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列子-周穆王》之真妄是非之辨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20-08-02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札记第四则之六

  钱钟书论《列子-周穆王》之真妄是非之辨

                              /周敏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四则《周穆王》,共论述了六个问题,此为第六个问题——真妄是非之辨。

       

      关于“是非”的判定,钱钟书转述了《列子》记载的故事:

秦国有个姓逢的人有个儿子,……犯迷妄症,听到歌声以为是哭,看见白色以为是黑色,……以至水火寒暑,一切都被他弄颠倒了。……老子对逢氏说:“你何以知道你儿子得了迷妄症呢?如今天下众生遇是非而困惑,见利害而发昏,犯这类毛病的人比比皆是,也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有病。况且,一人之迷妄不应该被全家排挤打击,一家之迷妄不应该被一乡排挤打击,一乡之迷妄不应该被一国排挤打击,一国之迷妄不应该被天下排挤打击。假如天下人都是迷妄者,究竟谁去排挤打击谁呢?倘若天下人的心都如同你儿子一样迷妄,你就会糊涂了,对你儿子是否患迷妄症就会感到怀疑了。”

《注》:“明是非之理未可全定,皆众寡相倾以成辩争也。”

——张湛《注》曰:以上故事是阐明一个道理,是与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究竟谁对谁错是难以确定的,他们争论不休,是因为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的意见相互排挤、相互否定。谁也不服气谁。

 

钱钟书就此分析说,人们评判真妄是非的根据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一家人意见大都相同,仅有一人不同,结果此一人自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下阵来;同理,一家之于一乡,一乡之于一国,一国之于天下,小的不能战胜大的,少的不能战胜多的,只能被大的多的所战胜,这些是可以类推而知的。但是,这并不说明小的少的方面就一定是错的。假如天下人皆患“迷妄症”,“迷妄”这种情况就再也不会被否定,所谓“迷妄”就获胜无疑了。

 

钱钟书就此评论:

此明是非之争,定于众寡。

人之较量事物,复每以共言、众言者为真,而独言、寡言者为妄,觉众共之可信恃,优于寡独。

人们判断对和错,依据的是人数的多少,即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是对的,少数人的意见是错的。

 

关于“真妄”的判定,钱钟书援引了另外一个故事:

《太平御览》又载:原始部落老百姓不穿衣不吃饭却喜欢睡觉,睡一觉就是五十天,他们把梦见之事当做现实,而把醒后所见之事认作虚妄。

 

钱钟书就此评论:

彼言实妄之判,本乎久促。

人之较量事物,每以长存者为实而暂见者为幻,觉长久之可信恃胜于暂促。

人们判别事情的真假往往以常见为真,以稀见为假。

 

在本则中,钱钟书还讲述了若干“是非之争,定于众寡”、“实妄之判,本乎久促”的例子:

1、古罗马大诗人霍拉斯在诗中写过这样的故事:

       希腊一人患了精神分裂症,坐在空旷的房子里,自己产生幻觉,看见有男女角色在排演剧本,高兴地拍掌欢呼,赞叹不已;精神分裂者的好友们遍寻良医,终于将其医好了。恢复神志后,这个曾经的病人叹息道:“各位好友,你们这不是在救我,而是在杀我耶!”

 

2、近代一意大利人作诗,也有类似的情节:

有人犯狂妄病,自称登上宝殿做了国王,颐指气使,志得意满,他的朋友于是带他去就医治疗,他神志清醒后,恍然晓悟自己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痛哭流涕:“你们这是杀我也!过去,我迷惑时,欢乐开怀乐趣无穷,如今这一切都结束了!” 

 

3、西洋诗文常常描写盲人一旦复明了,见到所娶的老婆奇丑无比,或看到爱妻与自己的下人有调戏、偷情等种种苟且之事,懊恼欲絶,反而愿意永远看不见,永远呆在黑暗里,免得扰乱了自己平静的心,其眼瞎看不见倒是他心情安乐的保障。

 

4、《宋书·袁粲传》记袁粲说:“古时有一个国家,有一条山泉叫狂泉。国人凡是喝了此泉水的都得了狂病,只有国王挖井打水喝,得以幸免。国人全部得了狂病,反过来说没有得狂病的国王是狂人。”

 

5、宋朝时,人们称“米芾”叫“米颠”, 《侯鲭録》记载苏轼曾经宴会宾客,米芾也在座,酒过半巡突然站起来说:“世人都说我米芾癫狂”,我想请苏轼来评判一下我米芾癫狂吗?苏轼笑着回答:大家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

 

综上所述,《列子》所说“逢氏之子”及其它一系列例子都是以常见压倒稀见、以多数压倒少数来决定“真妄是非”的,是十分荒谬的!

不引进实践概念,不借助实践是无法辨别真妄是非的。这里有两句话必须提起:一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另一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钱钟书此则札记写于文革时期,不知先生内心对当时绝大多数狂热之众把极少数理智清醒之人罩上“狂妄之徒”的帽子置于死地有何感慨!

