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的玩具被抢,我们到底要不要帮他抢回来?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瓜妈说:

和朋友聊天,聊到她特别困扰的一件事,也是我那个时候很纠结的事情,娃在外面被抢玩具,要不要帮他把玩具抢回来?有时候娃自己都没啥反应,我去帮他要回来会不会太小题大作?可是好担心他这样“逆来顺受”的性格啊!老被欺负怎么办!

前几天我发朋友圈,也发现好多妈妈有同样的困惑:“开口让人家还,显得自己小气。”

 Cindy跟我分享她小时候被抢玩具的经历,父母没有帮着要回来,对小时候内向她,影响还是蛮大的,现在土根也开始经历这些了,幸好土根比她果敢得多……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引导。

文|Cindy

有一次带土根去意大利社区的儿童中心玩,土根最爱骑那里的一辆小汽车。结果来了个4、5岁的大孩子,凭着力气把土根拈下了车,骑上车就走了。土根不是那种肯吃亏的性格,急着要把车抢回来,嘴里喊着,宝宝!宝宝!意思是这是他的车。可是自然抢不过那个大孩子。急得直跺脚。

我虽然本来想要帮他把车要回来,但那个孩子已经把车骑远了,又想到本来社区中心的玩具就是大家分享着玩的,所以我想也没必要非得抢回来,而是安慰土根,旁边还有一辆车,要不要先玩一下?土根哭唧唧勉强答应了,也就先骑着玩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当时没有帮土根据理力争,是不是有些不妥。当时带土根在公园里玩,他想玩秋千,但两个秋千都有孩子在玩了。于是我们和另一对意大利的母子等在一边。过了5分钟,那个等待的家长对正在玩的小姑娘说,能不能让我们先玩一下?(争取自己的权利)小姑娘说,我再玩一会儿就好!(也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大概玩了又两三分钟,小姑娘下了秋千,让那对母子玩了。

而我和土根,仍旧没等到另一个的秋千,那个家长旁若无人地推着孩子一次次飞得更高,却无视等在一边的我和土根。最后土根等不住了,跑去玩旁边的滑梯,我始终都没敢开口要求他们可以停下来让我们先玩一会儿。


我们怎么就习惯了“不争不抢,处事谦卑”?

我反省了自己的这种处事方式,基本上是来自于从小我受到的教育,“不争不抢,处事谦卑”。之前在意大利留学的时候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出这种区别,在课堂上,意大利学生和老师常常能为一个观点或一件事吵起来,而我看着这“吵架”的阵势真的尴尬到不行,恨不能息事宁人,吵什么呀,不能好好说话嘛!……天哪,身处异乡,站远了看,自己身上绝对是流着中华民族的纯正血液啊。

这种温软的性格的确会显得“礼貌”、“大度”,却也是“中庸”、“怯懦”的,它带给我生活的直接影响就是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到了委屈的时刻而不知怎样去表达、去改变。

就像将方舟也曾剖析自己的,从来不敢跟人发生冲突,而藏起了一个愤怒的真实的自己。而表达自己,明明是我们的权利啊!



所以当土根每次据理力争想要要回自己玩具的时候,我有点羡慕他的这种果敢直接,是我的东西,凭什么你来抢?而我却竟然没勇气帮他要回来!我真的应该跟他学!

但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把玩具抢回来?还是得看孩子的情绪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情况跟土根刚好相反,就是别人抢她的玩具,她每次都默默忍受,看看别人,又转头去玩别的玩具。朋友很担心地说,她本来是想让孩子们自己来处理这件事,但看她一直都这样隐忍,会不会很吃亏?将来总是把机会拱手让人?

我和她讨论了很久,觉得这个还是得分情况来处理,用不着次次都帮她抢回来。

有好几次她女儿的玩具被抢了,但并没有出现哭闹的情绪,也没有觉得不开心,别的孩子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她的心情,她觉得玩其他玩具也挺好,这种情况如果干预了,还教她抢回来,就有些“大动干戈”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她可能真的不在意。父母的强迫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多心力去要回我并不在意的玩具?


