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 中国书画名家导航」画家王敬恒艺术鉴赏

 艺术大家频道 2020-07-30

王敬恒(1927~2012)四川省成都人,又名王易,号季之。杰出的大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家。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37岁开始自己学画。花卉师法吴昌硕、任伯年等;山水师法沈石田、黄公望诸家,认真研究黄宾虹笔法墨法;后结识画家陈子庄。

王敬恒一生远离尘嚣,寂寞耕耘,终于成就个人独特风貌,创作甚丰。

1981 马悦然先生(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陪同瑞典皇后访问中国,购藏王先生作品多幅,并向瑞典皇帝推荐,王室也收藏王先生作品两幅。

1988 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王敬恒先生画展”;

1994 20余幅作品在法国图鲁兹市各沙龙及院校展出,随后接受法国《十字报》记者来华采访;

1996 部分作品在图鲁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展出;

2000 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世纪之门:1997-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2000 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王敬恒画展”;

2001 作品参加“《荣宝斋》期刊创刊一周年迎春书画名家邀请展”;

2001 应邀参加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接受CCTV“东方时空”栏目专访、上海电视台专访。

2002 被聘为成都画院客座艺术家与批评家。被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客座教授。2004 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高山流水:当代山水邀请展”;

2004 应邀参加周韶华“当代中国水墨神韵提名展”并获“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5 应邀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2007 应邀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第三界成都双年展”;

2008 中国美术馆特为其举办“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并珍藏其作品100幅,”供后世永久观摩学习,”认为“其画是20世纪中国水墨画家在特定历史时期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2008 应邀参加“上上美术馆·国际艺术年展”

2008 应邀参加《永远的奥运》奥林匹克史诗画展。

2011 “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大展” 王敬恒5件作品入选展出;

2011 应邀参加“水墨文章” 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在武汉美术馆选展出;先后出版《王敬恒画集》、《王敬恒书法集》、《王敬恒谈艺录》、《中国美术馆藏王敬恒捐赠作品集》等。

王敬恒的作品体现出很深的传统功力,横涂竖抹、纵横恣肆,充分发挥书写的自由性。加上常以现代戏语、歌词作题跋,更是意趣横生。透过传统形态的笔墨传递出当代性文化因素,这是王敬恒的最重要特色之一。

我画异于传统有八点

——王敬恒自语

一、从某种角度讲:我的画非常接近现代派。

· 我非常重视表现自我。我常常为了表现我的意识和情感而忽视客观世界。

· 我非常重视想象,我时时记住雨果的名言:“没有想象,就没有深度。”

· 当然,我还是比较重视造型,因此接近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这条路。我还非常重视笔墨。因为笔墨能非常好地表达出我作画时的喜、怒、哀、乐和思念之情。(1986)

· 中国古人重含蓄,藏而不露,余反其道而行之:重表现,表现人的痛苦、抑郁等带永恒性的情感。

二、多视角、多方位的表现

· 为了使画面丰富多变,在一幅画中, 我采用多视角、多方位的表现手法。比如:在创作一幅作品时,我忽而从俯视角度去表现一个山石,忽而从仰视角度去画一片斜坡,忽而又从侧视角度或鸟瞰的角度去表现树林深谷······(1993)

· 石涛“法自我立”言技法。我画山水是自然立法:点线时间耳。形体空间耳。故每画每点,既是时间之长短,又是空间之占据。故无所谓重心焦点,无所谓主次。天地之间以造化眼光看:沙石小草与含灵生物同等轻重。我画亦然,平等一切。

· 我认为,我的画比他们(指今人古人)的繁密、起伏变化更大、也更主观、更具人文意识。

· 传统山水多表现万古长如夜,我有时是表现瞬间的情感,就是那一个时间(2008)

· 傅雷“观画答客问” 一文,可助理解国画,当然也可间接理解我。我更吸收了一些西方观念形态;更多形而上的东西;也着重用笔用墨 ,在线上更多变化,在点的基础上发展到块到面,在用墨的基础上强调用色,做到随类赋彩自然天成,反对着意。

