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前,刘春霖跟家人约好,明早一起去中山公园。 他自己熄了灯,上床睡觉。 第二天早晨,刘春霖没有起床。家人进房一看,才知道他已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这一天是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生于1872年,终年71岁。 5天后,北京一家报纸报道了刘春霖的死讯。人们知道,中国最后一个状元走了。 01. 贫寒子弟的科举路 刘春霖出生在直隶(河北)肃宁县,家境贫寒。父亲原是农民,后为了养活刘春霖和哥哥两兄弟,到保定府衙门当差,母亲在知府家当仆人。刘春霖兄弟俩被寄养在伯父家。 在晚清,贫寒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路,已经很窄。科举进入“资本时代”,赢家大多来自有资本投入教育的大家族。 但刘春霖是个例外。 这个穷人家的孩子,无师自通,能写一手好字,读书记性超好,过目成诵。10来岁时,他把自己写的春联拿到当地集市上卖,被抢购一空。人们说他是“神童”。 刘春霖和哥哥要考秀才。按规定,每个县的秀才名额是固定的,分到肃宁县的名额很少。刘春霖兄弟太优秀,招来嫉妒,一些考生为了排挤他们,买通了肃宁县廪生胡光签。胡光签负责出面游说其他廪生(老秀才),说刘春霖父母是皂隶和仆人,出身不好,不能参加考试,如果允许他们兄弟考试,全县的考生就要罢考。 清朝的科举制度要求,童生考秀才,需要廪生(老秀才)担保才能考。 胡光签一活动,没有廪生愿意为刘春霖兄弟担保,导致两人没资格考试。 后来,肃宁县一个姓解的老廪生听说了这件事,颇为义愤,毅然出面为刘春霖兄弟担保。这样,刘春霖兄弟终于可以参加考试,双双考中秀才。这一年是1887年,刘春霖16岁。 中了秀才后,刘春霖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 保定莲池书院是直隶最高学府,时任院长吴汝纶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后来还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执掌莲池书院10余年,思想开明,锐意改革,不仅教传统学问,还大量引进西式课程,将书院办成领先全国的新式学堂。 在这里,刘春霖除了学习经史子集,还学了《万国史要》《世界文明史》《海上权力史》《植物教科书》《几何》《西医内科全书》《天演论》等科目。书院有英语、日语教员,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刘春霖由此打下了他的西学基础。 这种教育背景,决定了刘春霖将成长为一名有别于传统士大夫的近代知识分子。 刘春霖在保定莲池书院学习了整整10年。期间,他的父母相继病逝。 1902年,刘春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特增加一次会试,时称“甲辰恩科”。各省的举人齐集京城,33岁的刘春霖最终脱颖而出,获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 第二年,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盛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戛然落幕。而科举制的废除,让刘春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后来,他自嘲,说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时代的机缘巧合,使得刘春霖的人生与“末代状元”的名号紧紧连在一起。 ▲甲辰恩科金榜(部分) 02. 不靠谱的状元传闻 殿试结果张榜后,顺天府尹给一甲三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戴上金花,披上红绸,领着他们开始“骑马夸街”。 仪式结束后,刘春霖被送回他居住的直隶会馆。在那里,所有居京的直隶名人、亲友等,已设了宴席在等他一起庆祝。 直到深夜,人才散去。 