但有一种情况,父母就真得出手了。有一次她女儿很喜欢的一个娃娃被抢走了,虽然她没有哭,但眼睛一直看着那个娃娃,脸上露出委屈的表情,这时候父母不作为,就会让娃觉得难过加困扰了:那个抢玩具的孩子做的是对的吗?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啊!我想要那个玩具啊!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必须用行动明确告诉宝宝两点:

1.别人抢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

2.我们有权利把玩具要回来。

父母接下来该如何示范?内向的孩子我们又该怎么引导?

很多不敢要回玩具的孩子其实是很慢热、内向的孩子,即便大人告诉他要怎么做,孩子可能都不敢跨出那一步。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因为父母的说教并不足以给我反抗的勇气。

这时候父母的鼓励和示范就真的很重要了。

1.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情绪

记得千万别责怪孩子这么胆小,不敢自己去争取玩具,因为对于内向的宝宝来说,要跨出这一步真的很“耗血”。

所以我们首先要鼓励宝宝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遇到这样的事,除了沉默和哭闹外,还有别的表达方式,比如学会说“宝宝!”“我的!”,这些词汇能让孩子逐渐明白“物权”的概念(孩子真正有物权的概念可能要等到3岁之后,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引导),在将来遇到类似的事情,他知道怎么开口表达自己。

2.示范温和而坚定地要回玩具

以前看过一些极端的新闻,母亲因为孩子玩具被抢,掌掴另一个孩子之类的,这真的是“防卫过当”了,给孩子示范了一个错误暴力的解决方式。

最近一次土根被大孩子抢摇摇椅,我就在第一时间干预了,其实我发现学会拒绝也很简单,并不需要表现过激,只要温和而坚定地看着那个孩子说他正在玩这个玩具,他玩好了再给你玩,你们可以轮流玩。大部分时候那个孩子都会配合大人,乖乖交出玩具的。

被抢玩具是孩子社交的必修课

其实,抢玩具和被抢玩具都是孩子玩耍中太平常的事情了,也是他们社交中必须学会面对的问题,抢玩具不代表他们自私,因为3岁前并没有发展出“物权意识”(以前分享过:我的娃是个“自私鬼”!怎么才能教会他分享?);总是被抢也不意味着懦弱,可能只是不懂表达,但这都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

无论是抢玩具还是被抢,规则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帮助宝宝保护自己的“财产”,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鼓励她分享、交换、轮流玩,因为那样他能得到更多不同的玩具,甚至得到友谊。

其实比要回玩具更重要的,是用我们的态度告诉孩子,你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需要,你的权利值得被保护。

Cindy最后说: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被别人抢玩具到哭。爸妈总是说“你为什么不抢回来?”、“你不能胆子这么小!”、“下次一定要抢回来或者告诉老师知道吗?”。有一次在幼儿园被抢玩具,我想鼓起勇气去告诉老师,可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如何开口,不开口又担心被父母责备,所以父母的话和自己内心的挣扎真是累死小小的我了。所以对于内向的娃来说,父母面对孩子被抢玩具这件事如果只是质问和谴责并不会让娃变得更“大胆”,反而让她更不知所措,更不敢去表达自己。对于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内向娃就是这么纠结啊!

所以最好的引导方式是父母能在第一时间示范给娃看,如何用平和、坚定的方式去要回玩具,或者能和老师沟通,让老师作出示范,让宝宝看到,其实争取权利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别人也许也乐于配合,而不用调用内心太多的挣扎。

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就是非常开朗大度乐于分享的,就随她去吧,相信在她的世界里,会有星辰大海和很多的友情。

妈妈们也来留言说说,娃抢玩具或者被抢,平时都是怎么做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