· 我打破了很多禁区,建立了许多新的东西。如(《王敬恒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111页山水中帆船;一般的帆船都是白色,而我画的是红色帆船,代表和平,代表爱情,红帆送来了爱情。所以我这幅画不仅是老庄思想,还表现了生命,表现了爱情,爱情是生命的最高体现。如116页如火山爆发,这幅画半天就画出来了,四个小时就完成了,天气好干得快。我这个不是张大千的泼,是用笔打上去的,写上去的。(2008)

· 我请人刻了一印章“不古不今”。不是古,也不是今,是什么呢?是未来。我画的是我的理想。(2010)

· 余画形式、内容与古今人画有别。余之点多从北魏书体演化而来,故点在方圆之间,此空间之不同也。线则多曲直,轻重疾徐、随心情之高低抑扬,此时间刹那变化之表现也。内容则多写天地人三才,而重点则在人物在天地间的活动也。癸未(2003)三月,季之记于存斋。(题条幅——山水)

三、结构与传统不同

· 余构图的特点:不采用传统的三段分割式,不强调云雾等。

· 古人说:“没有三段白,不成一幅画。”

· 我就偏偏打破三段白。我的画除了上端有少许空白,基本上没有空白,而你又不觉得闷塞,我的空间在哪里?在石与石之间有空白,在树与树之间有空白,山与山之间有空白,空白就是空间。

· 集点成石,集石成山。点与点、石与石、 山与山之间有空间,每一物本身占有空间,故我留白与传统不同。(1994)

· 古人那种三段式很好,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看物方式。我看物的方式与古人不同。远山近在咫尺,近山相隔万里,是人心理的表现,是人认识的表现,是人情感的表现。有时我身居斗室,但胸怀万里,如在欧洲,如在非洲,如在司马迁时代。有时我在旷野中,心却非常狭隘。在汶川看水,看得我毛骨悚然,是不是有妖怪,有蛟龙出现,只考虑自己,周围一下就缩小了,感到一种压抑。有时候,我坐在家里,读了《大风歌》,想到千古,想到未来,想到外星球。

· 空间是人思想的创造。我的山水画是我对空间的理解,不是古人规范式的三段留白

。我留白是根据情感来变化的,有三段白,有时也会突然出现大面积留白。

· 好的绘画相当于诗歌,相当于音乐,要有节奏,有停顿,有休止符。我把中国画中的留白当作休止符来理解。(2008)

四、在笔墨技巧上不同于传统之处

· 传统的国画只有点和线,没有面。我想加入面,并探索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1992)

· 喜用魏碑露锋方笔作画,原因:中国古人重含蓄,藏而不露,余反其道而行之:重表现。表现人的痛苦、抑郁等带永恒性的情感。传统一幅画一般多用一种皴法,余用多种。

· 点线是纪录时间的符号,是延续,是历史 。也就是说, 余用这些点与线、线与线之间的连续来表示时间,而情感就寄托在这些点线的轻重疾徐中。(1994)

· 我的点表示:林中植物、石块、活动着的生物、静止不动的生物, 有时也表示人,表示死去、 要被埋藏的东西, 表示······(1992)

· 用了块来表现山石,用很长的游丝线表现地貌的轮廓,大面积用点(往往表示田野或山间的平原。)(1994)

· 画远山,或先用色后重墨,或墨色混用。(1994年)

· 古人画“随类赋彩”,我呢,“随画面赋彩”。随画中山石、树木、云水之性格而赋色。画中本来无色,色彩只是主观的赋予。(1991)

五、注重多空间的建立

· 用笔是在继承黄宾虹“重大圆厚”的基础上, 注重多空间的建立,注重此空间与彼空间的有机联系。例如:画一树或一石, 它本身就是一独立空间 (有上下左右前后所谓六合),这一树(一石)与那一树(一石),再与另一树(一动物)······这样一直关联下去。

· 我力图制造多空间,在一幅画中表现多季节、多气候、多种地形等等的变化。(1994)