 

往下,钱钟书又着手梳理文脉,指出《列子》“逢氏之子”的故事实际上是来源于《庄子·天地》: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三个人同行只有一个人犯惑,尚能找到目的地,是因为犯惑的人少;三个人同行有两个人犯惑,虽然辛苦费力,很有可能找不到目的地。是因为犯惑的人多了。而今,天下之人皆犯惑了,我虽有向往之地但已不知如何达到了。

       

       钱钟书就此指出文脉关系:

实《列子》此节之所滥觞。即《列子》“逢氏有子”那段话实际上来源于《庄子》“三人行”这段话。

 

二〇二〇年八月二日

(注:篇中红体字引自《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四则)

 

附录:《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四则之六

古罗马大诗人霍拉斯咏希腊一士患狂易之疾,坐空室中,自生幻觉,闻见男女角色搬演院本,击节叹美(qui se credebat miros audire tragoedoes/in vacuo laetus sessor plausorque theatro);其友求良医治之已,士太息曰:“诸君非救我,乃杀我也!”(polme occidistisamici/non servastis);盖清明在躬,无复空花妄象误之,遂亦无赏心乐事娱之矣(sic extorta voluptas/et demptus per vim mentis gratissimus error)。近代一意大利人作诗,谓有发狂疾者,自言登大宝为国王(sul trono),颐指气使(com- mandava come un Re),志得意满,其友延医疗之,神识既复,恍然自知窭人子也,乃大恨而泣曰:“尔曹弒我!昔者迷妄,而吾之大乐存焉,今已矣!”(Voi mavete assassinato/col tornar della ragione/da me lungi se ne va/un errorchera cagione/del- la mia felicità)。机杼与阳里华子事不谋而合。西洋诗文每写生盲人一旦眸子清朗,始见所娶妇奇丑,或忽覩爱妻与忠仆狎媟等事,懊恼欲絶,反愿长瞽不明,免乱心曲,其病眼之翳障不啻为其乐趣之保障焉。盖与病忘、病狂,讽谕同归,胥所谓“难得胡涂”,“无知即是福”(Ignorance is bliss),亦即严复评《老子》第二○章所谓“鸵鸟政策”也。

“秦人逢氏有子,……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注》:“明是非之理未可全定,皆众寡相倾以成辩争也。”按“倾”即“倾轧”之“倾”,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欲以倾魏其诸将相”,逾越其上也。盖谓辩争之时,寡不敌众。逢氏子所以为“迷”者,以其如众醉独醒之特异,遂横被指目;苟尽人皆然,则此子不为“迷”矣。《庄子·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实《列子》此节之所滥觞。一家之见同而一身有异议,众口同声,一喙莫置,与浑家争,不能胜也;一家之于一乡,一乡之于一国,一国之于天下,小不胜大而反为大所胜,可以类推。天下者,无外而莫大,倘遍天下尽“迷”,则不复有能“倾”、“胜”之者。《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孰倾之哉”作“孰正之哉”,乃不顾张注“相倾”,未解文意而臆改耳。又按本篇上文记古莽之国,“其民不衣不食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当与此节合观,皆造微之论。彼言实妄之判,本乎久促,此明是非之争,定于众寡。人之较量事物,每以长存者为实而暂见者为幻,觉长久之可信恃胜于暂促(To endure is to ensure),如《大般湼盘经·序品》第一所谓“亦如画水,随画随合”,《金刚经》所谓“如露亦如电”。古莽之民常眠暂觉,宜其以梦事为实。人之较量事物,复每以共言、众言者为真,而独言、寡言者为妄,觉众共之可信恃,优于寡独(Majority makes meliority),如《淮南子·说山训》所谓“众说成林,三人成市虎”,禅家所说“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五灯会元》卷七灵佑真觉、卷八东禅契讷等章次)。逢氏之子孤行特立,形单影孑,宜其被“迷罔”之称。《宋书·袁粲传》记粲谓周旋人曰:“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宋米芾有颠怪名,《侯鲭録》记苏轼尝宴客,芾亦在座,酒半忽起立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子瞻。”轼笑答曰:“吾从众!”枯立治述人曰:“吾断言世人为狂,而世人皆以我为狂,彼众我寡,则吾受狂名而已”(“I asserted that the world is mad,”exclaimed poor Lee,“and the world saidthat I was madand confound themthey outvoted me”)。皆即所谓“苟举世皆误,则举世不误”(quand tout le monde a torttout le monde a raison)。逢氏之子,所遭正同。此本常理恒情,日由之而不自知者。《列子》欲齐物论,乃二氏之结习,不必与校;若其推究显真辟妄之辩、申是绌非之争,每不过如众楚之与一齐、十寒之与一曝,则又洞究人事,未容抹摋焉。

【增订二】“苟举世皆误,则举世不误”;此随风逐流之“吾从众”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此集思广益之“吾从众”也。貌同心异,人事固非一端可尽矣。

【增订四】德国古小说中人自言被“狂易”(Tollheit)之目,与世抵牾(verdammte Widerspruch),“颠倒乖张者乃是世人抑即是我,二者必有一焉。然彼既众口一词,则吾休矣”(Eins ist nur möglich. Entweder stehen die Menschen verkehrtoder ich. Wenn die Stimmenmehrheit hier entscheiden sollso bin ich verloren. Die Nachtwachen des BonaventuraVIIEdinburgh Bilingual Library1972p. 112)。亦即苏轼答米芾、枯立治述狂人李语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