编辑部,因此省内都已知我们是一小群“异类”诗者。

        收到过署名“赵振开”的北岛来信,那时谁也没怎么太为然,只是挺钦佩他诗艺不错(北岛当时与江河、杨炼、芒克、顾城等并列,名气远不是后来冲入云霄,算小有点名气,舒婷那时名气也渐起,据我记忆,<今天>在当时即不是最早,也更不是惟一,它只是居于首都国内许多刊物之一,后来才随岁月名声渐响渐大。我们在收到一期<今天>后又收到北岛他们寄来16开油印本<陌生的海滩>(北岛个人打印集,16开本,稍厚,油印)才对北岛有个整体的了解。我们当时认为,江河写得更大气宽阔,思想力磅礴,而北岛更精湛于诗艺,杨炼诗稍逊于江河,但亦很有气魄。顾城的短诗有闪光点,整体思想性并不特别强,有点太个人,芒克的东西有些也很喜欢,当年看他们之间水准相距并不甚大。此外,我们收到过北京<四五论坛>、广州<人民之路>、河南<民主砖>等,还有一些已记不起来。省内名诗人曲有源诗作曾刊于<眼睛>,省内其它中老诗人我们没有约稿,怕给惹麻烦,右派老诗人胡昭曾在收<眼睛>后亲笔用毛笔竖写封两页的回信,肯定我们的首创精神,说有“潜台辞”赞语。(有次我们到<诗人>编辑部去,诗编卢萍、黄淮在(当过右派),黄淮说:“看,吉林省的‘风云人物’来了”——“风云人物”当时含有我们都懂得的“异类”味。)

        昌耀和曲有源是唯一两个在公开刊物上选发<眼睛>作品的编辑,记得昌耀是选在<青海湖>80年10期,曲有源以“闪耀在吉林上空的新星”为题,大阵容推出本省多位青年诗人及<眼睛>数人诗作,刊于<长春>(现名<作家>),时间约为80年夏秋。

        当时徐敬亚、兰亚明等一伙吉大帮与我们几乎同时办起了一份校园油印诗刊<赤子心>(我们背地曾“嘲笑”这名起得太保守,谁不是赤子呢?)由当时尚在世任吉大中文系主任兼副校长公木老诗人支持,有点半校刊的意味。1980年夏天7月,<赤子心>全体和<眼睛>成员在南湖公园初晤,徐敬亚、王小妮等都去了,还有曲有源,合影纪念。当时徐敬亚的名声正在国内渐鹊起。

        刊物遭禁,早在我们意料中。办刊第一天起一直心情忐忑,似乎一直待着有人来“整治”我们,风传北京查禁,先是主编晓刚入囹圄,此后曲有源陷囹圄(均未经任何公开,曲近三年,晓刚数年后改为15年,据说又与另事有牵扯,又据说牵进莫名其妙刑事)直到六、七年后,才有人在海南又遇见他。刊物先后还另有二位成员其后也有短期自由受羁。

        晓刚是位温文尔雅的好主编,年轻、负责、诲人不倦,家中书很多,他的妻子美丽贤慧是他大学同学,其家用“香巢”形容不过分。之后他妻子在苦苦等待多年后与他分手。

        滑稽、幸运的是,当年我们邮刊几乎不用贴邮票,要来一些<春风>杂志的信封装入邮筒就走了,从无退回,真诚感激当年邮政的“宽怀”!

        刊物除第一期“卷首语”外,除诗歌从未登过一篇文章或文论,分发本市诗友文朋时,大家互为叮咛“不可靠的千万别给”象地下党时散发油印传单。

        后来我读到肖军、肖红他们“左翼”文人在哈尔滨日伪时期写作和活动,东躲西藏,觉得历史何其相似!要知道我们只仅仅是得一点点“改革”“开化”风气之先,用诗歌进行一点呼吁——还有文艺形式和内容改革的味道,除有一点“民主”气味以外(算提前量了)“大方向”完全是一致的呀。遗憾的是历史证明,不是我们在犯错误,就是别人在犯错误。总是反复。

        刊禁后,据说有份黑名单,我们已不许在省内正规刊上登作品,我们没亲眼看见,但各编辑部知道和掌握,所以数年我们都自觉不再送稿。(注意,一个作者的“生长”有个关键期,过了这个“热潮”时移事易,他很难再“浮出水面”,所以<眼睛>的晓刚,于克等在80年代东北就难浮出,其后更少有知晓)。

        “眼睛”这两个字今天我一写下,就觉得它在纸上颤动,晃摇,余悸未消?是犯罪?是噩运?是诅咒?是危险?<眼睛>的人无一例外受到查处、传讯,从此缄口不语,讳莫如深……<眼睛>是“解冻”时期国内遭打击最惨烈的民刊之一。

        <眼睛>封面自第三期改用主编晓刚设计的,比较温和、艺术,是一个线描带翅膀的艺术女神像。刊物曾由我定期邮给国内各省级图书馆,估计早已被“销毁”无疑。曾向国外邮寄,亦不知是否被扣留?刊物后期人事纷杂,又有新人加入,怎样办刊争议纷纭,“改组”不成,不了了之。

        <眼睛>事件此后亦未获披露,由于它当年地处偏狭外省,影响也不是很大,就是当时也不为多数正规文学圈人所知,前两年北岛到日本,接受<蓝>文学刊采访,一位编辑问及他<眼睛>刊,他犹记得。80年代在吉林、东北写诗的,多隐约知道这本刊,至于内情,知者寥寥无几,而90年写诗的根本闻所未闻。历史健忘症和遗失症是相同的。……

        ……办民刊有时有点像玩(怀有某种刺激的恐惧的玩),民刊又内里多紊乱而潦草,其实又十分简单,干什么呢,只不过是一群20多岁毛头小子,迷上了文学,写诗,什么目的呀,将来呀,心中一点没谱,只望着街上的“磨电”(有轨电车)磨擦出美丽的微兰火星发呆,还有城市上空东北特有的一朵一朵飘来移去的灰云,心中不知为何充满了满足感幸福感!忘记了日常的种种不快。……游入生活,我们又恢复成平常的“鱼”,地位不同,苦乐不均,命运各自,“相忘于江湖”——再相见,今日的各自你我又能说出什么呢?大概每次历史的创造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由这种人和事构成吧?……

(“再见了,诗歌岁月“系列)                             

2000年春,长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