六、画树的特殊处

· 除自然树,我常在山水中画一些人工培植的树(而古人只画自然树)。我认为若加入人工的力量,自然会更加丰富多彩,还希望山川更常绿花果满园,禽鸟更加繁荣。

· 画树喜一笔画成树干(除石涛,古人两笔画成)此法可说是对西画树法的引入。 如此表现更简练。个人认为简是简于笔墨(用一笔的不用两笔)不是形式 (当然简的形式能表丰富内容也很好。)

七、绘画思想异于传统画作思想

· 传统画多表现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和高远; 我画表现进取(儒家)更表现天人关系

,强调宗教感情“敬畏生命”,更着重在画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时间流逝。(1994)

· 过去的画以倪云林、黄公望为典型,他们追求静穆恬淡。引导人无争无求,将人本来强烈的意志追求消解到清心寡欲的地步(历史上可追溯到王维)。而我的画则是歌颂一切生命,极力张扬所有生命的自由意志,着重表现人在自然中、在历史中的作用。可以说,我的画对传统画是一种颠覆。(2000年后文稿)

· 深感自然造化的伟大(每样东西哪怕及其微渺之物,都被造得那样完美无缺、那样富于生命与感情。)我想与自然造化接近,即具有上天那样的制造能力,像上天制造万物那样来作画(上帝是我真正的渴望)。

· 我相信大自然的一切(包括植物沙石等)都是含灵的生命体 (一点泛神论的味道)。

· 我极力表现大自然的神秘,追求一种宗教感敬畏心。因为人不完美,在很多时候软弱无力,需要神灵来帮助(画中常有惊吓地奔跑着的人,祈祷的人,)而艺术最接近宗教。

· 我在山水画中常表现劳动人民(包括士农工商各种普通人)和高人隐者即与世格格不入者、胸怀大志而生不逢时者所谓狂狷之人。

· 花鸟多以动物拟人,表现人的孤独无援、人的相亲相爱 、人的友谊、人的生存危机等等。

· 山水中多画野生动物(古人多画家禽偶尔画鹿,)因野生动物才是具有独立性格的生命。他们最理想的生存方式是野生而非作为奴隶。余画中偶尔有农人牵狗牛等 那是将其当作人的忠实朋友而不是奴仆。(1994年)

· 我画的牛(包括别的一些动物)一般都无人在场。我想赋予他们独立的个性——不当人的奴隶,不受人驱使,要劳动也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劳动。(1991)

· 我画的不是笼中鸟、园林中鸟, 我画的是森林中的鸟;我要让所有动物重返大自然,回归它们自己。

· 创作山水画我根据两个原则:迁想妙得、平衡与不平衡。前者是尽量发挥想象,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山水水。后者是通过一定的结构达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打破平衡后再想法使它达到平衡,如此反复。(1994)

· 画了幅有人在耕作的山水。我所表现的不是古代“渔樵耕读”的那种农夫。我是歌颂人力战胜自然,人力代替天,歌颂人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不被打垮的精神。(1994)

八、用色不同于古人

· 我的画多色彩。比如(《王敬恒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22页、46页、51页,你仔细看,用色就很复杂,古代山水很少有这么复杂。这次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山海经图》更复杂,古人没有这样画。

· 我用颜色是根据我的情感来用。比如我的花卉,在黑色中突然出现红色、紫色,自然界也有这种情况。比如树叶是绿色。最近我观察树叶在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颜色都不同,有绿色、红色、黄色,五颜六色,什么都有。色彩不是我们过去水墨画的浅绛。四王的画基本上都是浅绛,色彩很少,很淡,害怕用浓烈的颜色破坏雅。而你看我这些颜色却用得非常大胆,但是你又不觉得它在跳,在统一中有变化。比如画册92页的墨彩山水,我大胆用朱红色来表现夕阳,来表现一种时间,红与黑形成强烈对比;比如93页中的人既是女侠又是妖怪,表现一种神秘感。

· 如何把诸多颜色统一起来是个问题,关键是每个颜色的分配。这说不出来,因每一幅画来变化,没有二加二等于四的公式,如果有公式就不成为艺术。画到这里,情之所至。你看94页的墨彩山水,粗看是墨,其实里面又有浅蓝。在语言符号上,如102页,天上长稻田,古人没有。远看房屋周围的人既是农民戴斗笠,又是树枝,古代没有这么想过。(2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