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 注解: 1、四笔组成,注意轻重变化。 2、首点,用笔比较重,定下整个字的基调。点的位置偏右。 3、长横,这里稍稍向上拱。 4、撇画和捺画,笔势连贯。撇用竖撇,这里有一个由竖到撇的顺势的折,是自然形成,不可写得很夸张。 5、撇和捺的交点,大致和点在一条竖直线上。 二、赠 注解: 1、贝字旁,要写得窄一些,不可喧宾夺主。 2、“曾”字的两点勿小。“田”和“日”,一宽扁,一窄长。 3、“日”的宽度大致与上部两点同宽。 三、景 注解: 1、首先注意一点,众多横画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 2、“曰”和“口”,前者较宽,后者略窄,但对比不大。 3、注意中间的点,略靠右,但是不要写得轻飘。它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四、池 注解: 1、三点水,取狭长之势。但是考虑到右边部分是横走势的,所以三点水也不要写太长。 2、“也”的横折,横的斜度可以夸张一些。一来可以造势,二来有利于收紧中宫。 3、竖弯钩,横部分向外伸。这样整个字就有收有放。 五、宋 注解: 1、宝盖头,上部的两个点画,注意笔势的呼应和顾盼。 2、“木”的竖画,略微偏右一些,在点画右侧。 3、撇和捺,这里都是收的。底部大致平齐,以求平稳。 六、已 注解: 1、字的笔画不多,但是有收有放,有主有次。 2、上部的框,写得紧俏一些,下部的竖弯钩则舒张一些。 3、图中所示的A与B的比例,大致为1:1。 七、刘 注解: 1、写法很多,这里提供一种参考。 2、“文”的点重,横斜,捺收。 3、注意左右的衔接。这里“文”的捺与利刀的“三级跳”,突出了左右的联系。 4、最后的钩作悬针,可以写得稍微厚重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