刘春霖一夜成名,从此成为名流,时代与历史都绕不开他这个人了。 不过,人们还是不太愿意相信,一个贫寒人家的子弟经过努力可以得中状元。人们宁愿相信,他不过是受到命运和现实政治的眷顾罢了——具体说来,就是名字起得好。 在传闻中,当年的状元应该是广东人朱汝珍,但慈禧在最终定夺时,一来受痛恨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对广东人素无好感,二来朱汝珍的名字谐音“诛汝珍”,让她想到三四年前被其投井诛杀的珍妃,所以她对这名状元带来的不祥兆头感到忐忑。 将目光下移到第二名刘春霖后,她的心情才豁然开朗——春霖,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多么吉祥的意头,多么契合当下大旱的背景中,朝野对雨水的渴望;而他的籍贯直隶肃宁,肃靖安宁,又多么符合王朝末世背景下,统治者心中的政治理想。因此,刘春霖被提到第一名,钦定为状元。 传闻当然不靠谱,一直以来,国人有一项娱乐,就是喜欢演绎帝国高层的心理活动,并以戏说的形式展示出来。 真实的情况是,与其说刘春霖“命好”,不如说他书法好。他的小楷在当时是一绝,而科举殿试重视书法甚于文章内容,这为刘春霖夺魁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他还曾因为字写得好,间接为慈禧抄过佛经。得中状元后,刘春霖的友人拿了他的书法到上海印行售卖,一抢而空,结果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盗版之作。 刘春霖的殿试策论答卷,在他生前也公开出版了,人们喜欢看看状元秘笈嘛。从他的答卷内容来看,也深度契合了当时朝廷亟需进行制度改革的诉求。他在里面讲要保存国粹,也讲要学习西学,振兴中国商业,整顿军队和吏治等等,中西合璧,视野开阔,确实是清末新政所需要的那种复合型新式人才。 1904年,状元刘春霖成为翰林院修撰。 一年后,清政府为推行政治改革,选派一批帝国精英赴日本留学。刘春霖与其同科进士谭延闿、沈钧儒、商衍鎏、王揖唐等人,一起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 刘春霖在日本接受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学成回国后,他成为清末立宪运动中最活跃的一员。 03. 一个勇猛的议员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很多帝国精英成为工具人,变成满清贵胄玩弄民意的代言人。但刘春霖不是那种人。 1909年,刘春霖当选顺直咨议局(相当于省议会)议员。 1910年,刘春霖当选资政院(相当于国会)议员。 他有末代状元的功名,又是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对中西文化和政治理论都有很深的造诣,无论在资政院的演说还是辩论,都常常引来满场欢呼。 1910年11月,湖南巡抚杨文鼎未经省咨议局决议而发行国债,资政院认为此种做法违背了立宪精神,应当处分。然而,军机大臣操纵并发布上谕称,此事纯属疏漏,不必追究。 如此,从各省咨议局到资政院,就成了摆设。 刘春霖对此十分恼怒,在资政院会议上斥责说: “推原军机大臣的本意,不过藉此稍示其端,且看资政院之权可以侵不可以侵,资政院之法可以违不可以违。若本院不复质问,便是默示承认,默认之后,恐军机大臣对于资政院侵权违法之事,必相逼而来。” 有些议员提醒他,你反应这么强烈,会不会让军机大臣心里不爽啊? 刘春霖一听更来气了: “我们资政院必要求着军机大臣心里舒服,还成个甚么资政院呢?……现在议决的案军机大臣就不照行,将来无论再提出何等议案,一定是无效的,就是将来军机大臣侵权违法,也不过以疏漏二字了之。” 他坚持要资政院传唤军机大臣来答辩,就此事解释道歉。 不仅怼军机大臣,刘春霖连帝国最高当权者都怼。 1910年12月,摄政王载沣颁布朱谕,要求资政院不要干预内阁和军机大臣的人选问题。 刘春霖十分激动,坚决指出摄政王的做法“与预备立宪的时代不相符合”,“于立宪精神很相背驰,将来立宪政体很不牢固,恐要变成专制”。 他请摄政王收回成命,否则“全体辞职亦无不可”。 可惜,整个清末,像刘春霖这样有勇气为程序正义较真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了。有些议员,只知道攀附权贵,沦为朝廷的附庸。 