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颡鱼苗种培育及疾病防控技术要点

 昵称71000280 2020-07-28
一、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

1、苗种培育池塘条件与设施

1.1  池塘基础要求

池塘面积:4.5-10.5,池塘深度大于1.2m

池塘底质:平整,淤泥小于20cm;淤泥深的池塘,清淤或经一段时间暴晒后使用;

进排水系统:完整、独立;

水源:充足,水质未受有机污染。

1.2  增氧设施:叶轮式、微孔和(或)水车式增氧机,单独或者两种增氧机配合使用;增氧机功率达到0.5千瓦/亩以上,具体根据放养模式和预计产量作调整。

1.3  投饵设施:驯食投饵机投饵机

驯食投饵机:鱼苗驯食用的投饵机,使用驯食投饵机,可以大大提高驯食的效率,减少人力,驯食率高,鱼苗规格整齐。

投饵机:鱼苗驯食后使用。


2、苗种培育池的准备

2.1  培育池的整理

培育池整理:

一般要求-清理培育池堤埂,防止池埂出现渗漏,养殖3-4年的塘口,需要清除底泥,平整池底。

2.2 改底的必要性

彻底改底:清除底泥、暴晒池底 。意义:对底质进行较彻底的改善。

生石灰改底:年度性改底 。意义:对较浅的淤泥进行较彻底的改善。

生产性改底或临时改底:定期使用强氧化型底改(底改王)和生物底改(底改菌王)的有机结合,对于没有条件彻底清塘、清淤的塘口尤为重要。



3、饵料生物培养

培育方法:在投放鱼苗前4-5天,使用科学肥水套餐:肽元肥水膏(1公斤每亩)+EM原液(1L每亩)+小球藻(或卵囊藻、复合藻等),培育水体优势菌藻相,促进水体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的萌发生长。

关注点:

3.1 肥度看透明度

30~40cm最适宜,此时水体以绿藻(小球藻、卵囊藻等微藻)为主,水呈嫩绿色,溶氧较高,浮游动物摄食藻类饵料丰富,得以快速繁殖生长。

3.2 浮游动物轮虫

要求其生物量达到10mg/L以上,少量的小型枝角类出现;衡量方法:使用透明水杯取水样迎光观察,可见微小、白色、可运动个体,1mL有10-20只,表明就足够了;同时水中有少量约1-3mm偏大、有眼点的浮游动物即枝角类为最佳;
总结以上,放苗讲究嫩水下塘,即:指鱼苗下塘时水中轮虫高峰期刚出现或尚未出现,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少,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丰富,水体的透明度在30-50cm,水色嫩爽。使用以上科学肥水套餐,可以较好实现。

3.3 pH值

最适宜7.5-8.0,适宜7.0-8.5;建议在后半夜或清晨放苗,pH值会低一些,可提高存活率。

注意:pH超过8.5,鱼苗的存活率会大幅下降,高pH池水的预防与调理:A使用有益菌生物竞争藻相,通常选用复合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B使用遮光产品(黑金刚 1公斤每亩),控制藻类爆发,C使用有机酸(解毒净水灵)中和水体碱度。

4、鱼苗的放养

放养密度:25-40万尾/亩,30万尾/亩左右较适宜 ,规格约为220~300尾/克。


转运水温的调

培育池水温与装运容器内水温温差小于2时,鱼苗可直接下塘;若温差大于2,应逐渐加水调节装运容器内的水温,水温趋近时下塘。

高温季节,培育池水温高于31时,应在下半夜水温较低时放养鱼苗。

5、饵料生物的管理

下塘时培育池的饵料生物主要为轮虫,轮虫的生物量在10-50mg/L较适宜 

饵料生物杀灭

在鱼苗下塘后5-7天将培育池的浮游动物杀灭。清除活饵料,有利于鱼苗的驯食。待驯食成功后,定期使用科学肥水套餐:肽元肥水膏(或酵母肽)+EM原液+小球藻来培育菌相藻相,保持水体充足的溶氧,保证一天24小时内均达到5毫克每升。


6、鱼苗的驯食驯食的时间:鱼苗下塘7~10天,鱼苗规格1.5cm左右。
驯食方法

A 传统方法:

先用粉料做成团状,在池塘四周浅水处投喂;一周后再投喂膨化颗粒饲料。

B 驯食投饵机:

先用粉料团状料投喂3天左右,再使用驯食投料机投喂微型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投饵机使用了灯光诱食,投喂时间长、投喂速度缓慢,驯食的效果比人工驯食好。

7、水质与投喂管理

水质管理

早期-保持肥度,适量施肥培育菌相、藻相;

晚期--适时加水,降低肥度,加大微生物菌剂使用频率,预防水体老化、倒藻,扩大生存空间;

