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尹金辉的随笔《闲话拜年》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尹金辉,1956年2出生于大冶茗山,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其间进城做过外包工,当过生产队长。1978年3月入读黄石财贸学校,毕业供职于黄石市房产局。从小热爱阅读,然沦贱艰虞,无甚建树。退休后聊以阅读、抒写丰富和拓宽徂生。

闲话拜年

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始于唐代,迄今一千四百余年,流传至今已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习俗。在我的老家大冶农村,拜年日子先后次序尤为讲究,如出现该先而里后的差错,人家会“见气”争理的。晚辈拜长辈在先,其次是平辈互拜,再是长辈(孤后裔)回拜。一般是大年初一依次给亲属、族中尊长及全体族人拜年。初二是给去年有人去世的亲戚家拜年,那怕是晚辈,以亡者为大,俗称为“清香年”。此外,这一天都只能呆在家里,不但不能上门给人拜年,甚至路上见到人连拜年的话也不能说。初三起就根据亲戚的辈分、亲疏的次序分别拜。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初十前拜完。但相隔不远的金牛等地的习俗有些差异。年初二被定为给外婆党、岳父党拜年的重要日子,以这天拜年最为敬重。而不存在“清香年”的讲究。  

拜年礼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都是自家制作包装而成的。常见的有两样,一是用三五个“法饼”堆叠包成圆筒状,里面上下垫些草纸,外面用旧报或彩纸封面,正面贴一张印有“禧”或“福”字的红纸条,再用线或索子捆扎为一提;二是将买回的散装京果、麻元、麻片、花豆之类各放两三颗用干净白纸包好后再用草纸衬垫成形状,中层用旧书纸或报纸再包一层,外层用彩纸做封面,在封面上贴一张印有“禧”或“福”等字样的红色纸条,包成斧状的名曰斧头糕,包成船状的名曰莲船糕,用索子捆扎可提。由于那个年代生活水平低,拜年送的礼品都不是值钱之物。到了七十年代以后,拜年的礼品就被袋装的酥糖、京果、麻片、麻元及云片糕等所取代,除条形包装的云片糕继续贴“红纸条”外,其他袋装的没有再贴了。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拜年的礼品也与时俱进,到现在以说是花样百出,品种齐全,琳琅满目。  

过去拜年都是步行,远的亲戚有十几里,去回得走三十多里路,如果遇到雨天,乡下的道路满是泥泞,很不好走,人累得够戗。有一年去金山店舅舅家拜年,单程有十七八里路,天下着雨,泥泞不堪,真是寸步难行,来回共走了六个多小时。去的路上摔了一跤,回来摔了两跤,几乎满身是泥,竹骨雨伞摔坏不能再用。父母见状还责怪我没有用,因伞被损坏而叹息。那次的窘态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丰目。  

现在可好了,村村通了水泥马路,泥巴路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拜年几乎不再是步行,不是开汽车就是摩托车,快速方便。拜年礼品到处可买,而且品种齐全,美观时尚,随意选择。至于相隔遥远的亲朋好友,无需舟车劳顿,用微信或电话拜年亦成为时尚,用视频如同见面一般,发祝福红包代替礼品,也被很多人的青睐。  

拜年是祝福,是沟通,更是增进情谊,消除隔阂的重要途径。千余年来传承不息,她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石文坛]尹金辉的散文《”做副业“》

[重阳节特刊]尹金辉的随笔《闲话钓鱼》

[黄石诗坛]尹金辉的诗《歌唱秋天》

[黄石文坛]尹金辉的散文《双抢》

[黄石文坛]尹金辉八年前给女儿的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