刘春霖很看不起这些人。他公开斥责这些同事,“会场之上发出议论,不敢公然反对,每每用调停主义;出了会场之外,昏夜叩权贵之门”。 他说,一个议员这样“奴颜婢膝”,两个议员这样,三个议员这样……军机大臣就会拿势力压倒他,拿利禄羁縻他,资政院就会被彻底轻视。 当年,在那场让他一举成名的殿试中,刘春霖就表达过,有直言敢谏之人,是国家之幸。 他一直如此实践着。他希望影响更多人。但他应该失望了。 他在议会上吐露心声,说他“语虽激切,实发于忠爱之至诚,在上可以对皇上,在下可以对国民,就是本议员见了监国摄政王,也是这样说,不敢作谄谀之词”。 他是一个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民意代表,最终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04. 隐居、复出与人品 1912年,大清亡了。刘春霖灰心失意,一度隐居不出。 离开政坛,他就是一个性情孤高、不爱讲话、诚实可掬的人。他从小就喜欢找个清静的地方写字,如今亦是。 他是末代状元,又写得一手好字,求字者络绎不绝。他定了润格,有偿书写,从来不愁生计。 当年中了状元之后,他没有在老家修建状元府来光耀门庭,而是在村子里建了一所小学堂。学堂的一切费用,包括房屋、桌椅、教具和教材等,都是他一个人出资捐助。 建成后,他给小学堂题了三个字——铸才炉。他不想贫寒人家的孩子,像他早年一样辛苦,想找个读书的地方都难。 他是过来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如今有能力了,他把很多心力用在教育上。 1930年代,华北的实权人物宋哲元曾请刘春霖为他讲学,两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刘春霖别无所求,只是建议宋哲元创办一所学校,用于教育青年。宋哲元接受了他的意见,出资创办明轩中学(宋哲元字明轩)。刘春霖很高兴,欣然出任学校董事,并私人捐赠了一批图书,帮学校建起图书馆。 ▲宋哲元 刘春霖视富贵如浮云,从不攀高门。 他曾在大兴县南苑买了300亩田地。一有穷苦同乡到北京找他救济,他就分出几亩地,供其耕种,自食其力。 中状元两年后,他的原配夫人不幸去世,很多人想给他提亲,包括皇族贵胄成员。贵族裕庚有意将次女容龄嫁与刘春霖续弦。当时,容龄与姐姐德龄在宫中当女官,深得慈禧喜爱。刘春霖的老师、北洋大臣杨士骧负责说媒,但刘春霖多次婉拒,说自己出身寒家,不敢高攀。此婚事只好不了了之。 此事传出去,人们笑刘春霖太愚笨,连将婚姻裙带作为升官阶梯的道理都不懂。刘春霖笑着解释: “人有巧拙,拙者我之短,亦即我之长。倘随俗俯仰,恐用力愈多,见功愈寡。” 任何时代都不缺精明人,但“守拙”却是刘春霖一生的信条。 后来,刘春霖续娶了沧州张氏之女。过门后,张夫人说,我跟你,不是看中你的功名,是钦佩你的人品。 在清末立宪期间,有一天,同乡金选三告诉刘春霖,当年害你们兄弟俩不能考秀才的胡光签,现在年老多病,生活艰难,遭报应了哦。 刘春霖听完没说什么。不久,金选三要回乡探亲,刘春霖拿出一些银元,托他带给胡光签。 胡光签收到银子后,深为感动,对之前的所作所为极其悔恨。但刘春霖听完金选三转述胡光签的感激和自责后,却淡然说道,这是当时的环境所致,我从不记恨于他。 到了1914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派人请刘春霖出山,任大总统府内史(秘书)。刘春霖答应了。刘春霖中状元后,袁世凯曾奏请清廷让刘春霖襄理新政,但慈禧不批。不过刘春霖感念于心,一直视袁世凯为恩师。 大总统府内史,实际上是一个闲差。袁世凯的真实用意,可能是网罗前清遗老,为他接下来的称帝准备舆论。后来,在各省各界组织所谓“请愿团”劝进的过程中,刘春霖作为直隶省的代表跟着劝进。 ▲袁世凯 1917年,张勋复辟。由于康有为盛情相邀,刘春霖穿上前清官服,跟着众遗老朝拜了溥仪。热闹了几天,就失败散去。刘春霖后来对自己参与此事十分悔恨。 这两件事,成为刘春霖留在历史上的“污点”。但历史学者更多对刘春霖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之理解”。 史学家分析,刘春霖在袁世凯称帝中的表现,主要出于知遇之恩的报答。在张勋复辟中的表现,则是对那个让他成就功名的朝代,仍然抱有很深的情结。再加上民国政治的乱局,并未能将中国引向治世,让他更加怀念从前。 