正常使用增氧机,即防气泡病,又有改善底质的作用;

投喂管理

A 投喂高品质饲料,并使用投饵机,投喂缓慢,确保鱼苗均匀摄食;

B 每天投喂2次,以晚餐为主;

C 保守投喂,以饱食的70~80%为宜;

D 换颗粒粒径,保证小个体的摄食。

二、黄颡鱼疾病防控要点
黄颡鱼养殖已经逐渐进入集约化、生态化养殖的时代,注重科学培菌培藻,保持各项水质指标稳定,增强抵抗力,提高环境抗逆性是重点和核心。为有效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增强防重于治的理念,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四种常见疾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1.1 主要症状

患病鱼类在早期感染水霉菌时没有明显的特征,当肉眼可见异状时,水霉菌已经侵入伤口,并向外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絮状菌丝。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出蛋白质分解酶,鱼体大量产生粘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病鱼不断在池边、池底等摩擦,躁动不安,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最终因身体瘦弱、肌肉糜烂而死。

1.2 爆发季节 

水霉病在入冬和初春时容易爆发,特别是在水温8-18℃时极易爆发水霉病;鱼卵、鱼苗、鱼种、成鱼均可发病。

1.3 防治方法    
1.3.1 
使用底改王150g每亩×米改底;  
1.3.2 
使用聚维酮碘+水杨酸全池泼洒,连续使用两次,一天一次;
1.3.3 
在饲料中拌喂氟苯尼考+三黄粉+护肝宁(植物多糖、胆汁酸等)拌料投喂7天。

2、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2.1 主要症状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宿主表面和鳃,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粘液分泌增多,离群狂游,池底、池壁等处摩擦,引发炎症,摄食下降体质瘦弱、体色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而死。

爆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4-7月是高发期、死亡率高,鱼苗、鱼种发病率高。

2.2 防治措施

2.2.1 清塘彻底,鱼苗入池前用5%食盐水浸泡10min,发病后将所有鱼捞出用此法浸泡亦可治愈;
2.2.2 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按52的比例配制合剂,0.7mg/L,全池泼洒,用后严密观察,及时增氧;
2.2.3 泼洒阿维菌素粉(主要成分:阿维菌素),用量130-200g/亩×米,连用三天;
2.2.4 泼洒车轮净(主要成分:苦楝子、雷公藤提取物),用量45-50mL/亩×米,每天一次,连用两次。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3.1 主要症状

小瓜虫寄生在宿主的皮肤、鳍条和鳃上,初期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爆发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体表覆盖一层白色黏膜。寄生点出血、坏死,病鱼体质消瘦,摄食下降,鱼体与固体物摩擦,反应迟缓,漂浮水面,呼吸困难而死。

3.2 爆发季节

水温在15-25℃时容易发病,每年春末秋初爆发率高,死亡率大,对鱼苗、鱼种、成鱼均有较大影响。

3.3 防治措施

3.3.1 泼洒碘制剂,用量130-150mL/亩×米,连用三天;

3.3.2 泼洒百菌虫克(主要成分:甲基咪唑、生物抑虫素、苦参等),用量50g/亩×米,隔日一次,连用三次;

3.3.3 泼洒生物抑虫药(主要成分:苦参提取物、生物杀虫剂),用量50-80/亩×米,连用三次;

3.3.4 小瓜虫爆发时可通过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同时肥水;

3.3.5 有升温条件的,可以把水温升到30度,小瓜虫会自然脱离。

3.3.6 过渡池塘提高水体的肥度,可以预防小瓜虫的发生。

裂头病


病因:病原为爱德华氏菌。

4.1症状

一般经由黄颡鱼嗅叶神经慢性感染进入脑部,病灶向上发展由顶骨裂隙中冒出,形成头顶病变发红,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腹部膨大并积有大量血红色腹水,同时体表出现出血点或者血斑。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水温在1830℃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4.2 防治方法

4.2.1 调节水质

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并合理调节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全池泼洒高效微生态制剂(EM原液、芽孢调水王、光合活水素),改善养殖环境;

4.2.2 第一天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苯扎溴铵溶液以及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喷洒;

4.2.3 第二天改底和增氧(底改王+氧立多);

4.2.4 第三天并内服氟苯尼考+三黄粉+电解多维+护肝宁(按照存塘鱼的体重准确计算用量),一周为一个疗程。


责编  |  胡   莹

· 往期精选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

水灾后池塘养殖复产管理与技术要点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光合菌特性、应用及其扩培注意事项

光合菌特性、应用及其扩培注意事项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发酵饲料在养殖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小龙虾育苗-低温快速肥水

夏季高温水产养殖管理要点


热线电话 :027-87458660

                 027-873855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