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子的旅行 / 周咏梅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可能再发表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谷子的旅行

文/周咏梅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吱扭”一声,厢房那边传来的关门声适时掐断了和谦梦的翅膀。秋风渐凉,这“吱扭”的声音有些黯哑,象父亲伛偻的身影。随着缝纫机日渐走进家庭,父亲手工裁缝活,是越来越少了。

和谦睁开了朦胧的眼睛,这每天准时的关门声,就是他的闹钟。半个小时之后他得起床,赶去四五里开外的学校早读。清晨的山村,有些薄雾,和谦与几个年龄大小相符的孩子,在薄雾中穿行,对于走惯了山路的孩子,几里山路眨眼就踩在脚底,很快大家象鱼儿一般游向自己的教室,朗朗的读书声顿时在山乡回荡了起来。这乡村的学校,上学的时间与别处不同,是分为三个时间段的:早晨、上午、下午。早晨通常是洗漱之后赶去学校早读,一节早课之后才能回家吃早餐。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间宝贵,大家争着背诵课文。和谦刚刚拿起课本,班主任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老师先是让他背诵预习的课文,见他倒背如流,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眼光。老师沉思了一会,轻轻说出一句令和谦震惊的话:“你是一颗好苗子,不读书真是可惜”。原来昨天父亲找到老师,说家里困难,几个孩子接二连三到了上学年龄,准备让他这个老大休学,帮他一起劳动赚工分。和谦霎时泪眼婆娑,拉着老师的衣襟说:我要读书,我要读书!

老师去了趟和谦的家。老师与母亲的谈话足足有半个小时。晚上和谦听到了父亲与母亲的争执声。此时他正在灯下看书,母亲帮衬着父亲钉纽扣,母亲动作娴熟,说话的语句却铿将有力。父亲为人谨慎,日子过得极其节俭,在村子里属于精打细算的典范。手艺人虽然比平常庄户人家活泛些,但他积攒的钱从不过母亲的手,生怕她拿去贴了娘家,从来都是自己紧紧抠在手头。平时和谦穿的衣服与别人都不一样,一件衣服的布料颜色深浅不一,听大家笑话他,他才知道衣服是父亲做裁缝从各家节省布料拼凑而成的。那一晚母亲的极力争执没起到作用,只听得她坚定地对着父亲说,儿子读书的事你不用管,我借钱也要培养儿子,不敢耽搁孩子的出息!母亲话刚说完,不意手一偏,针头扎进指尖,沁出几滴血珠子。父亲有些怯意了。

母亲是说到做到的人,几天之后她回了娘家一趟。等和谦中午放学回家时,家里多了一担稻谷。母亲不经意告诉父亲,娘家那边村人等钱急用,一担谷子要少卖几元钱,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要。精明的父亲一合计,自己买下再卖出,可以从中赚到一笔。于是父亲叫她不要张扬,连忙从贴身口袋掏出钱让母亲给人家送将过去。这样的好差事母亲乐此不彼,她娘家那边每年会有一两担谷子托母亲挑过来卖,这样的交易仿佛成了父母之间的默契。和谦依然每天去学校,父亲没再提起让他休学的事。

日子飞逝。和谦参加工作前夕,母亲因病撒手人寰,守在母亲灵前,本家的婶母哽咽着告诉和谦,母亲不该走得这么早。原来为了供他读书,母亲从来没有饱腹过。那所谓从娘家挑过来的谷子,全是母亲头天从自家粮仓装好的,亏空的粮食母亲就自己省吃俭用想办法补缺。和谦的泪水顿时象断线的珠子,怎么也抹不干。

和谦后来果然很有出息,在他工作的金融部门建树颇多。别人夸赞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摇头。在他心里,母亲才是金融天才,不识几个大字的村野农妇,却早已深谙资金盘活之道。

人简历   周咏梅,江西临川人,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抚州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临川作协副主席。作品散建于《信息日报》、《城市金融报》、《山西发展导报》、《中国城乡金融报》、《诗选刊》等报纸期刊。已出版个人专辑《浅草集》。

☞点击此处随读本平台主编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