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定位。在我国古代,教师往往被视为学问上的授业者和解惑者,社会代言人和“传道者”。近代以来,人类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于是,教师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开始专门承担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随着教育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工具化倾向。这在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中有所体现。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普及应用,教育将会迎来“人机共教”的新格局,教师角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但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素养,例如研究素养、创新素养等。由此,教师教育体系、模式与课程、专业标准等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培养才能够成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未来教师。 人机协同教学将成为“新常态” 首先,知识取向的教学可能会被技术所取代。如果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在线教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语文、最优秀的数学家教数学……尽管有人会说,这些专家不一定擅长教学。那我们也可以集中最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或是在同类型专家中寻找一个既有渊博知识又有教学能力的人,这些想必都不是难事。 其次,谁学得更快,谁就是老师。过去,教师作为年长者,通过学习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比年轻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轻者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有可能比年长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实际上,相对呈指数增长的海量知识而言,“专家”和“新手”之间的距离被不断缩小,后来居上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 最后,“知识就是力量”将被改写。在人工智能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所有可以公开的知识,每个人能够获取到的知识总量不存在明显差异。知识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 一、教师角色:学生的分析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是把学生视为班级中的一员,而非独特个体,关注重点是中等水平学生,这必然是有缺陷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状态进行不断调整。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定制一个最适合的学习方案,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获得成功,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适应教育技术改革,通过学习分析、知识图谱、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机、情绪、习惯、品质、价值观等,这些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非认知特征分析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优秀的教师往往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相互连接之中,通过身教和垂范影响学生的成长。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里,教师们都主动或受邀加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建立更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加以关怀、指导和干预,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学校的数字化移动学习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提供的微课程、微辅导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不尽相同的每一位学生提供选择性学习;平台上收集的大数据不仅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效,还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科学精准的分析;节假日网上作业检查也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二、教师角色:设计师 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于是,知识被窄化,所有教学都是围绕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进行的。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今天,知识的跨界综合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人工智能的兴起,就得益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课程整合、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所以,未来的教师不应该只是课程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设者。一方面,合理打破固有的章节,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课程育完整的人,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建设主题课程,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未来的课程,将突破学科与生活的界限,着重加强学生个体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对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将显著提高。同时还必须看到,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固然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但作为自然个体与社会个体,学生发展是认知、情感与行为协商一致的素养综合提升,学生在社会性的学校环境中必然面临着思想与价值、学习与压力、交友与生活等多方面的困扰。 伯明翰 · 科温顿学校独特的蜜蜂课源自于学生的兴趣。当五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素养课上读到蜜蜂灭绝的文章,他们表达了自己想要尽一份力的想法。这门课结合了探究式的科学与英语语言艺术学习,学生通过小组项目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寻求有效、长期的转变,发展研究、读写、协作技能。从建网站到管理真正的蜂箱,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成为更加积极、投入的学习者。 整个伯明翰·科温顿学校的教学都在推动学生学习受用终身的技能,老师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就已经着重鼓励学生独立和机智。 七八年级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前都已经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他们将这些技能都放在思考工作室这门选修课当中,自己设计独立学习项目,以及一门专注于设计思维的“吸引”(Engage)课——依照探究、构思、建构模型、测试的步骤解决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教师将更为重视学生在非学习领域的发展问题,更注意发挥面对面教学在意义的生成、情感的熏陶与价值的建构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身心困惑与问题,平等、民主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领学生跨越成长困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教师角色:工程师 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这在过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效率,学校就变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操作员”,学生的人格、心理和品质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随着“人工智能 教育”的推进,教师的大部分工作被科技所替代,而价值引领、信念确立、道德养成等方面的作用被进一步凸显。未来教师将更加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工程师。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苏格拉底把教育变成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师放在建立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并为之身体力行。在苏格拉底眼中,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识”,主张将道德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摆脱灌输知识的角色定位,注重学生的内在价值,用心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四、教师角色:咨询师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的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 目前,情感计算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话题,它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智能。但是,情感计算更多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人类情感很难全部转化为人工智能的程序代码。未来教师不一定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但一定是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领路人。 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五、教师角色:策划师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边界。如今,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打开了学校教育的围墙。疫情期间,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在国家云平台上听到名校名师的教学。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可以基于真实、虚拟两种学习环境,面向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创设适应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采用主动、探究式、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创设更多的实践与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实践变革之间的深层联系,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个性。在学习情境创设上,既可以基于问题创设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建构课堂教学,也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教学情境,特别是从抽象、枯燥的概念学习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陶行知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未来教师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结 由于未来学习、教学与教育的变革对未来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育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教学2030》报告提出,要重新思考教师教育、教师招聘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并建议参照医学模式持续完善教师专业教育,从而持续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如果说未来的教师将是学习资源与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内在机制的研究者以及实现内容、方法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教学服务者,那么教师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及时作出改变: 一是必须将基于数字技术开发课程与学习资源的能力置于教师专业教育的核心位置,形成能够顺应未来学习、教学与教育发展趋势并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师专业教育体系。 二是必须建构新的教师专业教育模式,其中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同样应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技术与学习、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建设,为教师熟练掌握即将在学校、社会学习环境中普遍应用的数字技术提供课程与技术的支持。 三是教师专业组织或政府必须行动起来,制定与未来学习、教学、教育变革相适应的新的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四是必须使教师教育者具备全方位应对、深度介入未来学习、教学与教育变革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使教师教育者成为未来教师教育理念、模式变革的创造者、引领者和优先示范者。 总之,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师。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回望历史,从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甘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