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白对虾最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翠绿色,主要措施是每隔5-7天使用高效生物肥搭配优藻种的模式,即肽元肥水膏(后期使用酵母肽)+EM原液+小球藻(或卵囊藻等)。养殖中后期,由于残余饵料以及虾体排泄物增多,水色逐渐变深,这时要适量换水,注水,并定期运用好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和水色浓度,建议每5-7天使用芽孢调水王+光合活水素(或EM原液),二者结合,并可交替使用。 培育良好的菌相和藻相。定期改底解毒,培菌培藻,保持水色肥活嫩爽,维持水体良好的生态链和食物链,保证水体物质和能量的正常转化,维护水质稳定。 在养殖过程中,应当注意调控氨氮、亚硝酸盐、pH值、溶解氧、总硬度、总碱度、余氯、矿物质、透明度等指标,科学用好各种水质调节剂,如底改、微生物菌剂、解毒抗应激等,以上各项指标我司均有相关产品套餐进行调节和处理,这里不作展开。 投喂量应当根据虾体的大小、成活率、水质、环境、饲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判定。每天多次喂食,晚间投喂量占60%~70%。定期拌喂益生菌和保肝产品,提高抵抗力。 每天三次巡塘,注意观察水色以及白对虾活动情况、生长情况和吃食情况,早中晚各巡视一次,以调节投饵量以及各种情况的及时处理。 白便病往往表现为初期对虾摄食正常,随后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随后排出细长白色有粘性的粪便,附着在料台上或者漂浮于水面,大量聚集有恶臭散发。解剖后肠道上层粘膜脱落和下层粘膜增生及水肿,严重时空肠,肝脏表现萎缩或肿大或坏死。白便”的主要成分为肝脏排出的病变组织,肠道脱落的粘膜以及少部分正常的粪便成分。 1、天气,长期阴雨或持续高温,水体环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2、苗种,建议选用质量稳定,信得过的虾苗。 3、养殖水体的水质,底质以及生物因素: 1)细菌感染 池塘底部一些底泥、残饵和死藻上附着有害致病菌如(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易造成肠胃感染,肝胰脏萎缩,对虾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活力变差,逐渐出现白便现象。 2)有害藻类爆发 养殖中后期,高温条件下,裸藻、蓝藻等有害藻类容易爆发,倒藻后,形成大量藻毒素。对虾摄食这些有害藻类,导致中毒,引起对虾的肝胰腺、肠道病变,容易形成白便。 3)底质恶化 底质环境由于残饵、粪便、死藻的大量累积导致水体发臭、生物耗氧量和化学耗氧量增大,滋生大量有害细菌。底质好不好决定了对虾的是否患病。底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不容忽视。在这些有害物质长时间威胁下,容易引起虾肝胰腺和肠道的病变,出现白便现象。 4、霉菌毒素 由于劣质的原料和贮存方法不当等原因,往往造成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长期食用霉变的饲料,造成肝细胞坏死,肝胰脏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碍。这些副作用反过来又导致对虾生长缓慢,饲料效果变差。霉菌毒素使对虾机体免疫受到抑制,容易诱发大规模的疾病,包括白便。 1、注意摄食情况 密切关注料台的情况,仔细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摄食减少甚至不吃食,就要检查并排除各方面原因; 2、保护肠道肝胰脏环境 在养殖过程中,在饲料中拌优质乳酸菌(如EM原液、益生拌料王等,不推荐使用自扩培菌剂)进行投喂,进行胃肠道的保健;同时可以定期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肝胆康、肠倍健、护肝宁),保护肝胰脏的健康。 3、水体消毒 一般选用二氧化氯(菌毒清)或复合碘制剂,每月至少使用一次,防止有害菌滋生,以及因注水携带的致病菌; 4、处理底质 过硫酸氢钾被称为第五代消毒剂,绿色安全,对养殖动物刺激小,使用无残留,一般选用20%含量左右,如底改王,并结合生物底改(底改菌王,颗粒型,直达池底),每隔10-15天使用,可有效消除底热,改良底质环境,提高底部氧化还原电位。 5、饲料管理 注意饲料的保存,注意阴凉通风,不可暴晒和受潮,劣质和霉变饲料坚决不要用。 5、综合管理 养殖期间适时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肝胆康、益生拌料王、护肝宁、肝肠健等)以及多维等增强对虾体质的生物添加剂,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防止弧菌的继发性感染。在每年的弧菌病流行季节,每7-10天改底一次,需要使用“底改王”和“底改菌王”等勤改底;每10~15天全塘泼洒“菌毒清”或复合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及时使用“解毒净水灵”及时解毒、处理,并调节水体pH值。有效配合使用“EM原液”、“光合活水素”、“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可有效预防弧菌病的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更要提倡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净水剂,以减少池底污泥的沉积。养殖期间要注重水体溶氧,定期培育优势藻类:酵母肽+EM 原液+小球藻(或卵囊藻),始终保持水体环境稳定。 杨 军 |
|
来自: 昵称71000280 > 《微生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