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需掌握的一些基础理论

 供需相应 2020-08-02
学中医需掌握的一些基础理论

《内经》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这句话阐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其又称作“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中医关于天人圆运动机理的关键。其内容主要包括天人阴阳、五行、六气、脏腑、气血等。

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事物原始状态,包含阴阳二气,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作用衍生万物。《阴阳应象论》:天为阳,地为阴。阳气阴气升降不息,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把握阴阳为治病的根本。地气(浊阴)上升而为天气云朵(清阳),天气下而为雨化为地气。人体来说,清阳疏泄主上主表,从面部五官出来、宣发腠理、充实肌肉,浊阴封藏主下主里,藏五脏精气,归六腑化糟粕二便排出。寒为阴,凝结成浊阴,寒极可生热。热为阳,热散而化清阳,热极可生寒。脾不升清,则谷之清阳之气在下与浊阴混杂为清稀谷物不消化的粪便。胃气逆上,则谷物之浊阴不降,则上腹部胀满不适。水静为阴,火躁为阳。味为阴,气为阳。味厚阴成形,形厚则气旺,阳气旺降而生精、生形,精、形又可化气。因此,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味太过各泻其脏腑之形质、阴精,阳气亢盛则生火,阴精承之而精伤,故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说。气味辛甘发散之气为阳,酸苦涌泄之气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走泄,味薄则疏通,气薄则发泄皮毛,气厚则发热助阳。阳胜生热则阴病,阴胜生寒则阳病。阳性化而成气,阴性静而凝聚。形质本阴受寒阴盛则气血凝滞而肿,若寒极气伤则痛。气本阳受热则阳盛内郁化火则痛,若热极形伤则肿。(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人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以气不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木火土金水,对应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分别行生长化收藏之令,五脏肝心脾肺肾,五神魂神意魄志,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窍目舌口鼻耳,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谷麻麦黍稻豆,五液泪汗涎涕唾,五臭臊焦香腥腐。以木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天地定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气东升南浮阴气西降北沉,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中央为中气土,主湿(水火交争而成湿),为万物之母,不独主时而以四时长四象,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西南方。春风化冻,万物生长,木曲不升,郁而成酸,有外温内寒将发未发之象,味归形而成肝,筋为肝之余,是肝膈而发出膜网生成,筋有余则生心(人体阴阳一气,木气温升而成火,论气不论质),肝脉由头顶入脑通于目,木之本是色为苍,上应岁星,肝气方升而未达,弦长而成角呼握怒。怒则动肝气,金志为悲,气方沉而将陷,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消解怒气之有余。筋性坚韧刚劲,由肝血濡养,风动过甚或过酸则耗动肝气故伤筋,辛燥为阳明金气,辛润肝血,凉收风热。余以此类同。

脾胃: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输布于五脏六腑,营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胃阴不足,则润降、受纳溶解功能减退,胃阳不足,则腐熟、通降功能失常。脾阴而用阳,脾阳蒸动水谷精华为雾气,游溢于肺,精者奉心化赤而为血,粗者归膀胱。

营卫:水谷入胃,化生气血。卫气慓悍行于脉外;营血精专行于脉中。营血循行,一昼夜绕十二正经五十周。卫气白天绕六阳经二十五周,夜晚绕阴脏二十五周。人体经脉合一十六丈二尺,平常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脉动5次。

学中医需掌握的一些基础理论

十二经圆运动图

厥阴风木:初之气,大气由寒而温,春风化冻,水中封藏之阳热,动而上升为木之气。大寒天地阴极地表不见湿气或湿气成冰,地下阳盛不寒故称厥阴。与肝经相应,肝风盛多因土金之虚。

少阴君火:二之气,阳热从地下升出地面,日照继续增多,天气由温转热,空气变得湿润,地下阳热渐少阴寒渐多故称少阴。水中阳热由地下升至地上,地气初生云雾阴湿尚少,阳光照临大宇,光明四达,故在天则为君火。与心经相应,心火盛多因金水之虚。

少阳相火:三之气,日照进一步增多,地面上阳热盛满而由热转暑,热开始由夜晚大气之凉降入地面下之水下,此阳热为新生之阳,地面上阳热盛满,地而下所得阳热不多,在地则为少阳,在天则为暑。此火居于坎宫下位,故又称相火,是生物发生的根本,上升而成君火。与三焦经相应,暑火盛多因金水之虚。

太阴湿土:四之气,地面上阳热盛满,水为热蒸则湿气濡滋。在地表暑热湿气盛满,地下阳热升极而新生之阳尚少,阴寒甚极故称太阴湿土。与脾经相应,湿盛多因水木之虚。

阳明燥金:五之气,日照逐渐减少,地面上盛满的阳热随湿气,经秋燥收敛降入水下,地下阳气渐充,大宇光明,阳盛而明,在天为凉燥,在地为二阳。与大肠经相应,燥盛多因木火之虚。

太阳寒水:六之气,日照进一步减少,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收敛,全部降入水中封藏不泄。天气由凉转寒,而地下阳多,故称太阳寒水。与膀胱经相应,寒盛多因火土之虚。

六气: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十二正经统于六气,或司化或从化或从中,如手少阴发热则为从少阴热本司化,足少阴发热则为从少阴从化,其他正经诸如此类。大抵足太阳虽司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司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风盛从少阳火化居多。少阳虽司火化,火败者也不少。金性本燥,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十之七八。土性本湿,足阳明从金化燥者并不多。

经云: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其病暴而死。 圆运动天人一气,时令病与生死关系最为密切,若整个六气分散、中气消灭,则极易升降出入停止而衰亡。五运六气作圆运动,融合紧密而不分离且和平不偏。若木气偏现,则病风。君火偏现,则病热。相火偏现,则病暑。燥金偏现,则病燥。寒水偏现,则病寒。湿土偏现,则病湿。

学中医需掌握的一些基础理论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