在民国政府,刘春霖还曾任中央农事试验场负责人、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1928年左右,57岁的刘春霖辞官,从此彻底告别政坛。 05. 骨头越来越硬 由于刘春霖的名声与身份,他想逃避政治,但政治不会放过他。时代对他最终的考验,终于到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 这一年,是刘春霖的六十大寿。家人准备给他祝寿,刘春霖阻止说,现在国不安宁,民不聊生,咱们一家人玩一天就行,不迎客庆祝了。 然而,随着生日临近,沧州、保定的亲戚都提前来京给他祝贺。他的儿子刘海云只好请了京剧团在家表演。但刘春霖却很难高兴得起来,他写诗说: “忧国忍能看彩戏,为传雪已兆丰年。” 像杜甫“忧国愿丰年”一样,刘春霖在人生大喜的日子,忧心忡忡,唯有祈愿国泰民安。 那一年,他写下了《六十自述》,回顾他的人生。“平生志不在温饱”,“不崇高第崇高行”,在时代大变局中,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转型的一代人,却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家国情怀。 他是中国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蓦然回望,在他60岁时,也仅有他这个末代状元硕果仅存于世。这让他无比悲凉: “第一人中最后人,只今四海剩孤身。” 他老了,社会担当却不减当年。 1933年,黄河决口,河北遭灾。刘春霖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联合发起成立“河北移民协会”,组织募捐和移民。在包头附近建立了“河北新村”,两次共移民330多户,1100多人。沿途费用都由刘春霖自己承担。 他老了,骨头却越来越硬。 1934年,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拉拢刘春霖共同辅佐溥仪,许以教育部长一职。刘春霖断然拒绝,并宣布与溥仪决裂:“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失守在即。同乡好友金选三假称自己病重,将刘春霖骗到天津,并在英租界为他找好了安全住处。 刘春霖住了一阵子,惊闻北平沦陷,潸然泪下。他对金选三说:“父老惨遭蹂躏,我当了逃兵,真是愧对先祖之教导。”他毅然辞别金选三,回到了沦陷中的北平。 后来,大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人在北平组成“华北政务委员会”傀儡政权。 王揖唐与刘春霖是同科进士,又同在日本留学,平日颇有些交情。为了装点门面,王揖唐亲自带着礼物去请刘春霖出任伪职,刘春霖当即表示:“宁做华丐,不当汉奸!”誓不依附日本侵略者,并怒斥王揖唐等汉奸是“筋骨软的东西”。此后闭门谢客。 据说王揖唐恼羞成怒,鼓动日本兵将刘春霖一家赶出家门。刘春霖一度流落街头。后在社会舆论干预下,刘春霖才被允许领回个人财物,回家居住。 尽管人生最后几年,与家国同落难,刘春霖生活已经潦倒。但他保持了民族气节,铮铮铁骨,照耀青史。 1942年1月,71岁的刘春霖去世。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走了。 而他的家人,要等三年后才能告慰他的亡灵: 日本人也走了,中国还在,一直都在。参考文献:刘春霖:《六十自述》,载《肃宁文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肃宁县委员会编侯宜杰:《历史的转折处》,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郑逸梅:《郑逸梅选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清平、王德彰:《第一人中最后人》,《文史精华》,1996 年第7、8期罗华庆:《略论清末资政院议员》,《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杨猛:《试析末科状元刘春霖的政治观》,《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